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血债贝娜齐尔·布托1953年生于卡拉奇。父亲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赫赫有名的政治家,曾担任过巴基斯坦的总理和总统。1979年,他被政治对手齐亚·哈克杀害,终年51岁。"贝娜齐尔"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贝娜齐尔·布托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她16岁留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后来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深造,毕  相似文献   

2.
<正>汉语中的奇异现象是一个令人感兴趣又颇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歧义现象的界定仍存在多种观点。我认为歧义局限于理解层面的短语和句子。从宏观的语言生成的角度谈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歧义的界定,歧义即短语和句子的层面,而在汉语中句子和短语的差别是很小的,可以说仅在于是否有完整的语调,因此这里仅就短语方面从微观角度出发分析歧义现象的类型。一歧义短语的分类主要是由结构层次、语法关系(显性语法  相似文献   

3.
当代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问题是指自1977年齐亚.哈克执政以来的伊斯兰教问题,尤其是指巴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问题。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治理想迥异的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是其根本原因,特殊的国内原因是其滋生的土壤,国际因素对它的形成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在当代的发展历经了齐亚.哈克、贝.布托和谢里夫、穆沙拉夫、扎尔达里执政的四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一是自巴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政教关系;二是伊斯兰教两大派系之间的教派斗争;三是巴伊斯兰教极端组织势力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其实质是伊斯兰政治化和政治伊斯兰化,基本特征是宗教与国体的不重合性和国内的教派林立。"9.11"事件以后,随着巴国际反恐地位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深深影响着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巴国家的安全与国际和平。对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巴政府正确解决国内伊斯兰教问题,为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宗教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中巴友谊,并对国际反恐和周边国家地区防范伊斯兰极端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方法结合内容与形式来分析汉语中的歧义现象,以便掌握句子结构分析法,并促进对汉语句子结构的理解。而结合语言主观性来理解同一句子形式的多重涵义,可以发现汉语歧义句中渗透着说话人的情感、视角和认识,从而能把汉语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归为移情、视角变化和认识差别。  相似文献   

5.
句法歧义是英汉语言运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是指由句子成分的不同组合方式而产生的歧义。本文简要地从多层修饰结构、语义结构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歧义进行分析,并分别列举了典型的句子结构。英汉语造成歧义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各自的特点。在相同的结构中,英语比汉语易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谈的带“他”结构是指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句法现象: ①、这件事一定搞他个一清二楚。②、回国后,我一定要睡他个三天三夜。③、今年先种他几亩试验田。对于这种结构,语法界早已注意研究,但各家的说法却不尽相同。赵元任先生(《汉语口语语法》)、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都认为它们是双宾式,其中“他”是假  相似文献   

7.
多义句,又可称为歧义句,意即从不同的角度看句子意义不止一种。造成多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句中某些词语多义而影响全句意义。汉语是一种表意丰富  相似文献   

8.
英语歧义与幽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荷兰语言学家Kooij在《自然语言的歧义》一书中曾指出:“在日常运用中,歧义通常指句子的这一特性,即一个句子可以有多于一个的释义,而句中并不包含足够的线索,以确定其旨在的或其它的含义。”当然,歧义不仅存在于句子之中。R.Kempson提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英国语言学家G.Leech和S.Lyons则用“语言项目”和“语言形式”泛指词句:“我认为‘歧义’是指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  相似文献   

9.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入侵并占领阿富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1981年6月16日,又同喀布尔当局签订了苏联同阿富汗之间从佐尔库里湖西岸到波瓦洛—什维伊科夫斯基峰(中国称克克拉去考勒峰)的边界走向条约。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在同年7月22日发表谈话,指出该条约涉及中苏帕米尔争议地区,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中国方面坚决反对。这说明,苏联侵略阿富汗已经对世界和平和中国的领土构成了威胁。从历史的角度看,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实质上是十九世纪以来俄国南进活动的继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独立于特定语境之外的某些语言形式《句子及短语》,其结构、内容不限于一种解释,此种语言形式被称为“歧义句”。从形式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孤立看有不同的解释,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意思就清楚了,是合理的歧义句;一种是往往由语法和逻辑错误而造成的,属于不通顺、不清楚的语句,是不合理的歧义句。首先看一下合理的歧义句。  相似文献   

11.
王跃武 《教师》2014,(15):123-124
歧义现象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汉语语法有很大的关系。语音方面,由于单个词轻、重读不同引起的歧义,由于重读位置不同引起的歧义。词汇方面,由于多义词和同音词产生的歧义。语法方面,由于词性不同、句法层次不同、词的兼类、句法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语义方面,由于语义关系不同造成的歧义,由于语义指向不明而导致的歧义。另外还有在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境歧义。歧义现象也是可以被消除的,它对于我们对汉语语法的掌握与运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俄为争夺波斯、阿富汗广大中亚地区开展着十分错综复杂的斗争。 1838年,当沙俄假手波斯入侵阿富汗失败之后,英印总督奥克兰德于当年10月1日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西姆拉宣言》,赤裸裸地宣告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奥克兰德还亲自主持军事会议,部署入侵计划。1839年2月,一万二千名英印军队和一个由四万人组成的后勤队伍入侵阿富汗,阿富汗王位争夺的失败者萨多查依王朝原国王舒扎·沙赫(shah意为国王)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凶。同年8月6日,英军占领阿首都喀布尔。阿富汗统治者“艾米尔”(Amir,意为穆斯林国家的君王)多斯特·穆罕默德从喀布尔出逃。8月7日,舒扎·沙赫在英国扶植下当上了傀儡国王。英国公使麦克诺顿成为事实上的太上皇,并依靠英国刺刀实行残酷的统治。英国的野蛮侵略,激起阿富汗各族人民的团结反抗,反英民族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逃至北部的  相似文献   

13.
陈继英 《考试周刊》2008,(48):77-78
英语词汇歧义指的是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造成的局部歧义,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很难判断句子的确切含义,造成理解上的歧义。巧妙利用词汇歧义这一语言现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双关修辞效果,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逗号被称为“万能标点”,使用频率最高。它表示句子内部的停顿。句子内部停顿不同,切分就不同,因而可能造成歧义。歧义在语法上是需要排除的消极现象,而在修辞上又可能是可用语料。下面试从此两方面例谈。一因歧义而成别解《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通常的译文为:“可以要老百姓跟着走,不一定要老百姓知道这是为什么。”康有为却断为:“民可,使由之;(民)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表现好的,就放手让他做下去;表现  相似文献   

15.
语意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说明这个句子有歧义。歧义是一种语病。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口头表达中的歧义。这主要是由词语的同音现象造成的。如:这种物质能治(致)病。“治”与“致”同音,口头表达时不能区分开来,从而造成歧义。又如,“杜  相似文献   

16.
英文有些句子有歧义(ambiguity),因此古时候很多国际条约都用法文而不用英文来写。homely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词的歧义会导致句子的歧义。当年发生过这么一桩趣事:英国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应邀到美国主持一场讲座,他说到这一句话:I can see many homely faces here.(我在这里见到很多诚恳真挚的面孔。) 话音未落,有些人顿生愠色,有些人悻然离席,场面混乱。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歧义是指"一形多义",即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多种可能的解释。一般说来,语言表达中产生歧义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形:一、因一词多义导致歧义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多义的,句子的含义就可能有多种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一个短语或句子同时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这种语句歧义给语言的准确表达和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从语音异读、标点不当、语义繁难、语法多元、语境欠缺等方面对歧义语句作了分析,并对如何消除歧义语句谈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分析句子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句子成分划定法,二是层次分析法.目前大都采用句子成分划定法,虽然对它有这样或那样的调整。本文不打算全面谈分析句子的方法问题,只想结合教学谈谈句子成分划定法。对句子成分划定法目前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主要是根据1956年初中《汉语》课本的解释来谈的。现在先用句子成分划定法分析一个句子。  相似文献   

20.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入侵并占领阿富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1981年6月16日,又同喀布尔当局签订了苏联同阿富汗之间从佐尔库里湖西岸到波瓦洛—什维伊科夫斯基峰(中国称克克拉去考勒峰)的边界走向条约。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在同年7月22日发表谈话,指出该条约涉及中苏帕米尔争议地区,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中国方面坚决反对。这说明,苏联侵略阿富汗已经对世界和平和中国的领土构成了威胁。从历史的角度看,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实质上是十九世纪以来俄国南进活动的继续。一个由列宁创立的国家而继承由彼得大帝制定的侵略扩张政策,可说是一个悲剧,也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