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等学校内部的科技资源是高校进行科技活动的源头活水,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关键条件和保障。协同创新根据实现路径可以分为内部协同创新和外部协同创新,其中内部协同创新的主体为高校本身,高校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是内部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角下,应充分发挥高校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障碍。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资源作为高校开展科技活动的重要要素,同时也是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加快内部科技资源整合和优化,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对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主体作用,突破制约高校创新发展的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高校科技资源整合优化与开放共享的主要因素有心理因素、利益因素、评价因素、外部环境因素等。为实现高校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应注重制度建设,完善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的激励机制,加强高校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客观公正地对高等教育整合与共享绩效进行评价,明确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战略目标导向,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更趋合理、优化、科学,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效率和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出资源总量不足和配置不合理困境的重要途径。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BSC)作为一种战略性业绩评价框架,在绩效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特点,构建了一个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等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谭华 《华章》2013,(25)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近几年来档案界一直探讨的问题。如何整合社会散存的各类不同载体的档案信息资源更是从事基层档案工作者关注点,在此,本人经查阅相关内容的材料加之拙见与同行一同讨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我国政府信息资源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布局缺乏整体规划、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标准、信息类型复杂多样和部门间的信息利益冲突等多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加强数据协同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政府信息资源整合来提高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集成能力,从而实现政府数字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这对构建社会化的信息服务系统,打造高效的电子政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共享单车以其绿色环保、轻便高效的创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但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共享单车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保持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遵循文献梳理——案例研究——理论提炼的研究范式,探讨构建互联网+共享单车的创新发展模式,力求揭示互联网共享单车发展模式的创新要素及创新路径,为促进共享单车向规范、健康的方向迈进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MOOC: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新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挑战并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同时其信息化知识共享方式也给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带来新的启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xMOOC与cMOOC混合模式的知识传播与学术社交兼容的高校知识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型。通过将高校的知识体系信息化内容的幕课架构一体化展示,促进知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推动知识的协调创新,推动专业的互动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增强学校对外的科技、文化辐射能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小学基础教育进行整合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作为学生的阅读启蒙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存在着效率低下,内容死板等现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个人素质无法在小学课堂中得到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无法保证。“互联网+”的概念能够帮助小学教师实现对阅读教学内容的创新。本文将结合现阶段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状况,论述“互联网+”模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势,探究提高小学语文教师阅读课程整体质量的措施,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提出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含义及内容,认真分析和比较了我国当前典型的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探讨了当前我国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经过对比分析研究之后,指出选择确定我国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最佳模式应遵循的原则。旨在为档案工作实践部门提供借鉴,引起档案界对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模式有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党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党组织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通过分析党建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理论依据及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探索党建资源整合对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实施高校党建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具体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为促进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推进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必要性。重点研究在MOOCs大力发展的今天,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在建设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软件工程》的过程中,提出了在“学校不分大小,资源不论多少,平等互利,自觉自愿”原则基础上,实现学科间、高校间、校企间协同共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模式。同时探讨了通过跨校修读课程、建立符合国情的开放课程知识产权体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共享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为整合实验室资源,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建立满足"测试技术实验"与"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需要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需求的测控一体化实验教学平台。从教学体系、教学方法2个方面对上述2门课程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建立测试与控制实验项目统分结合、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出虚拟实验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必修实验与开放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该实验教学平台突出"实验资源优化整合,教学科创紧密结合"特色,促进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推动科教结合和创新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科技期刊建设的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技期刊建设的实际出发,就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科技期刊建设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期刊的发展方向;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树立特色办刊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读者的主观能动性等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重视。以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例,详细分析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本科教学现状给出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改革方案。  相似文献   

15.
针对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纳入到"三位一体"的精英教育大格局中。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四体系一线穿"的模式,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创设特色化实践大平台,拓展链条式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行课外导师制与个性化培养,开放实验室。实践表明,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实验兴趣激发、科学素质养成和科技创新实践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体现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特色和创新点。  相似文献   

16.
团队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158-162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团队作为载体,培养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总结了团队运行10年来5个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即:建设培养体系,构建交流互动机制;引导学生参加科研,培养创新能力;实施校企合作,提升本科生工程实践素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总结创新教育的实践研究经验,凝练成教学学术成果,与同行分享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研能力对国家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开展科研宣传活动、成立科技创新基地、施行导师培养制度、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等措施,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同时培养科研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18.
针对高校开放实验室的非计算机类仪器设备实现网上共享问题,提出利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实现开放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实验室的完全开放、科学管理和资源共享.给出一个利用RFID技术的开放实验室管理和网上资源共享的解决方案.仪器设备使用电子标签,用阅读器建立标签与管理系统的联系,管理系统与互联网相连,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矿业大学电子设计与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为背景,介绍了建设该基地的功能、建设思路与培养体系、基地开展活动情况、基地实践环境、建设保障和基地建设成效,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科技创新智能实训平台由人机交互系统、智能实验管理系统、实验教学套件和实验桌4部分组成。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自主实验设计,教师通过云端智能实验管理系统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成绩评定。该实验教学套件提供了丰富的外围功能组件及配套实验教材,支撑复杂电子技术综合性实验设计。实训平台已成功应用于我校电子设计综合实验室实践教学,并满足各类科技创新实验教学、第二课堂实践和学科竞赛集训等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