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五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形式的规律,即概念联结成判断和判断联结成推理的规律。规律这一章是比较重要的,应特别注意掌握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内容、要求,以及违反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自身保持同一。它要求:自觉地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判断的确定性。违反同一律的基本逻辑错误是思想不确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混淆概念或混淆论题的错误,  相似文献   

2.
一、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准确找出句子语病按照普通形式逻辑的观点,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循、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想要有确定性,即要求所用的概念或判断要保持其确定的内容。如果违反了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都是真的,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这个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一个思想或是反映某个客观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客观对象;一个思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二者…  相似文献   

3.
一、遵循逻辑思维规律,准确找出句子语病   按照普通形式逻辑的观点,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循、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等四条基本规律.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想要有确定性,即要求所用的概念或判断要保持其确定的内容.如果违反了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对象的两个互相否定的思维不能都是真的,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这个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是:一个思想或是反映某个客观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客观对象;一个思想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二者必居其一.违反这个要求,就会犯“无所断定“(也叫模棱两可)的错误.充足理由律要求作为理由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或经过实践证明而无疑问的,理由与推断之间要具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如果按这些逻辑规律来解答一些有关句子的语病,那就容易得多了.   ……  相似文献   

4.
说话必须符合逻辑。但是,有些文学语言却违反逻辑,一些修辞格即是这样。这种违背普通逻辑的逆反思维规律,我们叫它逆反逻辑。有逆反逻辑的存在,按普通逻辑不能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一、逆反同一律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概念,判断、论题、推理)要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然而逆反同一律正是违反这种恩维规律而存在的思维形式。它适用于通感、移嫁、抵换等修辞格。通感是通过人的不同感官的沟通,把不同的感觉形象融合于同一思维过程的修辞手法。融合的契机全  相似文献   

5.
同一律,作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换;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在人们的正确思维中,同一律确实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如果违反同一律的要求,这个理论体系就会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在探讨真理的论争中,如果违反同一律,就达不到分辩是非的目的;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也需要遵守同一律的要求,否则无法沟通。但是,我认为,把同一律当作一条清规戒律,似乎不能越雷池一步,也是不恰当的。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认为:“违反同一律要求构思想一定是混乱和错误的”①(圆点为笔者所加)。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形式逻辑》更认为,对故意违反同一律的偷换概念,“必须不仅从逻辑上,同时也从政治上,加以无情的揭露,暴露他们的反动本质,并且肃清其流毒和影响。”②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实际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违反同一律,从主观方面看,如果是无意识地、不自觉地违反的,多半是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者缺乏逻辑修养造成的;至于出于某种目的,故意违反同一律——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确是“马列主义敌人经常采用的诡辩手法之一”,③但并不是只有马列主义敌人故意违反同一律。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故意违反同一律的例子,既谈不上思  相似文献   

6.
四、怎样使思维合乎规律30.根据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使概念和判断都具有确定的内容,以保持思想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7.
有个张姓的盐务官,谈吐非常风趣。有一天,他坐轿回家,走到半路上,忽然有个妇女拦轿告状,说她丈夫喜新厌旧,整天在外面拈花惹草。这个盐务官听了笑着说:"要告丈夫你到衙门里去告,我是朝廷的卖盐官,不管人间的吃醋事。""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位张姓盐务官很幽默,巧妙地摆脱了这件很棘手的事。但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违背了同一律。同一律是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律。它的含义是说: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于同一思考对象,必须保持内容范围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来说明同一对象的概念、判断,不管语词形式如何不同,都要保持思想内容和范围的确定性、同一性和一贯性。其公式是:A是A。所谓思考对象内容、范围的同一,说的是人  相似文献   

8.
逻辑错误指证之法是用来反驳的,论证中常见的逻辑错误有推不出、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和循环论证等.在写作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引入充足理由律、同一律、矛盾律等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实例,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知识,也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逻辑错误指正之法,从而为他们撰写驳论文章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是确定的,即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偷换概念是违反同一律要求的。但是,偷换概念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在特定的场合下,巧妙地偷换概念,可以收到更好的  相似文献   

10.
在同一律教学中,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同一思维过程”、什么是“A是A”以及“合理违反同一律”的特殊情况。在不矛盾律教学中,要注意讲清“看似矛盾,实质上并不矛盾”的概念或判断,注意分析具有隐蔽性的逻辑矛盾。在排中律教学中,对人们的某些思维或表述,要结合语言环境加以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1.
在同一律教学中 ,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同一思维过程”、什么是“A是A”以及“合理违反同一律”的特殊情况。在不矛盾律教学中 ,要注意讲清“看似矛盾 ,实质上并不矛盾”的概念或判断 ,注意分析具有隐蔽性的逻辑矛盾。在排中律教学中 ,对人们的某些思维或表述 ,要结合语言环境加以分析 ,不能生搬硬套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6,(89):83-84
逻辑规律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的前后一致,不允许自我否定。同样,逻辑规律要求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允许在同一词句内部包含有互相否定的内容,词与词的搭配应符合语法规律、常规的语言习惯和自然的逻辑。英语同语的本质就是一种违反了逻辑规律中同一律的特殊反复,它的句式均衡,节奏分明,表达有力,能带给人语言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正>做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学好“形式逻辑”,从而保证传授知识、概念的准确性.我对“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感触尤深.浅谈心得如下,以就教于各位老师.首先,形式逻辑同一律的“同一”与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是有联系的(当然又有区别).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有它的质的规定性.事物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之前,它是什么事物就是什么事物.而思维的同一律,就是客观事物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在思维过程中保持思想自身的同一,它是思维的规律.思维同一律仅适用于思维领域,思维规律讲的“同一”,并不是哲学世界观,并不认为客观事物是绝对不变,永远不变的.因此,第二点即是思维同一律的“同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思维同一律的“同一”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而言.同一时间,是指思想对象处于相对稳定的阶段,思想的自身是同一的.超出了同一时间,思想对象发生了质的变化,反映了对象的思想自然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与思维规律要求的“同一”并不相违背.同一关系,主要是指对象的同一方面.不注重这一点,就容易在教学或自修中造成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14.
33.同时否定 SEP 和 SOP,则( )。(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34.如果既不否定 SAP,又不否定 SEP,则()(1)违反同一律的要求(2)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3)违反排中律的要求(4)不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太敏 《教学月刊》2008,(12):49-5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没有严谨的思维则又是学好数学的硬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违反逻辑思维的规律而产生错误屡见不鲜.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或判断与其自身应同一,反映同一个对象的思想是确定的,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个含义,不能偷换它的含义,这人人皆知的朴素的规律,实际上就是逻辑学中的基础定律——同一律.要避免产生逻辑性错误,首先必须遵守同一律,那么在数学解题中到底有哪些违反同一律而产生逻辑性错误呢?本文试通过举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遵循正确的思维规律 ,掌握好推理和证明方法 ,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 .而数学的推理、证明必须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如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违背了这些基本规律 ,就会产生不同的逻辑错误 .下面 ,我们针对学生在解题中常犯的逻辑错误进行分析 ,引起大家在教学中的重视 .这些逻辑错误主要表现在 :1 偷换概念证明中所涉及到的概念必须是清楚的 ,并且在同一论证过程中必须保持同一意义 ,否则就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 .当偷换的概…  相似文献   

17.
偷换概念,是指在思维和论辩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的逻辑要求,用一个概念替换另一个概念而产生的逻辑错误。在课堂上,虽罕见故意偷换概念的情况,但由于未厘清概念,也常会出现因混淆概念而产生教学失误的现象。教师厘清教学概念,对完善教学设计、激活学生思维、应对课堂生成及命制试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的教育学教材中,有些内容的表述存在着一定的逻辑错误。如定义中的“属概念”过于宽泛,划分不全,把概念间的相容关系当作了不相容的关系,混淆必要条件与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违反同一律,以相对为绝对,自相矛盾等。针对教材中出现的逻辑错误,我们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纠正。  相似文献   

19.
有人认为“未婚夫”、“未婚妻”、“未婚夫妻”之类提法有欠妥之处,理由是:既是未婚,何以称“夫”称“妻”,结了婚方可谓之为“夫妻”,因此,如上概念均与矛盾律相违,有“自相矛盾”之嫌.对此,笔者尚难苟同,特为拙文就教于方家.“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时是真的”.作为普通逻辑基本规律之一的矛盾律.它只在而且也仅仅只能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才对互相否定的思想起制约作用,对非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的互相否定的思想,它并不起任何约束作用.例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样的诗句,虽也包含着一对互相否定的思想——“生”与“死”,但它们并非是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的一对相互否定的思想,而是非同一个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思想.一个是从人的肉体方面、生理方面来衡量其生死情况,而一个则是从人的精神方面、灵魂方面来衡量其生死情况,因而,这样的诗句并不违反矛盾律,并不犯有“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弄清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科学地领悟矛盾律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矛盾律作为一条在逻辑领域中起普遍作用的基本规律,具体到概念上,它要求一个概念不能同时包含有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属性,违反了这一要求,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概念,如“方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南律是客观事物某些最普遍性质在思维中的反映,是正确思维必须满足的,是逻辑对正确思维的基本要求。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存在于一切思维形式中,对一切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都是普遍有效的,这是形式逻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些逻辑基本规律的定义,应该说不是一件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