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但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依靠建立在优越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昂贵劳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30年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去贫致富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单极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崛起如果不能带来文化的崛起,就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或缺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崛起。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但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依靠建立在优越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昂贵劳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4.
《理论前沿》第10期刊登邹东涛教授的文章说,中华崛起并不是经济学语言,而是具有文学和政治学色彩的国人励语。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实力翻了几番,我们终于有了振臂高呼中华崛起的底气。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崛起,准确地讲,应该是迎接中华崛起,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凭借强有力的国际形势,经全体英语教学人员数十年的刻苦努力,伴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崛起,英语教学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界异军突起的一支力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其上升趋势已令我们的母语——汉语的运用者和教育者为之侧目,振兴汉语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将此呼声看作我们国家崛起的一个表现。随着经济、政治的崛起,民族成员的期望已转移到对文化的关注上。同时,我将这种浪潮同上世纪九十年代轰轰烈烈的“语文教育大讨论”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检讨我们的不足,一方面正视别人的长处。  相似文献   

6.
汪树权 《贵州教育》2011,(15):30-31
随着高中新课改这急速行驶的列车由远而近,我省于2010年踏上了高中课改的专列。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这一轮课改,关系着我国在未来的竞争力,关系着国家民族的未来。现在举国上下都在谈"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但只有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精神文化远远滞后,这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真正的大国崛起民族复兴要经济文化的全面崛起复兴。  相似文献   

7.
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是我国政府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与政治意义。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为西部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是其人力资源要具有持续的竞争力。西部大开发成功的关键也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成功地提高西部人口素质,提高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竞争力。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从外部引进人才显然是不行的,要着重抓好西部的教育基础,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将起着重要作用。在近代历史上,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是从战后废墟上,成功…  相似文献   

8.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在我国的迅速崛起,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智能化等正从朦胧概念向我们迎面走来。在全球迈向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我国的考试事业应作怎样的变革和调整呢?这不仅事关...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陆续有许多国家崛起,但成功崛起并长期维持霸权的国家只有英国和美国.成功仅仅是相对的,更多的国家是在崛起过程中走了弯路,较为坎坷.从这些国家崛起的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崛起所依靠的除了国际因素外,更多的是国内因素,即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和政治上的社会安定.而社会安定除要有相当的经济基础外,还要有一定的缓解社会矛盾的国家制度.近现代比较有效的制度就是民主,从全球范围来说就是民主化,这也可以从近现代崛起国家的对比中得到答案.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的强大,主要取决于它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取决于它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取决于人才,人才则直接依赖教育。就我们的国家来说能否强大起来,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为二十一世纪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尖端人才,更决定于我们是否能造就数以亿计的高质量的有科学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大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面向未来,改进我国的教育现状,而其中教学方法的改革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书架     
《留学生》2013,(7):62-63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激动人心的变革时代,而中国是这场历史性变革的中心。不管你是否使用“中国崛起’这四个宇,国际社会已普遍接受了这个中国的崛起、这个无处不在的事实。中国崛起触动了世界。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发展,对于国际问题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平崛起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是美国,中美关系问题是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否会引发中美两国间的经济冲突、军事冲突、意识形态冲突、是否会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的崛起不是要挑战世界头号大国,不是要成为新的霸权,而是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成为负责任、建设性的大国。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沿着和平发展道路迅速崛起。中国崛起意味着世界原有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意味着中国将面临众多国际经济、政治乃至军事问题的纠结。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我们能否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能否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否继续和平发展和崛起?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指出要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对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中部地区的崛起需要多方面、各层次共同努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民营经济的发展程度如何对中部地区的崛起有巨大的影响,要实现中部崛起就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2年来,我国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不仅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作出了“敢为天下先”的大胆探索,而且在教育改革上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教育如何去适应和服务这一体系,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换脑筋、搞改革、干实事,去开拓教育新路。为此,结合教育的产业性提出特区高教改革发展的思路。一、在理论上确认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教育是否具有产业性?是否属于第三产业?这是近年教育界争论的热点。笔者认为,只有在理论上确认教育属于第三产业,在认识上确立教育的产业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我国  相似文献   

16.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促进中部崛起”作为协调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在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促进中部崛起”便被列入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中,这是继西部  相似文献   

17.
<正>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于我们彻底改革我国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一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实现四化建设的伟大战略目标必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范畴,但并不是说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知道,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交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而言的,这是从社会发展的经济形态的角度说的,产品是否通过交换进入消费领域,讲的是人类社会在经济活动中是否具有商品性或具有等价补偿的关系。而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就没有这种关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新世纪以来,面对全球化语境和西方强劲的“文化殖民”倾向,我国民本经济迅速崛起.这不仅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实践和理论上创造了许多有个性、有特色的成功经验,同时也为建构中国民本经济学提供了历史契机,并且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也占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世界,作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的文化产业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迅速崛起,并渐已成为国家、地区的经济支柱和龙头,它的崛起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了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而且还催生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快速降临。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现代性倚重,进一步探讨文化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和内在本质,不致因为我们的主观盲从陷落于某些认知上的误区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程度虽然不同,但却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历史。因此我们在评价某些历史人物的时候,应该从多民族国家这一实际出发,看这些人物的活动最终是否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是否有利于促进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由于汉族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经济、文化的发展较为先进,因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众多的卓越人物,他们和广大人民一起,推动了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