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国女作家,她的作品以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为主,笔法细腻,感情丰富。主要代表作有:《简·爱》《雪莉》《维莱特》《教师》。  相似文献   

2.
单松涛 《教书育人》2012,(14):14-15
正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发表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第一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在一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小说《彩票》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对表面平等的"多数人统治"——民主制度的无情抨击、对人性黑暗的深刻揭示以及惊骇的结尾却使它一经出版便震撼了整个美国。它的作者雪莉.杰克逊更是被誉为"作家的作家"。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女性角色、女性的抗争及女性悲惨的结局等方面总结分析雪莉.杰克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对妇女在父权制社会中弱势命运的关注及抗议。  相似文献   

4.
牛校校刊     
《大学生》2012,(9):8-9
哈佛大学《The Crimson Magazine》100个哈佛人持久(Enduring)、传承(Legacy)和创新(Emerging),这三个词诠释了哈佛大学在新时代的气质。哈佛大学选取在校生、校友和教职人员100人,制作了100个体现这些气质的短视频。"持久"是哈佛的主心骨,表明一代一代哈佛人的卓越、领导力和传统:"传承"意味着375岁的哈佛历史悠久,但是,每一代哈佛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创新"更是与新时代相结合,凸现哈佛是创意的发源地,企业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勃朗蒂对《Shirley》中的女主人公雪莉的描写,着重评论雪莉不凡的言谈举止和超越时代的人物特征,以及她与“Lane Eyre”人物对比的不同个性,并把简·爱、雪莉的人物特征与勃朗蒂出身、追求、渴望连系在一起,雪莉是新的简·爱,雪莉也是勃朗蒂对自我向往的刻划。  相似文献   

6.
布朗蒂姐妹     
(本文系《英国小说家论》一书第十一章,据纽约弗里波特图书出版社1971年版译出。)夏洛特·布朗蒂,1816年4月21日出生于约克郡的索恩顿。艾米莉·布朗蒂1818年出生于约克郡的哈沃斯。安妮·布朗蒂出生于1820年。三姐妹的诗集在1846年出版.《简·爱》1847年出版;《雪莉》1849年出版;《维列特》1853年出版;艾米莉·布朗  相似文献   

7.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西方世界中最重要的自白派诗人之一,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太多痛楚,受悲观主义哲学家以及其他自白派诗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悲观主义思想并在作品中呈现出来。《雪莉角》是她为悼念去世的老祖母而写的一首挽诗,全诗基调感伤,用词阴郁,有着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本论文从诗歌的意象,情调,以及颜色的使用分析了普拉斯的悲观主义思想在《雪莉角》中的体现,旨在更全面地认识普拉斯的悲观主义思想以及《雪莉角》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史华慈 (BenjaminI.Schwartz) ,美国当代著名中国学家。 1 91 6年 1 2月 2 1日诞生于美国麻州波士顿东部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 93 4年进哈佛大学深造 ,1 93 8年毕业。 1 940年入哈佛教育学院求学并获硕士学位。1 942年入伍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9月到驻扎于华盛顿地区的美国通信兵情报部门工作。 1 945年委派到日本工作。 1 946年从部队服役归国。以老兵照顾故再度进哈佛深造 ,攻读博士学位 ,转向东亚和中国问题研究。 1 95 0年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中国共产主义和毛的崛起》。史华慈掌握语言有 1 2种 ,为英语、希…  相似文献   

9.
哈佛大学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顶尖声誉和影响力的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其商学院案例教学也盛名远播。2013年5月28日,哈佛大学在纪念教堂举行了201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校长德鲁.福斯特(DrewFaust)发表演讲。福斯特是哈佛大学建校以来第一位非哈佛毕业的校长,也是哈佛28位校长中第一位女性校长。1968年,福斯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州布尔茅尔女子学院,1971年和1975年分别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福斯特从哈佛特有的早餐谈到了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她想告诉学生的是:执着前行,尽己所能帮助他人,让自己活得更真实!文章源自哈佛大学网站公布的英文演讲稿,由本刊特约译者、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袁利平博士等编译,本刊编辑部审校。  相似文献   

10.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核力竞争力(corecompetence)一词由美国著名经济管理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于1990年在他们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经典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指的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技术和能力〔。1〕核  相似文献   

11.
于智博 《教育》2012,(34):62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阅读《"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将使你了解,什么原因导致担任学生会领袖的高考尖子生,被世界名校拒收,以及重点大学毕业生为什么会在职场失利。《"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个性化教育之路》将使你思考,如何培养或成为有后劲的人才。《"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阐述颠覆性的教育理念:由父母精心  相似文献   

12.
正常春藤联盟指的是美国东北部的8所顶尖高等学府。其实,常春藤联盟最早指的是非正式的大学橄榄球赛事。1937年纽约的《先驱论坛报》首次用常春藤来形容8所参加橄榄球比赛的名校。1945年8所大学的体育教练们签署了首个关于橄榄球的常春藤协议,1954年这项协议被扩展到其他所有运动,该年也被认为是常春藤联盟正式成立的年份。常春藤(Ivy League)联盟包括:哈佛(Harvard)成立于1636年,耶鲁(Yale)成立于170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Penn)成立于1740年,普林斯顿(Princeton)成立于1746年,哥伦比亚(Columbia)成立于1754年,布朗(Brown)成立于1764年,达特茅斯(Dartmouth)成立于1769年,康奈尔(Cornell)成立于1865年。这8所大学都是美国  相似文献   

13.
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时下美国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公开课,成为国内网民热烈追捧的网络资源。著名网络博主和菜头对哈佛教授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曾评论说:并非因为它只适合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又或是只适合于哈佛学生那样的高智商人群。单看西方思想家的思辨过程,就已经足够性感。高等教育与性感相提并论,不多见。这里的性感当然不是两性之间的生理感官刺激,而是超越性别和生理官能的一种新感受力。  相似文献   

14.
《教育》旬刊2010年第32期焦点刊发了一组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读后深有感触。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学,不仅要培养大批的专业性人才,更应塑造出睿智的灵魂。由于哈佛地位特殊,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经验被借鉴的最多。现在许多大学往往都盲目地标榜仿效哈佛1978年通过的《核心课程报告书(1978)》。  相似文献   

15.
杨天宏教授新著《救赎与自救———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研究》(Salvation and Selfsalvation:A Study of the Border Service of Church of Christ in China)一书,是"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的一种,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于2010年10月出版。全书36.7万字,共478页,印数5000册。  相似文献   

16.
盛宁,江苏太仓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特聘一级教授,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专职教授。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师从杨周翰先生攻读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1982年起执教于南京大学;1984~1986年作为高访学者赴美国哈佛、斯坦福大学进修西方文论;1989年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历任该所主办的《外国文学评论》副主编(1994~1999年)、主编(1999~2009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  相似文献   

17.
正生于1979年的美国人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目前是《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他在1998—2002年期间曾经在哈佛求学。为了让人们认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哈佛大学,他撰写了《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本书中,他以非虚构的手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回忆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往事。本书作者虽然年轻,但是在社会  相似文献   

18.
《费正清自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版)里有一段叙述其“成为专家,执教清华”的内容,读来颇有启示。1929年,费正清从哈佛大学毕业,同年去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学位,并开始献身于中同近代史的研究(余英时语)。这位研究中国五十年的“美国中国学巨擘”,早在半世纪前的1932年就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一《最贫穷的哈佛女孩》是根据美国"奇迹女孩"莉丝·默里的自传《Breaking Night》(中文版译为《风雨哈佛路》)改编的一部纪实影片。影片通过这位在纽约贫民窟出生饱尝了人生种种辛酸苦难的女孩,在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最终走进哈佛大学的传奇经历,表现了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凭借自己执著的信念和  相似文献   

20.
抽彩(英文)     
美国当代女作家雪莉·杰克逊(shirley Jackson)一生对巫术、魔法、符咒等感兴趣,相信人死后灵魂必与鬼神为伍,因而人在生活中时常胆怯恐惧,这种异于常人的想像力使得她的作品总是把疯狂恐怖融于日常生活,令人不寒而栗。发表在《纽约客》(the N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