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教材本课是依照新《美术课程标准》和安徽省教科所新编教材精神创编的四年级下册教材《一起学篆刻》。这是一节以图案绘制、刀刻印拓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制作课,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篆刻中的“肖形章”,其绘形、刻印的过程与传统的篆刻过程略有不同。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对制作材料的掌握情况,我在刻印的材料及印纹绘制的要求上做了适度的更改与调整。本课教学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篆刻的认识和了解。我在教学活动中将篆刻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独立自主刻、印的过程相结合,通过设置情境、场景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篆刻的…  相似文献   

2.
正许容在《说篆》中云:"夫刻印之道,有文法、章法、笔法、刀法……各朝之印,当宗各朝之体,不可混杂其文,改更其篆。"沈野在《印谈》中,也表明了刀法、章法、字法在篆刻创作中的重要性。可见,篆法、章法、刀法在篆刻创作中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可称为篆刻创  相似文献   

3.
投影教材的手工绘制法王洪录,刘茂森手工绘制是投影教材制作的最主要方法。一、绘制投影教材所需器材(一)片基投影片画面是制作在片基上的。片基可选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只要满足薄而透明的条件就可以。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片基及其特性。1.玻璃板普通玻璃板是很容易找...  相似文献   

4.
彝族《教育经典》浅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经典》是流传于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一部木刻重要献,是卷帙浩繁的彝献中为数不多涉及教育的经典作,具有教材或教科书中的作用。《教育经典》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刻印。前期刻印的以彝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谚语、格言的形式,论及了人的一生(主要指土司)从1岁到99岁第一阶段必须学会的社会知识和生活技能;后期刻印的以彝族传统五言句的形式,论及老百姓或奴隶要孝敬父母,不能反叛土司等维护奴隶制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直到现在,初学刻印者,手头还免不了一册《篆刻针度》。有时很纳闷:陈克恕的《篆刻针度》并未有多少自家发明之语,何以此书如此受欢迎,乃至200年以后的现代人还如此重视它的存在?而且,陈克恕一生著书不少,还有《存几希斋印存》《篆学示斯》《印人汇考》等,却大  相似文献   

6.
篆刻艺术实在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产生发展几乎伴随整个中国文化史,但并不象其他的传统艺术,如其姊妹艺术书法绘画一样,受历史文化兴衰的影响而兴衰,所谓“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刘熙载《艺概》语).它在由先秦产生发展于秦汉达到第一个灿烂的兴衰期后,于南北朝、隋唐则处于衰落、沉寂时期,宋元有所恢复,于明清出现了第二次繁荣、兴盛、勃勃向上的局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篆刻艺术如此大起大落奇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呢?篆刻理论对篆刻史的研究成果应该说已相当丰富.如黄宾虹《叙摹印》、沙孟海《印学概论》、马衡《谈刻印》、韩天衡、孙慰祖《印章艺术概说》等,对篆刻独特的发展史都做了系统独到的研究阐释.但窃以为其对影响篆刻艺术兴衰发展的主要动因,历史文化价值观的研究和对篆刻某些历史发展阶段性质的认识等方面,还有诸多有待补充、深入研究或可商榷处.一 在已有的篆刻史著中,当以沙孟海的《印学概论》影响最大.他从印章的社会实用和艺用目的的性质不同,将篆刻史分为宋元以前的“创制时期”和宋元以后的“游艺时期”两大阶段.篆刻艺术的自觉被认定为始于宋元.似成定论.然而问题却并非这么简  相似文献   

7.
正丁敬,清初著名篆刻家,中国最重要的篆刻流派——浙派的鼻祖。丁敬生于1695年,卒于1765年,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孤云、石叟、胜怠老人等,浙江杭州人。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印谱》《龙泓山人集》等。丁敬所在的年代,是我国文人篆刻发展到继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巅峰时期。随着古文物,尤其是秦汉印的大量出土,加上自王冕首先发现花乳石可刻印以来,文人开始成为刻印的主流。这个阶段的印坛,进入了百花齐放的时期,和丁敬几乎同期的邓石如、巴慰祖、高凤翰等,都是一时名家。据史载,丁敬工诗文、擅书法、善画花卉、精鉴赏,其中,以篆刻方面的成就最大。丁敬曾遍习历代百家,无论秦汉印,  相似文献   

8.
中职国家规划教材《服装结构制图》是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的主干课教材。该教材是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服装结构制图教学基本要求》,并参照服装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及技术工人等级考核标准编写的。  相似文献   

9.
抓住四个环节上好低年级自然制作课湖北省荆门市象山小学(448000)周友富丁祥红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的制作课很多,如《纸风车》、《叶画》、《不倒翁》、《土电话》等。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抓住以下四个环节,是上好低年级自然制作课的关键。1准备材料要注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分析“酿制酒酿”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中的学生实验。米酒是南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学生对它非常熟悉,制作材料简单,成本不高,实验器具不复杂,可操作性强。让学生亲身体验酒酿制作的过程,感受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1.
目前,按照《科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与传统分科教材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加大了阅读材料的篇幅与比例。像武汉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科学》(七上),一册书中共有二十九节内容,其中阅读材料就有近四十篇,占教材总篇幅10%左右。国外科学教材也很重视阅读材料的编写。  相似文献   

12.
牟敏 《甘肃教育》2011,(21):71-71
1.《新目标》与传统教材的区别。传统教材的作用在于规范,即规范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这种教材观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都拘泥于教材,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目标》提倡“材料式”的教学观,即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教学资源之一。要求教师“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Dreamweaver制作表单》是中等职业制作网页的方法及过程专业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中第七章的内容。在网页设计中,表单是一个专业网站必不可少的内容,是网站管理者与浏览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表单可以得到访问者的反馈信息,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本章内容主要涉及表单概述、创建表单、表单元  相似文献   

14.
《平面镜》一课实验与教具制作湖北省松滋市米积台镇第一小学(434206)曹宜兵《平面镜》是义务教材五年制第十册第三课,属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制作能力的课。教材中有两个观察实验和一个学生制作。在实际教学中,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对材料和实验都做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5.
印章起源于商代,盛行于秦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刻印又名治印,多出篆字,故又名篆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印章和书画作品密切相关,它不仅起凭信作用,还在经营位置、布局轻重、虚实上起平衡、点缀作用,使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成为珠联壁合的艺术珍品。一方印章在“方寸天地”里,能表现“气象万千”的艺术境界,这是因为篆刻艺术是汇书法、刀法、章法牙一炉的综合艺术。作者经过精心设计、刻意制作,在印面上表现出书法的笔意和气  相似文献   

16.
马瑞芳 《现代语文》2002,(11):20-22
多年以来,按国家教委《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编撰、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供全国高三使用的《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五册》,都选蒲松龄《促织》作为“第四单元”文言文首篇教材。笔者近因应中华书局《中学古诗文同步精解丛书》编辑之邀撰写《促织》解析,意外而惊讶地发现,在蒲松龄《促织》手稿存世情况下,全国统用高三语文教科书竟一直采用刻印者擅改、有诸多谬误、违反作者主旨的青柯亭刻本,且按刻印者擅改内容做导向性剖析,实在有违学术规范。更深切地认识到教科书《促织》版本谬误必须尽早、彻底纠正。《聊斋志异》创作…  相似文献   

17.
指出浙版普高新课程化学实验教材《化学实验活动与探究》及《化学实验手册》中"用常见材料制作简易电池"中需要商榷的内容,讨论该实验的活动方案。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运用Powerpoint课件制作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方法,并以《电视编导与制作》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为例,重点阐述了课件中影视画面和音频内容的较详细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9.
吴让之,字熙载,江苏仪征人,精于书画,更擅长篆刻。吴让之传承了邓石如"以书入印"的思想,并将其完美结合,是中国篆刻艺术由古代进入近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生贫困的吴让之,幼年时期就喜欢刻印。十五岁以后,他用十年的时间临习汉印,积淀了深厚的汉印功底。后来,他以邓石如篆刻为师法对象,经过数十年潜心学习,终成一代篆刻大家。有资料显示,吴让之一生刻印一万  相似文献   

20.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2):F0003-F0003
孙熙春,男,祖籍河北,1971年2月生于沈阳,现任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讲师,主讲汉魏六朝文学史、汉史传文学、楹联艺术、书法等课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沈阳市书协理事。学习工作之余,醉心于书法篆刻。1979年起,书法篆刻作品先后在《沈阳日报》、《辽宁日报》、《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其名字及传略入录《当代书法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以及西泠印社编撰的《中国印学年鉴》;发表《篆刻絮语》、《诗与画的融通之始——浅论六朝题画诗》等与书画相关的论文数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