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农业高校学科群与平台建设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学科—学科群—国家平台—省部级平台的内在逻辑。简要分析了农业高校的学科群一般以农业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农业高校的科研平台是学科群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学科群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还有明显的区位特征或产业背景。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探索了学科群建设与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的协同机制。  相似文献   

2.
首都教育(基础教育)学科群二期建设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确定了四个协同创新领域,通过大胆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首都教育(基础教育)学科群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达成了协同创新目标,推动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未来学科群的建设将围绕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中的"质量"与"公平"这两大主题,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制约学科群协同发展的组织建设问题,使首都基础教育获得新突破、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高校可努力探索以下5种形式的协同创新培养人才新模式. 一是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相似文献   

4.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内能否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因素。根据黑龙江省特色产业及高校学科群发展的现状.可以搭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研发工程平台、黑龙江省高校新药工程技术研发平台和中药新药研发技术平台、黑龙江省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研发平台和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工程技术研发平台等四方面校企协同创新研发平台。相应的,建议配套组建先进装备制造学科群集群、新药开发学科群集群、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学科群集群和黑色能源产业学科群集群等四个优势学科群集群。  相似文献   

5.
正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依托特色学科群优势,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着力推进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重点突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搭建区域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实现优势学科群与新兴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是面向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6.
教育和产业是紧密联系且可以互相促进的两大系统,二者的互动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各大高校响应国家"双一流"发展战略,提出要通过学科群的建设来实现科研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并以科研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提质增速,以优质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然而目前产教融合实践仍以职业院校居多,研究型高校的一流学科群如何引领产教深度融合还缺乏理论研究。鉴于此,研究通过对中国13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群建设方案的调查分析,并借鉴世界一流高校学科群的建设模式,提出应从合作机制、组建模式、制度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入手,增强一流学科群引领产教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从供需匹配、政策供给、中间组织协调、建立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等方面实现一流学科群对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正逐渐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要求,"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的提出,在给我国高等院校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的同时,也明确地指明了发展方向。"高校协同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对高校内部科研机构、基地、平台的有组织的创新能力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同创新系统中相对独立的创新要素和单元,围绕"如何推进实体科研平台融入虚拟且松散耦合的协同创新体"和"如何以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实体科研平台自身创新能力并保持良性循环"问题,对高校省级以上科研平台参与、支撑协同创新系统的开放运行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对南京中医药大学进行了案例分析,为高校构建基于省级以上科研平台的协同创新体系提供决策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联合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多赢发展.文章从跨学科研究的“大学科观”的角度来探讨协同创新科研平台建设,针对协同创新的跨学科基础、平台团队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校学科发展和协同创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验室科研实验平台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校在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在创建核化学化工科学研究实验平台、创新学科发展、培养相关人才和争取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摸索出一些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首都教育(基础教育)学科群"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的"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学科群建设项目"设置的十大学科群之一。本刊自2010年起持续跟进了该学科群二期建设的研究进展。2012年为二期建设的最后一年,项目组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协同创新平台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该平台可以凝聚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方力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运行中还存在着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成员之间合作有限等问题。文章结合海洋生物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建立由管理部门主导的协同创新平台、规划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方向、完善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建议,为基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海洋生物科技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协同创新的先进理念渗透入研究生教学的日常活动与管理的研究虽较少但具有重要价值。基于“高校主体、平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的理念,整合校内外部多方优势资源,开展人才联合培养。进而,构建以特色专业与优势学科群为中心的教学与研究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产学研一体的行业特色地方高校研究生教学协同创新的指标体系与信息管理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优化学科群,提升研究生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行业特色型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当面向行业,立足地方,通过发展高端功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协同创新和集成发展,坚持开放联合和国际化发展的办学思路,通过加强制度创新和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维持高校的持续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院级科研平台是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战略资源,也是高校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性大学的必备条件。高校院级科研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本文将经典的现代管理理论与科研平台的开放创新管理实践相结合,提出了科研平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管理理念、人员管理、运行经费、管理措施等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对高校科研平台的开放创新管理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大学生是国家实现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生力军,高校开展创新教育便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共青团在推动高校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在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推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方面,华南师范大学共青团有几点值得借鉴的做法:以协同育人为工作理念,搭建科技创新育人平台;以科研创新项目为依托,构建创新教育服务机制;以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为保障,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全面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最终实现高校创新人才的协同培育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鉴于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科技成果应用在低水平重复的现状,依托高校等科研机构优势资源与区域发展战略对接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兴起。基于先进技术研究院兴起背景的基础上,对其内涵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利用"战略—知识—组织"框架对其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进行分析和研究,期望对我国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7.
校地共建研究院是一项"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成果转化、合作共赢"的国家创新战略布局模式,承担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功能.本文针对高校成果转化面临"死亡陷阱"和"产业鸿沟"的现实,对我国校地共建研究院实现协同创新进行价值分析,通过调研7所北京市典型校地共建研究院协同创新现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建立校地共建研究院投入—产出动静态双向绩效评价,找出协同创新障碍因素,构建适合高校成果产业化的新型区域共建协同创新模式,提出其在产业链上的定位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高校不仅是一种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活动,而且是与学科发展、技术合作等方面紧密有关,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推进学校与企业的广泛合作,逐步建立高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培养的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9.
高校应建立"大思政"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具体包括机制、队伍、理论、教学、网络五方面的建设,使之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平台、各部门协同工作的平台、科研能力提升和学科发展的平台、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教师发展的平台、学生成长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产学研协同创新经过管理协同、组织协同、战略协同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当前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科研管理存在着整合力度不强、管理过程和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建议应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建立完善科研评价和激励体系,强化学科科研协同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