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扬 《现代语文》2007,(9):28-28
侯嬴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抱关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为寿侯生前。侯嬴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  相似文献   

2.
在《玩偶之家(节选)》中,作者通过“对话”完成了三个人物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故事情节的推进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足见“对话”在戏剧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魅力。教学时可从对话对主、客观叙事的作用着眼,探析对话在推动故事情节及矛盾冲突的发展、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完成小说主题的构建等方面的特点和魅力。  相似文献   

3.
郭宏才 《现代语文》2009,(2):133-133
《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是选自司马迁《史记》的一篇古文,现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第四单元。笔者在教学时完成了背景介绍,文意疏通,人物形象分析,再读等流程后。要求同学们注意一下课文中一个细节:信陵君请求如姬盗走了谁的辱符。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众说纷纭,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谈到小说的鉴赏环节,人们往往注重细节和人物形象,认为情节仅仅是为了展现主题和人物性格而设置的。但是,当人们看小说时,最先吸引他们的却恰恰是故事情节,看完后念念  相似文献   

5.
6.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用题出镜率很高,它设题角度较多,考查范围较广,很多考生对这类题型往往无法抓住关键,造成失分。其实,只要抓住考查对象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情感、读者感受这四对关系,便可做到了然于胸,见题不乱。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石钟山记》一文,因其对前人关于石钟山命名的说法的质疑和他敢于夜泊绝壁之下实地考察而成为千古名篇,苏轼也因而倍受世人敬仰。文中的多处质疑,同样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在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中,麦其土司的"权势话语"充分显示其独特的社会地位。本文将以其话语为对象,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其言语特征。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但教师对文本"深度解读"究竟为何而"解"?"解"出什么?"深"向何处?又如何去"解"……这些问题本身就需要深度思考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学习缺少真实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的教学现状,站在儿童的视角与学习起点展开教学,可从"依托自主预习学案,引领学生感受质疑乐趣;精心开辟多种路径,引导学生享受解疑过程;巧妙运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深层质疑"三个方面探索。使学生逐渐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事物真伪,获得思维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浮浅,必然导致教学的浮浅。只有教师首先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才会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时游刃有余、张弛有度,课堂教学才有内涵与深度,文本的价值、教学的价值才会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闽派语文的概念已然提出十年,作为其重要特质的“课文解读”,已有前辈领军人物做出了扎实有效的努力,而全省普通教师层面的落实情况,或许还需要探索.本文以2014年福建省首届“教学解读”大赛为根由,结合自身参赛经历,试图分析“课文解读”工作的意义价值;着重阐述课文解读中存在的诸多困惑,如单元目标的契合度、文与言的侧重点等;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读路径,如保持文字的敏锐感、动用比较思维、借助作品的互释互证性、落实文体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早年的“新理性批判主义”法哲学观决定了自己既不能像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那样完全置“物质利益”于不顾,又不能像黑格尔那样以“理念的自身同一”的方式来解决“物质利益”问题,因而产生了“苦恼的疑问”。“苦恼的疑问”本质上是“物质利益”问题向马克思早年的仍具浓厚形而上学色彩的法哲学观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尤勇 《现代语文》2009,(2):111-112
人物是小说里的关键因素,一部小说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物塑造的成败,而人物的出场在人物的塑造中又占有重要地位。巧妙而艺术的人物出场对于展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题、吸引读者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主题内涵"探索"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美学大师朱光潜在《艺文杂谈》中说:"有时疑难之中又有疑难,解决了一层又另有一层继起,须经过许多尝试与错误,反驳与修正,分析与综合,才能达到一个周密而正确的结论。"面对难题,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倘若畏葸不前,则永远无法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6.
好莱坞动画电影《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票房大获全胜。这部充满中国元素的电影似乎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粹,而实质上只是一个载有对东方异域想像的商业电影,影片在对东方思想的理解中不可避免地渗透了西方思想。本文将从意义构建、概念凝练、儒家思想等方面对该片进行文本解读,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解构其“中国性”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圩”作为一个争议极大的方言字,来源于古越语。由于古越语与汉语间在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故从汉语的角度很难对“圩”作出较合理的解读。同时,由于“圩”字带有自身的民族性,从汉语角度去解读未能探清其本质意义,因此从古越语演变而来的壮语的视角去解读能赋予其合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收录的一篇课文,节选自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第九回,内容也只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而《水浒传》全书共有120回。由此可见,仅从这篇节选的课文中,是无法全面解读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19.
张晓珊 《考试周刊》2009,(32):48-48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将一个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和事件互见。《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的统一,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义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史记》既有了史学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渎性。如讲项羽,有些事要放到刘邦或韩信的传记里去,且不是随便安排,而是隐含很深,项羽本纪中记载了项羽的正面形象,但项羽的一些缺点则散见于其他传记、通过互见,形象丰满,事件完整。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课前我预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读"欧·亨利式结尾",赏析文章精彩的情节结构;二是通过探究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主题。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在学生复述的基础上,我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