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观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在课改的进程中,全新的课程理念、先进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感悟,促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关注儿童生活,更加重视生活中的教育价值,更加着眼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年多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只  相似文献   

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一个质的变化。依据新课程标准,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将进行大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是啥样?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如何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如何运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提出的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呢?我们必须在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大胆尝试,引导教师运用课标走进新课程,把握教材教学。  相似文献   

3.
4.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鹅”是形声字,能不能按会意字来编故事,而在于有没有必要用这“个鹅”字来编故事。试想,如果每个字都编故事,那又和每个字都不编故事有什么区别“?鹅”字很好记,见一次面就不能忘,根本没有必要用它来编故事。有些字不好记,甚至很容易记错,这时候编个故事帮助记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碧”字,学生易将“石”字上面的“王”与白”写错位,有的老师就强调说“:记住,这是‘王‘’白‘’石’。”原以为这样一强调学生就不写错了,可是又有学生把“王”当做偏旁。怎么办?有的老师编了这样的话“:王大娘、白大娘,共同坐…  相似文献   

5.
某特级教师被提拔为校长,人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谁知,他却苦笑着说:“没什么祝贺的。”细究其苦笑的原因,原来这位特级教师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娴熟。现在要他抛弃自己熟悉的、内行的教学工作,去搞他不熟悉的、外行的行政工作,怎不叫人发出苦笑呢?  相似文献   

6.
7.
前段时间,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我和几位同事分别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一课。在教学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句时,我们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使用的方式却不尽相同,效果也相差很远。  相似文献   

8.
9.
吴典萍 《江苏教育》2005,(7B):33-33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符合课改精神,教师如能领悟课程标准内容,精心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第三册第12课《我的好习惯》,其基本内容是让学生意识到“专心听讲”,“积极锻炼”,“勇于承认错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惜学习用品”等习惯养成的好处,但教师如能予以扩充拓展,揉进一些环保内容让学生思考领悟,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1.
再论“品德与生活”、“品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德与社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制定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提出“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当时着重阐明的意义是课程与教材要以儿童的生活为出发点。当课程与教材进入实施阶段后,我们认为本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应致力于使课程再回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改善生活的“因子”。这一种回归才是课程的归宿。课程与教材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这是本门课程教学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同时我们也反对“立竿见影”的简单化联系。要深入研究课程转化为生活的具体机制,要开通课程走向课堂以外生活的渠道,要着力培养“践履躬行”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开放性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采撷新颖有趣、切合实际的开放性课程资源呢?一、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新问题——满足需要“问题”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困惑。教师应从学生生活中敏感地捕捉到有教育价值的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设身处地教育身边的人或事的同时教育自己,熏陶情感,发展德性。如在教学《换个角度想一想》时——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小珊,她遇见了一件让人烦恼的事。你们能帮着解决解决吗?生(异口同声):能。(创设情境:放学后,小红和小兰到好朋…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是新一轮课改中新设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教材编者力求在教科书中尽量多地反映出当代儿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以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对长期以来形成的脱离儿童生活、单向说教和灌输的传统品德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人们对品德学科的评价褒贬参半,许多人指责品德课堂教学僵化,实效低微。在课程改革之前,品德学科更是受到了质疑.甚至许多人主张取消品德课程。然而,庆幸的是随着课程改革的到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逢时而立,成了一门与时俱进、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新课程。走进新课程,我满怀激情地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着理想的品德课应是怎么样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品德与生活》这一全新课程的教师,如伺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活动把学生的生活引入课堂,在课堂中引导生活、发展生活、提高活动的实效呢?经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只有把握课程的性质,巧用、活用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发展的活动舞台,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新课。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学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教者在施教时必须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爱的活动,使他们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  相似文献   

17.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目标追求的基本理念,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贴近于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使《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找准了位置,为我们走进新课程,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这两门小学德育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为了遵循课程标准。我们针对农村县城小学教学点分布比较分散。交通又不方便的特点和根据教育发展现状和就近结合的原则,对品德学科尝试着采用“分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相似文献   

19.
吴树菊 《山东教育》2005,(10):51-51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内容安排上,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情趣化、实践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种教育的效果与以往不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丝丝的春雨,像和煦的春风,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撒播下种子,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同任何学科一样,备好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务必抓住学好课程标准、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品德与生活课程特征和要求这个前提,夯实熟悉教材、把准教学目标、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个基础,抓好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这个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