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吉林省通化市档案馆的档案查阅室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双手捧着一面绣着“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锦旗,两眼噙满激动的泪水,向通化市档案馆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说:“谢谢你们!没有你们我无法面对今后的生活,没有你们我也失去了活着的信心,是你们挽救了我的家庭,给了我第二次生命!你们不愧是百姓的好公仆!”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一九八六——一九九○年档案事业发展计划》,业经市委、市政府原则同意,与大家见面了! 本刊今年第二期曾以《“六五”是首都档案工作开拓前进的五年》为题,报道了我市档案工作“六五”期间的主要成就.在这  相似文献   

3.
涂局长又回来了!回到了他曾工作多年的长沙县史志档案局,回到他所热爱的档案事业岗位上.他坐在清幽宁静、散发着书香与历史气息的办公室,沏上一杯浓浓的热茶,感慨万千,仿佛又重返往昔的投身于档案事业的美好时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开始,人们突然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出版社出版“老上海”的图书,就达到了30多种。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党史、方志部门,展开了一场广泛的社会征集的热潮,老百姓珍藏的“豆腐帐”或一份党费收据,都成了宝贝。对这些现象暂不展开分析,今天要谈的是另一种“社会档案现象”,即“档案”这一名词在社会上的集中出现,我把它称作为“社会档案现象”。 现象之一:使用“档案”名词为神秘感。 1996年去关国考察学习,在街头随意买了一份中文报纸,突然一条新闻映入眼帘,“美国联邦调查局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取道香港回国,在香港逗留期间名者又在街头买了份报纸,竟然又看到了一条“香港对某某问题进行档案调查”。从美国和香港报纸上看到的这两条新闻,不是同一问题,但媒体均采用“档案调查”作为新闻由头,这绝不是巧合。我想如果常住国外也许能经常看到这类使用“档案”字眼的新闻。时隔五年,这两条猎奇新闻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  相似文献   

5.
日前,花垣县档案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档案搬迁工作完成,10万余卷档案搬进了“新家”--花垣县综合档案馆大楼。该馆于2010年12月启动,2012年10月建成。总投资1103万元,占地面积631.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77平方米。新建成的县档案馆设施齐全,网络和安全监控设备先进,是目前自治州最新的县级综合档案馆。从此,改写了该县“有馆无库”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正>相伴兰台近半年,结识不少档案工作者.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无闻献春秋的实干精神,同时理解了档案工作是一项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光荣“死角”.面对这一平凡而又劳累的工作,怎样使档案工作者无愧于时代的期望?笔者认为:档案工作者不仅必须具备文能动笔墨,武能跑江湖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拿出”三心二意”的工作态度;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9年,我们将从实现档案工作“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这一基本点入手,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档案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档案工作自身科学发展中实现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8.
整理“投稿档案”,无意中翻到几页过去的“槁约”,翻看一遍,很令我感动,有感而发,写下这篇短文。那些“稿约”,用词贴切,态度真诚,没有一点做作与虚伪,没有一点“老板”样子,没有一点板着脸说话的味道。“稿约”又称为“投稿指南”。说是“指南”真是名符其实,要啥有啥。它不  相似文献   

9.
1959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参加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的一千多名代表,在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曾三等档案干部谈话时说:“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档案和历史研究做贡献.曾三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与会代表,与会同志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曾三还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吴玉章等史学大家,向他们转达周总理的指示,并请教相关问题.郭沫若回信说,“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曾经是一位档案工作者”.吴玉章也认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尽快增加农民收入。因此,档案服务“三农”就应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突出问题做好服务。由于历史、现实等多种原因,各基层档案室保存的档案与农民增收的需求不相适应,农民急需的档案档案室没有,档案室有的档案农民又不需要。  相似文献   

11.
(摘自《上海档案》1999年3期“编辑人语”,标题系编目所加)历史,被“1999”这一组阿拉伯数字,陡然激活。以50年前那场改朝换代的革命为背景,以世纪之交的太平盛世为舞台,仿佛一夜之间,许多深藏的记忆又被赋予了生命,从遥远的岁月彼端,活灵活现地走到我们面前。有一件东西,在经历了周期性的寂寥和冷清之后,再一次使社会领略到了她的可贵乃至可爱。那就是──档案。至少在上海,档案正无可争议地成为传播媒介竞相眷顾的热点。随着5月27日,这个上海解放纪念日的临近,档案的社会需求度也在一天一天的临近沸点。几乎…  相似文献   

12.
口述历史、口述档案是近年来在档案学术刊物上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词汇,这标志着档案界对口述历史收集工作的关注,反映出档案馆人从事口述历史的文化自觉。最近,糜栋炜先生在《北京档案》[1],从分析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两个概念入手,判断口述历史“已经超越了现阶段我国档案工作的边界。”乍一研读其推理,其超越边界的论断也不无道理,但细细思考一下,便发现糜栋炜先生的推断还是错了。关于口述历史、口述档案的概念以及口述历史、口述档案之间的关系,糜栋炜先生说:“口述历史,是通过走访历史事件当事人,或与当事人一起工作、生活过的人,把他们…  相似文献   

13.
陈洁 《四川档案》2013,(4):49-50
他很普通,工作对象是不会说话的档案。他又不普通,亲自整理和复制公安各类档案超过50余万件,他让“不会说话”的档案“说出”了历史,被誉为青神公安档案的“活字典”。他叫彭建国,今年55岁,原青神县公安局办公室副主任,现任青神县公安指挥中心民警,从警33年,从事档案工作30年,用默默无闻的奉献,为公安档案事业留下了永不消失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事业,是党和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国档案工作源远流长,辉煌的历史让我们档案工作者无比自豪;但是,悠长的历史发展历程,或许又让我们背负包袱、束缚手脚、踯躅不前.在我们档案界,虽有敢做敢为、开拓进取的时代弄潮儿,但更不乏谨小慎微、畏首畏尾的守夜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历史新阶段,2014年2月27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规划了档案工作建设发展的新蓝图,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正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在有利的环境中能否求得事业的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关键还是要看自己,要看档案工作者的观念、态度、作风和方法,一句话,要看自己的能力和作为!  相似文献   

15.
虽说历史与档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在15年前我大学毕业时,我却立下了“今生不与档案发生关系”的誓愿。然而我怎么也没想到,几年之后,我即“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自觉自愿踏入了档案界,并于  相似文献   

16.
崔杰 《档案管理》2016,(5):12-14
目前,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仿制阶段,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剖析了“魂系历史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提出了从“魂系历史主义”视角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机理。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7.
档案价值鉴定(以下简称“档案鉴定”)的“回溯”与“预测”,从形式和字面上来看,两者好像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从档案鉴定的历史与实践来看,它们却如一个圆上的起点和终点,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对此,本文再作深入探讨。一、两种观点形成的历史过程是档案鉴定实践和理念继承发展的创新过程档案鉴定回溯观和预测观的出现与论争,既是不同档案实践作用于档案学认识的结果,也是档案实践和理论发展过程中新旧理念的必然碰撞。首先,两种观点是对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档案实践的理论创新,反映了档案学人在档案价值取向上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1918年在教育部任佥事的时候走近了“大内档案”,于1927年他又写了一篇杂文《谈所谓“大内档案”》,1928年被收在《而已集》中。时间虽然过去很久了,但它仍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五五”普法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实施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天我们召开这个会议,就是要在认真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全面部署档案“五五”普法的新任务,动员全市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进一步推动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障和促进上海档案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刚才,上海市邮政局和静安区档案局作了档案普法工作的经验介绍,市档案局对全市档案“四五”普法的19个优秀组织单位、42个先进集体和58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在此,我代表市档案局向在档案法制宣传教育中努力工作、做出成绩的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以上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20.
用王广义的话说:“张晓刚出道比谁都早,他小有名气的时候我还在浙江美院上学呢!”但是张晓刚真正成名又很晚,晚到晚生后进的方力钧都已经功成名就开始呼风唤雨了,张晓刚却还是一个地方军阀。但是晚来风急,张晓刚的“大家庭”一鸣惊人,颇有点锁在深闺人不知,高手的一击以不出手的味道。张晓刚成功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自己的成功,他的成功还成功地“挽救”了整个西南地区的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