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6 毫秒
1.
再论比兴     
比兴是中国古典诗学重要范畴,属诗之六义。分而言之,按朱熹之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兴会和触物起情的意思;比是"以彼物比此物",简言之即比喻。然而,比兴经常合为一词,或称"比兴手法",就既不是简单的兴,也不是简单的比。而成为一个更大的诗学范畴。一加一大于二,有了更大的内涵:一可以是双关、二可以是比拟、三可以是寓言、四可以是咏物、五可以是囫囵话、六可以是作者无心而读者有意——某些"文字狱"就是这样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正>西方艺术重在模仿自然,而中国艺术重在比兴之义,西方的模仿理论最早见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国的比兴理论最早见于《周礼》的六诗说和《诗大序》的六艺说,而将六诗说和六艺说概括为"比兴"一词是六朝时期的刘勰。刘勰撰《文  相似文献   

3.
清代词论家沈祥龙《论词随笔》说:"诗有赋比兴,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兴也;或借物以寓其意,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必低徊要眇以出之,而后可感动人。”Ⅲ他的这段话,从词体的艺术特性出发,揭示了宋代词人在词的创作过程中对传统诗学比兴手法的接受和应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4.
一、古诗的意象系统1.古诗的意象与兴的关系。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 ,一为比兴合论 ,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 ,“兴”和“赋”和“比”都不同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 ;“索物以托情 ,谓之比 ;触物以起情 ,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 18《致李叔易》)可见 ,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兴 ,是以彼物引起此物 ,此物与彼物没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 ;而比 ,相当于今天的比喻 ,此物与彼物之间有直接的意义上的联系。正是这种不同 ,在中国诗学上有重大的根本性的意义 ,它成就…  相似文献   

5.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相似文献   

6.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7.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8.
比兴手法是诗经六义之二 ,朱熹的《诗集传》云 :“赋者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兴手法是诗经的固有特色 ,关键在于运用得是否贴切。如果二者恰当结合 ,更会使诗歌既有比的鲜明有力 ,又有兴的若隐若现 ,取二者之长 ,避免了直露 ,没有韵味 ,又避免了上下文之间的捉摸不定。下面举几例作具体分析 :《雎鸠》中“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以诗人眼前所见的自然景物起兴。“兴者 ,先言他物 ,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本诗先言的“他物” ,是雎鸠在洲中的关关鸣叫声…  相似文献   

9.
历来论比兴有两种观点.一为比兴合论,另外一种则是把比兴分开。事实上.“兴”和“赋”和“比”都不同.“兴者,先占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索物以托情,谓之比;触物以起情,谓之兴。”(胡寅《斐然集》卷18《致李叔易》)可见,比与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手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诗学以逻各斯直达"真理",中国传统诗学则"立象以尽意".两者的差异根源于各自语言方式的差异.汉语诗学的异质性根源于由汉语言说的异质性.汉语的曲折性、间接性、隐喻性言说显然不只是想把话说得美妙动听些(所谓"修辞"是也),其"思想语法"还坚定的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可能达到"本真",这就叫"其言曲而中".传统诗学的曲折性、隐喻性言说其实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它充满了传统智慧所具有的弹性,它是人与天、人与人,以及各种话语方式之前的迂回和"妥协".这里强调的不是逻辑体系的"真理性",而是一种实践现实的"有效性".这样,传统诗学的"比兴",就不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本质,不是一种"器"而是一种"道"."风"这一具有普遍性的隐喻,就是这多种张力之间的调节中介.  相似文献   

11.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比"卦的卦象和卦意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上的基本思想。"比"即为象征,以"赋"与"兴"作"两翼","赋比兴"实际构成中国诗学中完整的象征主义。如果说"赋"代表了一种"醒","兴"则代表了一种"醉",而以"比"为核心的"赋比兴"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中国文艺理论中这种似醉还醒的象征主义精神,它们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给予文艺创作一种坚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曾对中国诗学中的一个古老的范畴"兴"作了重新的诠释.以往的研究者往往只从审美接受论的角度来解释船山诗学中的"兴"范畴,其实"兴"在王夫之诗学中更具有生成性意义.王夫之认为"兴"生成了主体的创作动机与理想境界,同样生成了诗歌审美意象与形式.  相似文献   

15.
《诗比兴笺》作者问题是近代学术研究领域的一桩著名公案,近代著名学者已有此书为魏源所作的说法;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多位学者考证,此书实系魏源所作,这一结论在魏源研究领域基本被认可,却没有引起古代诗学研究者的关注。其实,此书作者乃魏源还可做四个方面的充分补证。《诗比兴笺》与现存陈沆的著作缺少关联,同时,《诗比兴笺》与魏源大量著作形式以及思想内容存在明显的一致性.包括笺注体例、词句、文意和思想观念的相同与近似。魏源将此书“著作权”转让给陈沆的行为.实与古代“托名”现象的文化传统有关。明确此书为魏源所作对于推进清代诗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兴会”是中国古代诗学的重要理论范畴,主要是指审美主体(心)与客体(物)偶然突发的交流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具有偶然突发性、瞬间直觉性、主客体交流互动性等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7.
"比"、"兴"与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作诗法的"比"到意象的诞生经历了从"以彼物比此物"到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再到比物抒情、"意""象"合一的过程。从原始宗教中诞生的"兴"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过滤掉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演变成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作诗法,在歌咏"他物"中抒发主观情感,"他物"就变成主观情感客观化的载体,成为主客观融合的审美意象。"比""兴"的结合不仅促进了诗歌意象的创造,也推动了诗歌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8.
"赋比兴"是诗歌意象的结构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关系;象征是象征意义的表现方式,表示的是诗歌意象与象征意义的显示关系。就总体结构而言,"赋比兴"沿水平方向结构意象,意象呈现为横向结构特征;象征以暗示的方式显示意义,既具有意象的横向结构,又具有象意的纵向结构,二者为不同层面的问题。"赋比兴"本身并不存在是或不是象征的问题,象征与是否用"比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关系;但就"赋比兴"意象构成而言,却存在着是否便于表现象征意义的区别。"比兴"的意象构成方式决定了其喻本和应句的中心地位,这种侧重使得"比兴"在表现开放性的象征意义时受到较多的制约,从而增加了象征意义附加的难度;"赋"体意象相对平衡,直接以其整体性意象表现意义,象征意义的附加相对容易,更易于被重述而获得象征性。  相似文献   

19.
自初唐以来,学人们对乐府诗题"行"的涵义做了种种解释,但由于都没有找到"行"题的本义,所以至今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行"的辞源学调查后发现,"行"与"永"通,而"永"与"咏"通,因此"行"具有"歌咏"之义。这一结论在《乐府诗集》不收"咏"诗上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