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董远 《收藏界》2011,(3):106-107
清末民初刻铜墨盒乃京城之名物,当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乡野学子,盖涉文字者莫不用之。遗存的精美绝伦刻铜墨盒,不仅历史文化厚重,而且艺术内涵丰富,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物中,堪称不可忽视的瑰宝。  相似文献   

2.
笔、墨、纸、砚是我国最古老的书画创作用品,被称之为“文房四宝”。随着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后来又有了砚匣、笔洗、笔格、水丞、镇纸等用品,而精美的刻铜墨盒因其造型独特制作精美成为文房用品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3.
翟吉昌 《收藏》2006,(3):90-91
我们现在见到的刻铜墨盒,盒体大多为黄铜,少数白铜,个别为紫铜。紫铜者稀贵;白铜以质优和视觉效果好而招人喜爱;黄铜者相对不受欢迎。相比之下,最受青睐的为两镶或三镶的墨盒。  相似文献   

4.
葛炳芳 《收藏》2006,(6):95-95
我自幼喜爱书法,对刻铜墨盒情有独钟,现将我珍藏的三方铜墨盒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5.
邹绵绵 《收藏界》2011,(10):126-126
今年《收藏界》第3期所刊《清末民初刻铜墨盒赏析》一文(以下简称《赏析》),文中作者把“《篆刻五印》铜墨盒”称之为由当时北京书画大家姚茫父“自写自画自刻”,笔者对此说不能苟同。特征此略作辨析,以供广大同好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6):111-113
刻铜墨盒距今不过100多年,随着自来水笔的出现,逐渐地替代了铜墨盒,而被人们淡忘。在刻铜墨盒盛行的年代,只要你会写字,只要你想写字,是离不开刻铜墨盒的,文人雅士更为有一方称心如意的刻铜墨盒而专门定制。  相似文献   

7.
《收藏界》杂志2006年第3期刊登马文震先生《文房奇葩》一文,对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图),但笔者拜读该文后,结合文中配图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认为三方刻铜墨盒均为赝品无疑。首先,从图上看三方刻铜墨盒均无自然包浆(由于年代久远致使表层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关炬 《收藏》2006,(2):93-93
近年来,随着人们投资理念的扩展,文化精神需求的增长,刻铜艺术越来越受到收藏界朋友的青睐。但要收到几件精美的刻铜墨盒或镇纸,尤其是能把墨盒和镇纸配套收藏,谈何容易。  相似文献   

9.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2):108-109
刻铜墨盒是文房用品之一,是晚清文化艺人集体智慧的创举。周继烈老师给刻铜墨盒的定义是:“刻铜墨盒产于清咸丰晚期,盛行于同光及民国时期,消沉于20世纪40年代末。”这个定义已经被刻铜墨盒收藏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清代邮政从建立之初就一直由外国人把持,主要的邮政管理事务都掌控在“洋人”手中。邮政职位也都是外国人把持。辛亥革命前后,邮政总办是法国人帛黎,各省的邮务总办也不例外。正是因“洋人”控制邮政的局面.使得国家政权变更后,本应顺理成章变更邮票铭记的情况却出现了一波三折。不伦不类的加盖“临时中立”邮票出笼;有碍国体的加盖“临时中立·中华民国”邮票降生;甚至在中华民国临日寸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两年后,清代邮票依然继续销售使用。  相似文献   

11.
顷在《收藏界》今年第5期(总第53期)读到《名家刻铜墨盒赝品何其多》一文(作者署名徐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旨在对刊载于今年第3期中的《文房奇葩》一文中介绍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图1)辨伪。读罢“徐文”,笔者试就该文中的一些辨伪依据和称述谈一些看法,聊资收藏界同好参考。笔者以为在“徐文”中称:“结合文中(笔者按:指《文房奇葩》)配图进行  相似文献   

12.
王立群 《收藏界》2013,(6):89-90
隶书始于秦代,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在石头上刻字,秦代谓刻石,汉代始称碑。刻铜墨盒始于晚清,文字墨盒是刻铜墨盒的主要一项,内容多为警句、格言、名诗、佳词,楷、隶、行、草、篆五体俱全,但隶书字体较少,把碑文用隶书刻在铜墨盒上少之又少。此方隶书刻铜墨盒,内容名为《夏承碑》。盒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4厘  相似文献   

13.
《收藏》2018,(12)
正刻铜墨盒作为文房用具始于清末,盛于民国。当使用毛笔书写逐步淡出百姓的生活,刻铜墨盒在当今社会的身份已经转变为一个收藏门类或者现代雕刻工艺的载体。自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现刻铜艺术品(包括墨盒、镇尺等)的专门收藏者。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一方面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使得刻铜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收藏门类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获得交流、展示和研究,另一方面也培育出一大批刻铜收藏爱好者。近几年来移动互联及时通讯工具例如微信的普及,刻铜艺术讨论群、拍卖群也纷纷涌现,刻铜鉴赏、研究、交流随时随地就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完成。荣宝拍卖、西泠拍卖等艺术品拍卖公司,也多有刻铜作品上拍。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清末民初的中小学体育教材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1)从途径来看,体育教材的发展经历了由引进到自编的过程;(2)从文体来看,体育教材的编纂从使用文言文到使用白话文;(3)从种类上来看,从单纯的体操教材到女子体操教材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卢松年 《收藏》2007,(8):132-132
刻铜墨盒作为文人案头之物,其美感尽在方寸之中,不仅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也是今天收藏者喜爱之物。我酷爱收藏刻铜墨盒,对其上的名人佳作,更为爱之。今选数方和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6.
张建功 《收藏》2008,(2):114-117
清末民初新疆省官铸银币以两、钱作面值,与内地银元币制不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地区和民族色彩。以迪化(今乌鲁木齐)、喀什铸造的饷银银币,显示了边防省份的特色。因其品种版别繁杂,铸量偏少,更显珍贵,深受钱币界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认为武科考试、义和团运动、镖局的出现、云游僧侣授艺、外出求艺与出外教拳、"反清复明"运动、武术社团等七大因素促进了武术的迅速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周文昭 《收藏》2012,(8):68-73
清末民初,镍币是作为主。币的辅币存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时期流通的镍币的发行背景产地及铸造量等情况有所了解现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9.
寇尚民 《收藏》2012,(15):68-70
清末民初,镍币是作为主币的辅币存在,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这一时期流通的镍币的发行背景、产地及铸造量等情况有所了解,现作如下介绍。大德国宝镍币(图1)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垂涎在华利益,相继侵入中国。该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悍然派军舰侵占胶州湾。清政府迫于压力,被迫租地、赔款、开放矿山开采权等,并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从此胶东半岛成为德国殖民地。宣统元年(1909年),设于上海的德华银行总部授权青岛分行(图2)发行壹角、伍分两种镍币。据悉,其铸造数量各为67万枚。这是当时在中国流通最早的镍币,同时也见证了德国侵华的一段史实。两种镍币直径分别为21.5毫米和19毫米,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德国宝",币上方为"青岛"地  相似文献   

20.
曹隽平 《收藏》2008,(7):99-99
记得2007年五一黄金周刚过,收藏家陈建华先生就兴冲冲地来到我的工作室,说:“曹老师,我收了一个好墨盒。”说完,就从怀里掏出一个红绸包,小心翼冀打开。墨盒呈圆形,直径约8厘米,高约3厘米,正面上方呈扇状镌刻着“第十集团军总司令部”9个楷体小字,下方款为“刘建绪”;背面图案为国民革命军军旗,为机床压制而成。墨盒刻字刀法生动,通体包浆自然,无疑是一个开门的老货。那么刘建绪是何许人也?墨盒又是什么时候的产物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