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获得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朗读感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途径 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解的目的。朗读感悟的基本特征有三点:一是通过清晰响亮的读来刺激语言直觉;二是有读者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三是  相似文献   

3.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教师如果摘繁琐分析,硬性灌输给学生一些自己或教参上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记住的只是有关课文的干巴巴的骨架,文章的形象、情感、意境都不见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汉语言自身的“偏重文理,略于形式”的特点,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悟体验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正>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作文中的体验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感悟,就是对事物有所感触而领悟。作文中的用心感悟,就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抒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与领悟。作文中的感悟,能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更有深度,更具感染力。体验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体验  相似文献   

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感悟"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词语进入人们的视野。什么是感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是感触,二是领悟。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呢?  相似文献   

6.
“体验”是通过亲历来感知和认识周围的事物。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就是要让学生直面文本,感受、体味、揣摩。“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阅读教学的感悟就在体验的基础上,不断走进作品生命完成从无觉无悟,到有觉有悟,再到领悟的生成过程。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体上存在重认知轻情感  相似文献   

7.
张辉煌 《教师》2014,(36):21-21
正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因感动而醒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学生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获得的,同  相似文献   

8.
高青 《甘肃教育》2020,(6):153-153
语文教学应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文学的美妙,领悟智者的思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产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或被文中描绘的情景所吸引而沉醉其中,或对文中所阐述的"理"有所领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而学生对文本能有所感、有所悟必须建立在必要的语言文字训练之上,没有语言文字为依托的"感"和"悟"必然是空洞而苍白的。  相似文献   

9.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活动要依赖于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面。语言积累越丰富,自我感悟就越强。对中学生来说,感悟的主要来源是书本,阅读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或阅读材料,有所感触和领悟,从而进入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感悟,"感"——感触、感动、感受;"悟"——醒悟、领悟、顿悟.简而言之,感悟即感受领悟,它是人们对某一事物心领神会的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浅谈感悟     
感悟是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情感、解题思路、方法的一种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感应。对学生加强感悟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解题思路、方法的领悟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叶圣陶先生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提出了对感悟的训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课堂结尾处,要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情景中去感受,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刻,才能缩短内容与学毕的时率距离.才能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在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佳句、赏析美段、厘清脉络和拓展延伸,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4.
段天洪 《语文天地》2013,(12):17-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这是对语文教学特点最本质的论述,三者之间,积累是基础,运用是目的,感悟是桥梁,感悟居于核心地位。"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感悟 ?感悟就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感悟能力呢 ?这种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哪些呢 ?现将两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和做法作一总结 ,与同行们商榷。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 ,通过联想和想象 ,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 ,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 ,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 ,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 ,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 (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就已经初步涉及感悟,可见,感悟已经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策略,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感悟的过程.对此笔者谈自己的三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语文感悟学习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名思义,感悟是感知和领悟,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在长期思考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的顿悟性认识。)《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说文解字》中:感,动人心也;悟,觉也。感悟也可以说是在心动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最终达到一种自我的觉醒和提高。感悟学习指主体通过感受、体味、想象、领悟等方式来建构知识的学习,是从整体上认知和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学习方式。语文感悟学习指的是(语文学习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象,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提高自我的…  相似文献   

18.
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人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感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地统一要求.而必须重视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地通过感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阅读教学不是说让眼光在纸面上跑一阵。”要“潜心会本”,作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应该多留点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不能越俎代庖。所谓“感悟”,是指人们接触外部事物后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阅读中的“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意会。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就能获得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升华。重感悟的课堂,一定会有情的震撼,而情的基点就在于对文本的解读。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