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存在,德育的研究应该由传统的决定性研究范式向过程性研究范式转变。过程哲学视野中的德育是以内部系统之间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推动个体德性生长的动态过程。德育的动态性、系统性和主体性等过程性特征要求教育工作者逐步实现传统德育理念的过程性转向:德育着力点——由外塑性转向内生性;德育模式选择——由简单机械性转向有机系统性;德育角色定位——由二元对立性转向主体间性;德育实施方式——由理性控制性转向自由体验性;德育效果评价——由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相似文献   

2.
德育主体间性是指德育活动中的交互主体性。德育活动的过程是主体间交互影响达成共识、互识的过程,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是对德育活动认识的进步。德育主体间的差异和大学教育的价值缺失都要求高校德育主体间保持适度的张力,高校德育主体间张力的结构由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理性与感性等维度组成。  相似文献   

3.
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德育功能,是造成德育实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理论突破和实践转向.以师生主体间性与和谐德育的契合性探究为新生长点,对师生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和谐德育进行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究不失为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个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高校德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不仅是当代哲学的基本范畴,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人学理念。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德育改革创新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和彰显主体间性是当前高校德育实践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内涵及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德育是以主体间性哲学为理论基础的,从自身讲,它是对主体性德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主体间性德育关注人的关系性存在,是面向生活,面向实践的教育活动。在主体间性德育过程中,人不但要追求自身的主体价值,也要理解其他主体的价值,建构其他主体的主体性,实现主体间的主体性价值。师生间的理解对话是主体间性德育的中介价值;回归生活世界是主体间性德育的终极价值;提高德育实效性是主体间性德育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德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间性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德育观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的内涵及特征。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的功能、目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社会遭遇到困境: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过于追求终极价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推行公民教育是当代德育转型的理性选择,德育功能和目的必须从凸显政治功能和社会本位目的转向凸显育人功能和目的:德育内容要正确处理德育过程目标与终极价值间的辩证关系;德育方法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权利义务意识。  相似文献   

9.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