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摆到了鲜明的突出位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各项工作中要更加关注民生,着力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做到“五有”,即“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中,报告把“学有所教”放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一、在十八大精神引领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得、劳有所行、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出发,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各项目标任务之首,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南安教育以“促进均衡、提升质量、树立形象”为工作主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市教育呈现出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5.
乘势而上 突出特色 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尧 《宁夏教育》2008,(7):24-26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教育事业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结构安排上,把优先发展教育摆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将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五有”的第一要求。在内容表述上,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第一次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强调了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在推进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柳斌 《辽宁教育》2013,(4X):15-16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据此,教育部提出要把在"学有所教"上取得新进展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改善民生的角度提出"学有所教",给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想、新的任务。这里涉及许多重要的研究课题,涉及学习型社会建设问题、涉及终身教育问题、涉及育人模式的重大转换以及要变"教有所学"为"学有所教"等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特色发展、特色教育的问题。学有所教、特色发展都是人民向往的,都应成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云南教育》2007,(B10):2-2
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民生建设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加强民生建设就要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社会诉求等问题,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的幸福安康是社会存在的价值,人民的满意是社会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人民立场出发,探究生态问题的本质,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有机结合与统一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环境就是民生”点明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强调了生态环境的民生指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了生态环境的民生价值,“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指明了生态建设的民生目标。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和价值意蕴,是指导新时代生态民生建设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1.
张琴 《华章》2011,(19)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的公平发展是构成和谐社会的最可靠的基础之一.目前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校际差别”、“群体差别”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关注民生,实现教育公平,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更好地发展教育事业放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成为五大“民生”之首,教育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置于民族振兴的基石位置。这一份厚望和期许,使我们在深受鼓舞之余倍感责任之重大。作为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在学生“有所教”的条件下,就要十分重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学生以什么样的心态进行学习的问题。本文从学习心理的角度,试就辅导学生保持积极心态学会快乐学习的策略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3.
“民生”这一主题与人类社会相伴而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的条件也不断提高,新的民生问题也因之不断产生。民生问题是任何一个历史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者和思想家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民生是执政之本、执政之要,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屡有提及。新中国成立60多年,我们终于有决心、有能力改善全中国人民的生活,让“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愿望逐步付诸实施,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而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十七大同时也提出了“学有所教”的目标,教育已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2008年4月15日,陈小娅副部长在全国基础教育会上提出:基础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基础教育尽快转移到注重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上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审视,还是从社会、国防等领域衡量,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方略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亿万老百姓来说,最让他们欣喜的莫过于报告中的"民生"内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的庄重承诺,让亿万人民看到了生活更加富裕的美好前景。此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和报告中,民生问题就不断被重点阐述和强调。十七大报告,则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详细阐述,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描绘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景,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相似文献   

16.
学有所教     
在刚刚闭幕的十七大上,"民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时指出,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并将教育列为六大任务之首,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普遍认为,这样的发展态势将给远程教育带来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7.
实现“幼有所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回应民生关切、增进民生福祉的美好期待和科学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遵循和根本目的,深刻把握发展托幼事业的时代背景,系统提出“幼有所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科学揭示何为“幼有所育”、为何要“幼有所育”、“幼有所育”育什么等重要理论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幼有所育”重要论述,紧抓婴幼儿家庭建设、保教人员队伍建设、育幼资金投入及托幼机构质量提升,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幼有所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出生至入小学前的婴幼儿充分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保育和教育做出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8.
教育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决定国运兴衰,关乎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之首.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全国回族群众最集中的地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其回汉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更为强烈。在西部欠发达的民族省区。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必须首先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入手.让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惠及更多的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19.
《邢台学院学报》2018,(1):34-36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民生社会建设,是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民生社会的历史演变、基本内涵、基本特质和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思齐 《教育文汇》2014,(21):3-4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它不是一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而是具体而又生动的长久实践。 改善民生是为人民服务的首要任务。民为邦本。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有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在社会各阶层中有“基本民生”“底线民生”“热点民生”问题,要妥善处理好困难群众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保、住房、教育等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民生,是人民群众的生存之本。民心事关重大,民心不可违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