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最本真的意义上,语文不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有待我们去认识、去把握的外在存在物,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语文生活世界。我们不是用语文来生活,我们就生活在语文中,语文就是我们的生活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缺乏必要的知识系统支持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说,现行语文教学是课文、课文特征分析、知识短文、作文及外加补充材料的简单综合.即一种以语文事实为主要诉求的教学体系。从中我们不仅看不到有合理深度的系统性知识解析.而且课文选择的多变、课文特征分析的随意、知识短文的受轻视以及作文辅导的机械模仿、感性评批等等.也早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然而常识告诉我们.语文知识有限而语文事实无穷,并且无穷的语文事实正是主体借助有限语文知识而能动生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0,(3):152-152
语文的课程要素包括知识与能力及修养等层面。这些层面体现于教学中,会有不同的侧重,但要能够利谐起来。从横向比较来看,各基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系统,语文也不例外。但语文知识有其特殊性,即不是纯知识,此种知识的掌握不见得会现成地迁移为能力。那种直接讲解知识,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这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为应对语文知识观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作出哪些积极变革?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系统而充分的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知识就是关于语言及其运用的知识,包括五个层次:一是关于语言基本规律的知识,即汉语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二是关于言语作品规律的知识,即文章学、文艺学;三是关于言语活动规律的知识,即口语学、阅读学、写作学;四是关于语言思维规律的知识,即语文思维学;五是关于语文学习规律的知识,即语文学习学.语文教师教育要重建课程内容体系,语文教师自身要积极完善语文学科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6.
不管是诗词还是叙事抒情作品,作家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情思溶进艺术形象之中,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而阅读欣赏则是客观见之于主观,需要阅读主体以艺术形象为依托,展开积极思维,调动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从而进入情思陶醉的审美境界,去把握艺术形象深含的内蕴。既然联想是一种审美享受,是进入作品的一座重要桥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作品中可引发想象的“美”,来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交给学生一把阅读欣赏的钥匙。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知识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我们探讨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直面并要我们作出假设与选择的一个核心的命题,也是此次语文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命题。而知识对语文教育最集中的影响则体现在语文知识观上,即人们对语文知识的态度与看法。此次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重建语文知识观,包括对语文知识的性质、来源、生成方式及知识对人的意义关系等基本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建构。  相似文献   

8.
语文知识受到语文界普遍关注是在语文新课标提出之后。“不必苛求语文知识的完整和系统”,一时间激起了语文界关于语文知识讨论的千层之浪。讨论的焦点是语文知识到底摆在语文教育什么位置,表现为新课标体现的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倾向与语文教学以“语文知识为中心”教学思想的交锋。对此,我以为应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说,新课标提出的所谓“淡化”语文知识的思想是有其客观历史背景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语文知识方面追求得过多,讲解得过细,不仅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而且导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  相似文献   

9.
语文知识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内容,它有重要的课程价值、育人价值和历史价值。正确把握和实施语文知识的教学,就要注意"法"的把握、"度"的把握和"质"的把握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是以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为根本目的和任务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过程”,应该是“内化为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和内化呢?只有一种途径:实践。一、转知为识语文课程中有很多是必需的语文知识。学习生字新词,可以说是阅读教学课中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教师会带着学生认读。但是如何实现知识的转化,这要求教师必须思考能促进转化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中有许多文章都很经典,这些作品不只需要我们去了解,还需要我们能够熟记于心.这些优秀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及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精粹,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这些并将情感融入其中,将对学生认知语文,提高语文知识,进而提高综合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一过程中背诵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语文也是一种物质 ,也有三种形态 ,即“语言知识态”“言语行为态” ,“言语成品态” ,这三态是处在循环往复不断变化中的。语文的三态虽然彼此互联、循环往复 ,但在语文实践和具体环境中 ,它又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语文既包括知识的认识理解、又包括技能的训练和掌握 ;还包括文学的陶冶和滋养。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应是完整的、结构的、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语文知识为媒介,以学生为主体,让知识的产生过程与思考同步,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捷径。重点探讨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思维,以期为广大语文教师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进行的语文教改活动内涵丰富,他的“语文知识树”尤为引人瞩目,自问世以来,影响巨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知识树”呢?过去,人们一般从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的角度予以解释。这种解释只能使我们明白“语文知识”的意义及其内在关系,而不能使人明确“知识树”在学生大脑中是如何表征以及是怎样被学生习得的,因此,不利于指导语文教学。而现代图式理论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知识的本质、结构,还科学地揭示了知识在个体大脑中的表征及其习得过程与条件。用这一理论来审视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个体所获得的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即图式,包含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具有综合性、层次性、推理性、迁移性等认知特点。而“语文知识树’即为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下面将以图式理论对其进行解剖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实践中,主体获取对客体——话语和文章的认识及如何进行听、说、读、写的认识,再凭所获认识才能进行后续的语文实践以形成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所获认识是一种经验性语文知识.其中有缄默知识,也有显性知识。理论性语文知识于语文实践能力的价值主要是能用其指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高效地认识、获取经验性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16.
我国语文教育界实际上存在着三种颇具代表性的语文教学生活观:一是联系生活观,主张语文教学联系现实生活,和课外活动适当配合,同时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知道所学知识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评议论文)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原载《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原文提要]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存在课程与教学两种不同视角。现代语文知识主要通过移植与引进、选择与创造而形成。从现代知识观的角度审视.目前占主导的语文知识观以追求客观、普遍与价值中立为表征,是典型的工具主义知识观。这种知识观所遵从的自然科学范式.往往湮没了语文知识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8.
我们这个时代的语文观,应该是不同于传统的现代大语文观,这个大语文观是指包括了现代交际知识能力,现代审美知识修养,现代人文知识素质三方面内涵的现代语文观。它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语文观,即强调语文的读写听说知识功能的语文观是有较大区别的。今天我们提出大语文观的最根本的意义.在于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发展要求,适应现代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吕筱晶 《文教资料》2007,(18):154-156
进入21世纪,围绕新《课标》展开的语文教学改革给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一系列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教学评价方面,如何处理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的关系?不同种类的考试考查重点在何处?主观试题与客观试题在考查中如何运用?这些都是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试从语文考试考什么和语文考试如何考这两个方面对以上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语文知识按表述形式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理想的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应该是,当学生遇到某种相同或相似情境,会自觉产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行为。针对语文程序性知识教学存在的忽视其综合性、迁移环节以及其"填鸭式"教学问题,我们要找到原因并采取相应策略,即注意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形成;注重示范后的迁移;注重用案例说话,让学生自己总结"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