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先生的意思是,语文指语言和文章,即口头语和书面语,而书面语以口头语为本.吕叔湘先生对语文也有明确的解释:"语是语言,文是文字.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这样看来,语文教学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教学."两位语文教育家见解完全一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不可轻"语".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尹长生老师的<缘何称"白丁">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北宋词人柳永,为人放荡不羁,流连坊曲,被仁宗御批'且去填词',他受辱不得志,只好自我解嘲地说,'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叙述似乎很合情理,但是查找这个典故的出处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正好把其中的"因"与"果"弄反了.  相似文献   

3.
近读<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李耕拓先生的大作<"行""火"与"伍">,获益良多.李先生认为:行,"古代兵制","‘同行十二年'意即在同一个行里生活、战斗了多年.它与上文的‘火'相对应.因此,将它释读为‘行(xing)军打仗'是错误的".此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4.
中华全国总工会今年评出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有4名私营企业负责人,这是私营企业主首次获得这个奖项.为此,盛大林先生在4月22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的"青年话题"版著文认为"这个突破为‘劳动者'正了名",他的理由是:"‘劳动者'就是以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是否为‘劳动者',本来与劳动岗位和单位的性质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5期所载罗献中<这个"约"字怎么解>一文认为:人教社主编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将其所选北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以约失之者鲜矣"误注为"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该句中的‘约'字不应释为‘俭约',而应释为‘约束'.全句应该翻译为:‘因为约束自己(严于律己)而犯过失的很少."'愚不敢苟同罗文之说,特陈拙见,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老师感慨:"一篇文章,学生一读就懂,真不知道还要教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困扰?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以偏概全,错误地将"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当成唯一的教学目标。我们应明白,教材中的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例子",我们需要考虑的不是如何讲这个"例子",而是如何利用这个例子渗透、实施语文"课程内容"。二是混淆了"懂"与"会"  相似文献   

7.
笔者曾在不同的学校听过不同的老师讲初中语文<乡愁诗二首>(作者余光中、席慕容),也曾在<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9期)上看过这一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把让学生写"乡愁是……"的诗句作为该堂课练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设计的初衷,大概是想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尝试这种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可是这个设计在教学实际中却未必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祝福>多次描写"祝福"并以"祝福"为题.在探讨其深刻含义问题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认为,"文章以‘祝福'起,‘祝福'终,中间多次写到‘祝福'".很多教辅用书,包括特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编写的,也都众口一词:"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  相似文献   

9.
张会光 《现代语文》2006,(5):111-111
<现代语文>读写与考试版05年1月刊"语文小百科"栏目中的<普遍用错的"空穴来风">一文,从"空穴来风"的出处(宋玉的<风赋>),白居易诗中的准确运用(朽木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等方面,确定这一成语的意思是"有了洞穴才会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并且据此判定"‘孙白'挂帅纯属空穴来风,张海涛将继续执掌女足","田亮进军娱乐圈并非空穴来风"等句子对"空穴来风"的运用全错了.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习惯这样提问学生:"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而在不久前的一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却这样提问学生:"谁想回答这个问题?"而且笔者发现,大部分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得到机会."‘能'与‘想'有什么区别?""这样提问有什么好处?"看似简单的一个字的变化,引发了笔者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在<"忽悠"的背后>(<语文学习>2011年第3期)一文中,张兰芳老师认为:"执教<虞美人>的这位教师,忽悠学生的招数,看似信手拈来,事实上,每一个'招数',都来自他长期积淀的'底气',深厚的文化底蕴."笔者在细读文中列举的四个"场景"之后,觉得张老师的这个评价多有不当,故不揣浅陋予以写出,以求教于张老师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2.
也谈"江月"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晔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  相似文献   

13.
赵丕杰先生认为,"曾几何时,中国足球联赛曾经是举国关注的焦点,其品牌价格曾让各个财团趋之若鹜……"一语中的"趋之若鹜'也用错了".理由是:"许多企业争相赞助足球联赛,是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以贬抑或讥讽的,不应使用贬义成语‘趋之若鹜'."(详见<"曾几何时"不等于"过去""当初">,<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1期)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兹提出求教于赵先生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为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促进青年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更好地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杂志社于2010年10月22日在重庆召开"首届‘中语'名师论坛".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社社长陈鹏,秘书长顾之川,副秘书长、<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主编张蕾及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与来自江苏、湖北、上海、吉林等十余省市的著名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共话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15.
<语文学习>2010年第7-8期刊登了程少堂先生的<代表课初论>一文.在程先生看来,"‘代表课'是非常值得教育界关注并加以研究的一个概念"."因为它与名师成长、教师发展、教学风格、教学流派等问题密切相关".对什么是"代表课",程先生的定义是"具有时代意义、能够体现当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最新趋势、反映最新的教育教学科学理念的,或最能体现教师以及一个教学流派的水平、风格,并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教学课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常识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在说明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贵州一家名牌酒厂的发展,与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家酒厂党委经常用‘10-1=0'和‘10+0=100'这样两个算式告诫党委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如果党委一班人中有一人存私心,以权谋私,党组织就可能是‘10-1=0',就带不好广大职工."(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上册第84页)"10-1"果真等于"0"吗?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这个算式所体现的观点是不够科学的.  相似文献   

17.
一位青年教师在讲<我的老师>一课时,安排了语言训练的内容.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本课第二自然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一句话中"狡猾"一词应如何理解.这时一位同学抢着回答道,"‘狡猾'就是‘鬼灵精'的意思."这个回答似乎并不"规范",却很通俗、很生动,用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人可意会却不好言传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列传>(节选)(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4)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该句中的"谤"字,<教师教学用书>和其他很多资料都理解为"诽谤、诋毁";一些辞书也不例外,如<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谤:释[2](动)诋毁,诽谤.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实上,这里的"谤"字应该释为"批评、指责".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新课标过程中出现大面积‘走偏'的现象.比如讲<祝福>,有的教师要求学生组成‘侦探小组',分头搜寻加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课堂上热热闹闹,但用于学生感悟语言、感受文章底蕴的有效时间不多.在教师的‘启发'下(无非是告诉学生要拓宽思路,畅所欲言),有的学生指出<背影>中的父亲攀越站台是违反了交通规则……我认为,语文无论怎样改革,也不应脱离文本,而文本的核心是语言,语文是训练学生吸收、加工、输出语言的根本.不能把‘语文'讲成‘非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