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曼教授被誉为“科学顽童”.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有一年他去巴西讲学.住在一家高级宾馆.结识了当地一支桑巴乐队。没事的时候,  相似文献   

2.
一、调研问题背景 二、国际科学教育历史上的“探究” 三、当前主要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探究” 1.美国。(以上内容见第11期)2.法国。1995年,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尔帕(Charpak)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引进法国,在实践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1996年9月,法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题为“改善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特雷易会议,编写了《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55一书,标志着法国“动手做”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近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  相似文献   

4.
《江西教育》2010,(3):14-14
“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近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朱棣文: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教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6.
江世亮  王勇 《科技文萃》2000,(11):29-30
8月24日上午,交大浩然高科技大厦3楼小会议室仿佛成了国际学术会议的会场,来自该校Bi o-X中心的中青年科学家正在与这项研究的倡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系主任、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进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7.
2005年2月27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前沿科学论坛"座无虚席.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Kavli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大卫·格罗斯(DavidGross)教授在这里做了题为"The future of physics--物理学的将来"的科学报告.  相似文献   

8.
“动手做”——法国科学教育的新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法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夏尔帕(George Charpak)在访问美国学校时,从美国学校开展的科学教育中受到很大启发。访美归来之后,他便萌发了在法国学校中开展“动手做”的设想。1996年9月,在法国特雷易举行了一次题为“改善对学生的培养方法,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会议。大约15名科学家和教育家参加了会议,从而发起了科学教育计划——“动手做”。  相似文献   

9.
王渝生 《科技文萃》2000,(11):30-33
1998年12月10日,瑞典发明家诺贝尔(1833?896)逝世102周年纪念日,当地时间下午4时许,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华裔学者崔琦健步走进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大厅,接受瑞典国王颁发的奖章、奖状和奖金.  相似文献   

10.
在由清华大学组织的“清华大学时代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大一时就较为成熟,而至少1/3的美国学生到大一时还没开窍。  相似文献   

11.
《中学科技》2013,(6):10-11
2013年4月10日,清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的中国团队首次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成果已经在美国的《科学》杂志在线发表,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称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级别的论文”。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16日《文汇报》讯“上至太空探天高,海深有底量地厚”,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6月l5日在沪作报告时,给上海青年的寄语——“我希望上海青年能有爱因斯坦那样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时间2011年10月4日17点45分,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名单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和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同获此项殊荣。  相似文献   

14.
2002年4月5日,来自法国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夏帕克博士,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作了一次精彩的报告。与会的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韦钰博士也即席发言。  相似文献   

15.
幼儿园“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手做”(hands-on)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总结出来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旨在使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体现其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活动在美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1992年,法国学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乔治·夏帕克先生倡导在法国开展这项科学教育改革,1996年法国引入这个项目,命名为“LAMAP”(La Main a La Pate,其含义是“动手和面团吧”),由法国科学院付诸实施,已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实验网络,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由我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做中学”(Leaming by doing)项目是借鉴和引进了其中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成果,结合我国自身的经验构建的一项科学教育改革计划,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的部分幼儿园和小学试点研究。“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未来公民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天地》2002,(4):4-6
在纪念诺贝尔科学奖颁发100年的日子里,《中学生天地》杂志的小记者们采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  相似文献   

17.
廖红,十九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根系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1997年9月至1998年8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根系研究中心进行博士论文科研工作,1999年9月至2000年8月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根系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这么热的天,你们的工人怎么还在工作?"  相似文献   

18.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教授在国内几所高校发表了演讲。本文根据他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演讲录音,整理节选而成。  相似文献   

19.
瑞典皇家科学院曾在斯德哥尔摩宣布:斯坦福大学的朱棣文教授因其在激光冷却捕获气体原子实验方面的杰出贡献,与美国的菲力普斯和法国的科恩·唐诺吉二位学者一起分享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使朱棣文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和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此殊荣的华裔科学家。 1948年,朱棣文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城,在纽约市长岛长大。他生长在一个学术世家,他的父母亲和三兄弟都是博士。父亲朱汝瑾和母亲李静贞同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都是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他的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医学系教授…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央视的《东方之子》栏目对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进行了一次专访,丁教授面对记者紧追不舍的一个简单问题,连续几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