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前人对于顾炎武古音学的认识,大多从其古音学的形成与影响来评价,或对其在古音学研究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而对顾氏研究上古音韵部体系的方法及这一方法对古音学发展的意义认识尚有不足。笔者通过对吴棫、陈第、江永、段玉裁和顾炎武的古音学研究的比较,认为顾炎武之所以能超越吴棫、陈第分出古韵十部,使上古音系研究走向科学的道路,和他在古音研究方法上的突破有很大关系。后来的音韵学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他的古韵分部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第(1541—1617),明连江人,是我国古音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王力先生对陈第有过很高的评价。他说:“古音学的研究本来在宋代已经开始了。例如吴棫、謆浴⑿碓虑涞榷荚致酃乓舻奈侍狻5?系统的科学的研究还是从明末的陈第开始的。”又说:“古音学的建立,首先应该归功于明代的陈第。”本文试就陈第对我国古音学的贡献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3.
万光泰《古韵原本》是继顾炎武《音学五书》之后一部非常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它在继承顾炎武研究成果的同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文着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了本书独具特色的编排形式和古韵十三部的内容;最后在比较顾炎武、江永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本书在清代古音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清代时,古音学的研究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其间涌现出段玉裁等多位著名音韵学家。在顾炎武古韵十部、江永古韵十三部的基础上,段氏在其古音学代表作《六书音均表》中分古韵为十七部。其支脂之三分、真文分立、尤侯分立的发现历来为学者所称道,但十七部的划分仍有不少纰漏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高澍然(诗音)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其目的是对高澍然与顾炎武的古韵分部进行深入的比照。论文的最后结论是,高澍然除了将四个入声韵部独立外,其古韵分部只是形式上与顾炎武有所不同,在各韵部的收字方面基本不存在分歧。因此,从分部上。可以断定,《诗音》是对顾炎武古音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巧云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2):42-44,47
明代关注古音的人不少,但真正致力于古音专项研究且有较大影响的人唯有陈第。陈第之前,吴棫、杨慎、焦竑等人对古音已有涉足,但都只是持疑虑的态度,未直接用实践表明自己的见解。陈第很早就对"叶音"之说持怀疑态度,并多方搜求古音的体系。他运用时代接近、用韵接近的原理,将《诗经》、《楚辞》、先秦典籍等书互相参照,或运用书中互证的方法,考论古音。陈第《屈宋古音义》是明代楚辞音韵方面的开山之作,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的是顾炎武关于古韵分合及其演变的研究。虽然古韵分部是顾炎武古音学的主体部分 ,但本文研究着眼于这样几方面 :( 1)顾氏离析《唐韵》的根据及古韵分部的原则 ;( 2 )顾氏对古韵分合及原因的探讨 ;( 3)顾氏古韵分部的理由 ;( 4)顾氏对古韵交叉关系 (合韵 )的认识。顾炎武在几方面有成功的地方 ,也有不足之处 ,本文都一一作了分析。文中着重讨论顾炎武对阳声韵分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阐释吴棫通转的内涵,认为吴棫的通转说的不是古韵通转,而是今韵在古韵中的"通"和"转";"通"包括"通"与"转声通",吴棫所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的韵与某韵在吴棫古韵中合为一部。  相似文献   

9.
明代关注古音人的不少,但真正致力于古音专项研究且有较大影响的人唯有陈第.陈第之前,吴棫、杨慎、焦N4等人对古音己有涉足,但都只是持疑虑的态度,未直接用实践表明自己的见解.陈第很早就对叶音之说持怀疑态度,并多方搜求古音的体系.他运用时代接近、用韵接近的原理,将<诗经>、<楚辞>、先秦典籍等书互相参照,或运用书中互证的方法,考论古音.陈第<屈宋古音义>是明代楚辞音韵方面的开山之作,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段玉裁的古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代古音学的研究中,段玉裁(1735——1815)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古音学的代表作《六书音均表》虽然是在前辈学者陈第、顾炎武、江永以及他的老师戴震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但却有极大的发展。古音研究的某些新的领域还是他亲自开拓的,从而把古音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对后世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1.
江永是清代有名的古音学家之一,但是前人的研究大都认为他是继承顾炎武而来的,通过分析江永的声、韵、调研究来探究他的古音学思想,考察江永在古音学上的开创性,认为江永对古音的研究是古音学研究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诗文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对后世影响甚远。他提出诗歌应抒发"万古之性情",更多地去表现社会人生,实现个性的共性化,这不仅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反思历史传统的结果,也是符合文学规律的可贵主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就顾炎武《日知录》一书的版本与研究动态,从五个方面作出综合评述。提出《日知录》版本流传共有五个时态,对徐文珊《原抄本顾亭林日知录》及近年出版的七部研究著作略有评骘,对张继旧藏抄本《日知录》的递藏姓氏略加考释,对新近发现的北大馆藏抄本《日知录》的学术价值也有简要的举证。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 ,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 ,考据学发展至鼎盛 ,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 ,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 ,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 ,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 ,反对为考据而考据 ,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15.
陆世仪作为学者,学行品格与顾炎武、黄宗羲相埒;作为志士,他亲身参与过抵御清兵的战斗;作为诗人,他承续娄东文风而将其发扬光大。他以吴中幽秀风物为题材的山水诗,郁怒勃发,生机盎然,表现出一代儒学大师婉约深情、超逸旷达的博大胸襟。  相似文献   

16.
依照王力归纳的上古韵部微部常用字为材料,参照沈兼士《广韵声系》中的谐声系统,探析和总结出微部字的谐声偏旁,对上古韵部谐声偏旁的研究有助于还原古韵的全貌,对古韵研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较为明确地表现出自己关于“谐声”的看法,认为“谐声”就是“声符”。他利用韵脚字系联法归纳上古韵部,在排列同韵部的字时,发现同韵部的形声字大都声符相同。因此,他意识到了同声符的形声字在上古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在“同声同部”认识的指导下,他离析唐韵、系联《说文解字》同声符的字,并且扩大范围,指出了形体不同、声音相近的声符在上古也属于同一韵部。尽管他没有提出“同声必同部”的口号,但已经为这一理论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科学有效的方法是一门学科发展兴盛的必要条件.清代古韵研究之所以走上科学化、系统化的道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取决于清代古音学家总结的一套科学有效的方法.现结合今文<尚书>用韵研究的具体应用,系统介绍古韵研究的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北宋河南籍诗人贺铸的诗的用韵作了系统的考察,古体诗归纳为20部,其中舒声韵13部,入声韵7部;近体诗只有舒声韵,共14部。近体诗颇多“借韵”和“出韵”,说明其诗的用韵打破了官韵的限制,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实际语音现象,对宋代语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孙伯君 《中国语文》2012,(2):170-176,192
《番汉合时掌中珠》(1190年)夏汉对音和《文海》的分韵显示,12世纪河西方音中的通摄阳声韵与失落韵尾-的宕、梗两摄的演化有所不同,据此,学界一般主张通摄阳声韵保留了鼻化音。本文通过归纳《掌中珠》和《类林》(1181年)等文献中的夏汉对音字例,指出通摄阳声韵只有端组和精组字保留了鼻化,其他声类字均已失落鼻韵尾-,并进一步结合梵汉对音字例,分析了端组通摄-尾的失落滞后于其他声类的原因可能是河西方音中端组与遇摄不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