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唯识学的重要经典之一,体系雄阔,妙义无穷。《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汉译版本共有三种,其中以唐代实叉难陀所译八十卷本的文义最为畅达,品目也较完备,因而在汉地流传最盛。同时也出现了一部专门解释其中难读难懂之字的佛经音义之书——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该书作为一部重要的佛经音义,其影响很快就传布到域外。受此影响,日本的一些僧人在该书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名为《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私记》(以下简称《私记》)的书。《私记》以慧苑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和日本大治三年觉严、隆暹等书写而成的《新华严经音义》为基本材料,同时采摭了其他小学之书。《私记》所引传统小学之书甚多,多处文字不见今本诸书,或与今本有异,这些差异大多与慧苑所撰《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有关,这也进一步显示了《私记》与该书的密切关系;同时,《私记》所引故训资料亦有利于我们纠正今传诸小学之书之讹误。  相似文献   

2.
敦煌石窟艺术中绘制和塑造了大量的观音形象.现有《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共29铺,绢画7幅,纸画5卷.绘制时间,起于隋代,盛于唐、五代、宋,下迄西夏,历时六百余年.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佛教艺术与观音信仰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一《法华经》的翻译与《观音经》的出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译本.最早翻  相似文献   

3.
《华严经》是华严宗据以立宗的重要经典,曾被译入回鹘文广为流传.在现知的回鹘文写、刻本中,既有《四十华严》,也有《八十华严》.本文释读了近期于私人收藏品中新发现的回鹘文《华严经》折子式写本一件,内容属于《八十华严》第二十一卷《十无尽藏品》中的开首部分,讲述了菩萨十无尽藏的一一行相.本文对该文献进行了拉丁文转写、汉语翻译和简单注释.  相似文献   

4.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敦煌遗书中的《维摩诘所说经》及其注疏方广,许培铃一《维摩诘所说经》,又名《维摩经》、《维摩诘经》、《不可思议解脱经》、《净名经》。印度大乘佛教主要经典之一。维摩洁是大乘佛教所塑造的在家菩萨的典型,他“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佛陀创立的宗教。佛陀本名悉达多,公元前383年约80岁去世,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陀死后约100年,佛教教团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此后大约又过了100年,大众部和上座部内部先后分袭,派生出18部派,习惯上把上座部和大众部与派生出来的18部称为“小乘二十部”。小乘佛教中最有力量的一部是说一切有部。小乘佛教的主要经典是《大藏经》等。大乘佛教是在对小乘佛教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它把当时在宗教界具有绝对权威的传统佛教即小乘佛教作为直接攻击的对象,在对小乘佛教进行攻击和批判的过程中,出现了《般若经》之类的经典,自称大乘,贬传统佛教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两大派是中观派和瑜珈行派。中观派的鼻祖是龙树,瑜珈行派的创始人是弥勒。大乘佛教是中国、日本佛教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大宝积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其中的《密迹金刚力士会》是《大宝积经》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夏文《大宝积经》卷十为《密迹金刚力士会》的第三品,其内容主要阐述如来身密、口密和意密。其西夏本残缺,留存部分只剩下讲述如来身密的部分。以《大正藏》汉文本为底本,采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本的《大宝积经》卷十部分进行翻译和校对,对原文中出现的讹、脱、衍、倒等情况逐一进行说明及论证。密迹金刚力士为佛教的护法形象,西夏时期的壁画多有体现,在佛释迦涅槃经变的绘制中,西夏中后期因受到辽金佛教以及藏密的影响,西夏的密迹金刚形象显示出"显密圆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以汉译《阿含经》为主,并参考巴利语系经典的相关内容,探讨了《阿含经》中与大乘佛教思想有密切关联的一组概念:法身、真如与缘起、法空,对其在《阿含经》中的含义及其与大乘思想的关联性作了梳理。其中关于法空思想的部分,引述了龙树菩萨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在这里,本文准备谈三个方面的问题。即《金刚经》流传概略;《金刚经》的主要内容以及《金刚经》与唐代社会。因笔者学识疏浅,错谬之处,请前辈和同仁赐教!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它是佛教大乘教派中一部纲领性的经典。《金刚经》出现于何时?一直没有多少可供参考的直接材料为佐证。日本学者中村元先生他认为《金刚  相似文献   

10.
弥勒信仰约于公元二三世纪在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形成,早期主要经由西北陆路传入中国。弥勒经变早在巴利文经典、小乘《阿含部》经典中出现,以弥勒为题的汉译大乘佛经亦不下二三十种。在这些经籍中弥勒扮演三个角色: 一、弥勒是婆罗门子,与波婆梨(离)有师弟关系。《贤愚经·波婆离品》载波婆离派弥勒等十六弟子到释迦处问难的故事,可能是弥勒思想在早期的佛教史话,传说中最  相似文献   

11.
大乘佛教的晚期经典《楞伽经》与印度古代的哲学宝典《奥义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都有一个一元论的超越的观念;强调心的作用;具有某种超越语言的神秘主义倾向。东西方的佛教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这反映了大乘佛教晚期受到了来自印度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苇渡江,白莲东来,作为“夷狄之术”的佛教从印度辗转来到中国。《维摩经》正是体现在家信徒形象的一部大乘经典,经中所谈及的成就佛国论、在家菩萨的利他实践观以及超越有无二道的存在观等,蕴含着现实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对大乘般若空宗理论的诠释,更为精彩。本文试就《维摩经》中的哲学思  相似文献   

13.
日本杏雨书屋所藏敦煌写卷羽56号为玄应《一切经音义》卷1《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至第6卷的内容。该文移录了此残卷的内容,并以高丽藏本、碛砂藏本、《慧琳音义》转录之《玄应音义》以及碛砂藏本《华严经》经文对勘,作了详细的校勘。在此基础上,就写卷《玄应音义》与慧琳本之关系、《玄应音义》所据佛陀跋陀罗译本《大方广佛华严经》与敦煌写卷《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及传世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卷品开合不同以及高丽藏本、碛砂藏本与慧琳本的关系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体”是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指世界的最高存在或日终极存在,它是物质和精神现象的起点和终点,也就是一切宇宙现象的起源和归宿。它相当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和中国传统哲学对“道”的理解分成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心哌一样,印度大乘佛教的本体观,也大分为主观唯心派与客观唯民派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主客观对立,贯穿于大乘佛教史前、中、后三个时期,渗透在大乘佛教各类经典和宗派中,使大乘佛教的义理显得极为矛盾复杂,只有理清它们在本体论上的归属有不同本体论的各自内涵,才可以读懂佛教经典并清理佛教的思想史。本文正是个人读佛经的一点醒悟,将它写出来发表,也是为了给初读佛典者提供了一个指路标号。全文中选几部重要经典来纺织主客观唯心主义的三个历史时期的相状,只是一种举例性的钩勒,意在简明易晓而已。  相似文献   

15.
根据佛教文献的记载,二千五百年前佛在世时有一种动物谓之"龙",其形介于人与兽之间,有近于人之五官手足、家庭与社会组织,且可与人通婚、生子.龙族的分布主要在西北印--现巴基斯坦的地区.因龙长寿,故佛世之经典,尤其是大乘经典皆寄托龙族,藏于其王之宫中而得以留传后世.依5世纪初罗什所传出的史料,佛教史上最重要的大乘学者龙树最初接触大乘经典即是透过龙族的一位大乘佛教徒谓之"大龙菩萨",所见经典即藏于龙王宫中.故"龙族"的存在已否直接涉及了大乘佛教起源的人物与经典.笔者1995年至巴基斯坦作佛教学术考察时,有幸在其北部地区收集到三件完整的龙族泥塑造像,一件为男龙,两件为龙夫妻.男龙五官四肢与先前文献所述相近,惟一张大嘴是其特色.另由二件夫妻之龙族,则可见其家庭之组织与人相近.三件造像皆有两足,可见龙族主要活动的领域皆在陆地,而非想像的水中.笔者另在巴基斯坦北部的Swat博物馆看到一件纪元前后佛教藏经卷的陶瓶破片,其上彩绘供养人的造型就是一位龙族.由上述四件巴基斯坦史前龙族的造像,可知佛教文献所记载佛世的龙族并非仅止于传说.且佛教史研究上所存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即大乘佛教起源的探讨也可得到一个适当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敦煌莫高窟所在地宕泉河流域自汉代开发以来就有人类活动;西晋时建仙岩寺。作为敦煌最古老的佛教建筑,它见证了佛教从印度和中亚传入中国的历史;作为历史上敦煌菩萨竺法护从事大乘佛教经典翻译的场所,它称得上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发祥地;同时作为中国最早的习禅场所,它也是敦煌高僧昙猷在竺法护译出禅经的前提下"依教修心,终成胜业"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诸多佛教大乘经典皆具有文学特质,其阐述佛理所用之语言及其表现手法,若以文学视角探讨,则具有相当文学特色。大乘经典之《金光明经》,就其文学性而论行文语言富于文学色彩,表现方法巧妙多变。其表现佛理之叙事语言,所用之修辞技巧鲜明巧妙。其譬喻手法有"直喻","同义譬喻"及"情景式譬喻"三种;其排比设计,可分为"并列式排比"、"递进式排比"两种;另外其映衬及示现手法亦多有所妙。通过《金光明经》叙事语言之修辞技巧分析,可以知晓此经具有相当的文学特质。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在各种佛教流派中,大乘佛教不仅是流传最广的,而且是渗入中国思想文化最多的。公元4至5世纪,《阿弥陀经》译成汉语,开始在中国流行,到公元7至8世纪时进入了繁荣期。从公元7世纪起,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宏大的阿弥陀净土变,再现了印度佛教天人与  相似文献   

19.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依《华严经》立宗,以其高度的哲学思辨、恢弘的气势、殊胜的境界历来备受僧俗青睐。法界缘起观是华严宗发挥《华严经》主旨,吸收其他宗派之理论,兼容并蓄、推陈出新的结晶,是华严宗教义之根基,有着深邃的哲学义理,诸如“三界唯心”、“体用不二”、“理事无碍”等,不仅是佛教哲理的精彩演绎,更是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水平,并直接开启了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20.
一《般若经》是佛教大乘空宗宣扬本空观念经文的总名,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放光般若经》《道行若经》《大品般若经》等多部经文。据说释迦牟尼从初成道日到入涅槃夜经常讲《般若波罗蜜经》,“般若”学是佛教哲学中重要学说,可以说是大乘空宗哲学的认识论,“不得般若,不见真谛”般若是佛教徒必修之行,“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要入涅槃,先修般若。但般若又是概念十分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