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高校大学生"客文化"是网络"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大学生"客文化"的传播在传播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有独特的行为表征:网络技能熟练、个性意识强、思想积极向上;传播内容聚焦在记录学校生活、分享社会信息、抒发个人情感、关注名人明星;传播对象集中在同学老师、家人朋友、普通网民三类群体。传播特征主要表现为开放性、互动性、包容性、多重角色性、依赖性、盲从性。  相似文献   

2.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与空间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表现为起源不同、习惯不同、问候语不同、文化心理不同、文化内涵不同。中西传统节日文化也存在相互融合的一面。基于向西方传播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世界需要传统节日文化多元样性考虑,应增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自豪感,在保持我国传统节日文化"DNA"的基础上,努力做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实际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外艺术教学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文化的输出。跨文化传播学理论观照下的对外中国艺术教学,文化是视野,传播是落脚点,艺术教学是媒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我者"和"他者"在交流沟通中,需要跨越分野带来的鸿沟,消弭"我者"和"他者"的对立。实现跨文化传播对外艺术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解除文化带来的潜意识心理上的、观念上的绝对边界,寻找"我者"与"他者"互为主体下的相遇时刻,促使不同文化体在双向互动中求同存异、相互理解、融合共享。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符号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最亮品牌,却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干扰和围剿。文化对外传播需要采用"谦逊性的适应"策略,具体来说,可以从文化表征的过程的三个阶段入手:(确立)文化思想价值—(选择)叙事与编码—(应用)表征技术。作为中间层的"叙事和编码(N&C)",如果选择不同的叙事方式与视觉编码方式,所表达的意义空间层次不同,所表现的文化思想与表达的意识形态也就存在巨大差异。这是一个开放的意义空间,具有广阔的创意价值,也是文化传播与创新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与其说是"适应性的传播策略",不如说是,吸收他国文化元素为我所用的"可持续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实现着民族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融合的创新使命,从而能练就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能力,包容的过程便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尤其是借助于数字视觉媒体技术可以推进文化业态创新。  相似文献   

5.
从传播学角度看,外宣翻译兼具文化和传播的双重属性。四川藏区外宣翻译所面临的新形势与四川省"十二五"文化战略、四川藏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藏区现代传播能力以及藏区文化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密切相关;积极的文化外宣可以促成文化"增值",有助于四川藏区文化的再生产和创新,加速文化产业的形成。同时,新形势下的四川藏区外宣翻译具有信息突出性、信息召唤性、信息简洁性以及信息敏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传播媒介的变化所带来的是不同文化的变迁。口语文化是一种"听"的文化,印刷文化是一种"读"的文化,而视觉文化则是一种"看"的文化。视觉文化与印刷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它们的主因分别是语言文字与视觉图像;在思维存在方式上,二者表现为理性思辨与感性直觉的差异;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立场分别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由于视觉文化的通约性特征,与印刷文化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优势,它迎合了全球化的趋势,满足了人与人密切交往的时代要求。但它同时也造成了优势文化的意识形态传播和垄断,势必对各国文化带来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日益多元的主体互动中,“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表现为不同文化社群之间的互动。在文化间性思维的指引下,不同文化之间进行碰撞和对话,跨文化传播才得以实现。文化间性不仅为不同文化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当下多元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价值,应用这一理论在解读全球化、“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互动,特别是跨文化传播中达成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意识,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对于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研究,为我们分析和理解不同文化群体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差异提供了更多路径,这也将成为未来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海岛型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因为受海岛文化外源性特征的影响,其民族文化的传播与扩散受制于大陆外来文化而呈现出独特的海岛性特征,其文化传播和扩散的动力机制在不同作用力的制衡之下具有不同的转换模式;开展相关研究有利于拓展海岛型民族文化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西游记>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部十分独特的作品.近年来,从官方到民间对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吁与努力都不断增加.考察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无论从范围、形式来看,还是从影响力来看,<西游记>都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域外传播中独树一帜,且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主要有几个方面.首先,它是由<西游记>的自身特点决定的.我们很自然地能够在<西游记>中感受到的宗教、英雄、传奇、丰富的想象等要素,容易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全部或部分地感知与理解.域外的<西游记>改编者正是挖掘出类似的内涵才取得了成功.其次,传播受众的可通约性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传播受众更易于接受与自己知识、文化背景中相同或类似的信息,对<西游记>中不同文化下的共性进行抽取与有效放大,是<西游记>被域外受众广泛接受的关键.再次,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是<西游记>域外传播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诚然,文化传播中应注意保护文化的精髓不被破坏.  相似文献   

11.
文化传播是中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在"一带一路"的时代背景下,在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学需要与中国文化传播相融合。泰国是"汉语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之一,在泰国进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具有文化传播意识,充分理解文化传播的内涵和意义,需要兼具文化素养、教学素养和跨文化交际知识,在研究国情、学生、教材的基础上,选择文化传播的恰当内容和策略,从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5,(82):24-25
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各国文化相互交叉、渗透,由文化传播带来的外来意识形态的介入也应备受重视。传统节日的对外输出,作为一国文化的凸显,承载着传播本国文化的重任。本文就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渊源和传播途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中西节日不同的文化渊源、传播途径和范围,旨在取长补短,正视外来文化介入的现实,同时大力向全世界推广传播中华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3.
龙文化作为中国所特有的文化现象,长期以来都不能被西方人真正理解。在涉及"龙"的英、法翻译时,译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dragon",但是中文中的"龙"与英文及法文中的"dragon"在内涵和意象上是完全不同的,如何翻译"龙"在中华龙文化的跨文化传播中至关重要。要利用多种媒体向西方介绍、宣传中华龙文化;要掌控龙文化传播中的翻译权利;要清理纠正有关双语词典中一切有关中华龙文化的错误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9,(97):69-70
语言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文化传播载体。初中阶段是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语文阅读在这个阶段会对学生的文化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文化品格培养的视角出发,对阅读教学方式进行了讨论,希望能够帮助教师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协助学生成为"文化人"。  相似文献   

15.
Wuxia World的火爆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发展打开了一扇窗口,其爆红的背后离不开我国网络小说的翻译与传播。网络小说的跨文化传播以快感文化为基础,营造"爽"文的文化体验,注重将海外文化的"本土化"与"异域性"结合,同时翻译者的译介策略也是Wuxia World走向海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在形式上是语言符号的转换,但在内容上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移植。这种活动,不仅受语言形式的束缚,更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不可避免地影响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传播。本文从物质文化、观念文化、习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并指出译者不仅必须掌握两种语言,还必须熟悉两种文化,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传播与高校文化育人经历了冲突与对立、适应与发展、融合与共生三个阶段,当前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文化育人面临着网络传播技术综合统筹性不强、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亟待加强、新媒体平台人才队伍建设不足、标志共识性话语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以"全媒体时代"网络机制建设,推进高校大学生文化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以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新媒体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加快高校文化育人融媒体发展路径,构建品牌化新媒体文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是海外戏曲剧种最丰富、接受人群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华戏曲文化传播最广的域外之一。对于它的研究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康海玲先生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戏曲传播》,立足于中国南方主要戏曲剧种在东南亚传播的历时性与共时性研究,在众多文献和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厘清了艺术传播学的三个基本追问"向谁传播""传播什么""如何传播",并以学者的人文视角观照中华戏曲以及华族文化在东南亚发展、沉寂以及重整的阶段,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智慧思考,是近年来少有的中华文化跨境传播研究的力作。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态势下的世界样貌复杂敏感,给中国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以此为背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因其自身的特性与优势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对"文化"内涵的定义为框架,从文化态度、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以中国影视传媒为切入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实践的海外传播效果,重点在于总结和阐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仪式化传播的核心是"共享信仰",这一文化传播理念克服了传统传递观的弊端,是红色文化传播需要引入的新型传播理念。促进红色文化的仪式化传播,需要把握红色文化仪式化传播的"场域"特征,加强红色文化的仪式化"编码",通过"事件传播"和"日常传播"相结合的形式促进红色文化广泛传播,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