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某地下车库地基存在较厚素填土层,其承载力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强夯置换方法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共布置强夯置换点1398个,强夯置换处理深度为7.0m,强夯处理面积38500m2。根据场地的不同使用功能和处理要求,分别采用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进行地基处理,并采取不同的强夯参数,达到了最优化设计。采用强夯置换加固素填土地基,其地基承载力明显提高,同时又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省了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
浙北1000kv特高压变电站场地平整工程,采用单孔爆破,减少了爆破振动对边坡岩体及周围环境的破坏影响;采用高夯能强夯置换软弱地基,加快了基础进度;研究了夯击能为5000kN?m夯点间距为5m按三角形布置高夯能强夯参数,提高施工质量指标:使基础处理静载荷试验地基承载力大于410kPa、瑞利波检测剪切波速大于250m/s、固体体积率检测达到83%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3.
以京新高速公路集呼K73+400——K74+050段软土地基处治为实例,阐述了强夯置换法的设计原理、技术优势、工艺控制要点及工后检测指标,提出了强夯置换墩复合地基容许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为内蒙古自治区软土地基的处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简要介绍了动力触探、静力触探、平板载荷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瑞利波法等各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法在强夯处理地基检测中的优缺点,论述了强夯地基检测先采用瑞利波法检查场地的均匀性再采用原位测试及土工试验方法进行验证和检验场地土的承载力等工程性质指标以及检验经瑞利波法检测的场地薄弱位置的土的工程性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综合检测方法;分析了粘性素填土强夯地基工程力学性质的场地分布的复合地基特征,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粘性素填土土强夯地基承载力按复合地基进行评价,及夯点下土按硬壳层、有效加固层及影响层进行分层评价的方法。能为强夯地基的检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由于强夯法及块石强夯置换法自身固有的复杂性,在理论上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所以在实际应用中主要靠地区经验来指导施工.文章对强夯置换原理、块石强夯置换法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块石强夯置换法复合地基承载力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强夯法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法,特别是对软弱地基的处理,能够有效的减小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因此,为了保证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对强夯地基处理效果的检测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介绍了具有检测范围广和分辨率高等特点的瑞雷面波检测、平板载荷试验和动力触探试验的综合原位检测方法在确定地基承载力中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工程实例,得出原位的综合检测方法能够很好地确定强夯地基的承载力和评价强夯地基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强夯置换法在地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夯置换法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应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工程.介绍强夯置换法的发展概况;用强夯法将粗颗粒料(如碎石)务击到土层中能够形成柱状体;复合地基不仅置换部分强度大幅度提高,天然土部分由于排水固结作用和挤密作用也使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强夯置换法处理的工程范围极为广泛,有工业与民用建筑、仓库、油罐、储仓、公路和铁路路基、飞机场跑道及码头等。总之,强夯法在某种程度上比机械的、化学的和其它力学的加固方法更为广泛和有效。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与软塑~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要求不严的工程,同时应在设计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结合工程施工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探讨了强夯置换法在建筑地基中的施工与设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武汉长岭山车辆基地高填方地基处理工程为施工背景,浅谈强夯置换法加固软弱土层的现场试验,对实测夯沉量、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单墩静载荷试验进行承载力检验及重型动力触探试验等手段对夯后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综合试验及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此法处理长岭山车辆基地工程高填方达到了预期的加固效果,原地面以下10m范围内动探最后两次击数下沉量均符合规范要求,物理力学指标也均有相当改善。  相似文献   

10.
强夯置换法与其他地基处理方法相比具有费用低、施工简单等优点,分整式置换和桩式置换两种方法。整式置换法是用强夯的冲击能将软弱土挤开置换成块石层,其机理与换填垫层法作用相似。桩式置换法是采用巨大的夯击能量将块石夯穿被加固土层并使块石沉底形成桩体,并与周围土体形成复合地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强夯及强夯置换法在某炼油厂一罐区中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对强夯法及强夯置换法在中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了强夯法在处理高饱和度的粘性土及淤泥质土地基处理时应谨慎使用,改用强夯置换法处理这种类型的地基往往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在宁波地区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松 《科技通报》2012,28(7):107-112,134
首先对宁波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一期天童庄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地基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处理的设计、施工工艺进行介绍。经过三次试桩,确定了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施工参数,并对搅拌桩进行取芯检测和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的桩身强度不一致,从桩顶至桩底呈阶梯性逐渐衰减,且结果离散性较大;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调低后的120 kPa要求。最后,提出了减小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设计桩长至15~18 m、增加搅拌次数、改变注浆位置、提高机械功率等方面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强夯法是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它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粉喷桩对超厚层粉煤灰堆场的地基处理效果,以淮南上窑镇某粉煤灰堆场改造工程为试验背景,利用粉喷桩对其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同时在处理后的粉煤灰复合地基上进行静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抽检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00k Pa,抽检的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达到150k Pa,满足建筑设计要求。该试验为粉喷桩在超厚层粉煤灰地基应用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公式中基底土重度取值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深宽修正计算是地基基础设计的重要内容,在工程实践应用中,基底土重度的取值不同,会影响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修正计算结果,进一步影响地基基础的设计。根据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概念及对其进行修正的必要性,分析基底土重度的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16.
要利军 《科技风》2011,(21):177
强夯法是用起重机械将大吨位夯锤起吊到6~30m高度后自由落下,给地基土以强大的冲击能量的夯击,使土中出现冲击波和很大的冲击应力,迫使土层孔隙压缩,土体局部液化,在夯击点周围产生裂隙,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和气体逸出,使土料重新排列,经时效压密达到固结,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降低其压缩性的一种地基加固方法。强夯法加固特点是:使用工地常备简单设备;施工工艺简单;适用土质范围广;可取得较高的承载力,一般地基强度可提高2~5倍;变形沉降量小,压缩性可降低2~10倍,加固影响深度可达6~10m;工效高,施工速度快较换土回填和桩基缩短工期一半;节省加固原材料;节省投资,比换土回填节省60%费用;与预制桩加固地基相比可节省投资50%~70%;与砂桩相比可节省投资40%~50%。  相似文献   

17.
CFG桩法属于复合地基,用于处理承载力较低的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地基,不仅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且可以有效减少地基总沉降及沉降差,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地基处理中。本文通过CFG桩法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来阐述CFG桩的设计原理,施工要求,质量检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15,(2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用于软弱的粘性土、粉土、砂土及受土体自重压缩完成的素填土地基。本文列举工程实例,介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CFG)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施工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分析CFG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缺点。  相似文献   

19.
中环线××立交中的××大道道路工程为市政一级公路,××大道过鱼塘段有300m,其中K0+660~K0+810段150m范围内塘底下有11m左右深层淤泥,地基承载力为40KPa,路堤填高6m保持自身稳定需110.5KPa。在该段路基进行高性能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处理试桩施工,使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140KPa,满足了路堤稳定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一、强夯法原理及适用条件。强夯法又称为动力固结和动力压实法。其实质是反复将重锤(10—40t)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10一40m)夯击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强度,降低其压缩性,改善其抗振液化的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它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是处理软土地基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二、强夯法的施工要点:1、试夯:强夯开始正式施工前,应根据初步确定的参数,在现场有代表性的地方试夯,与夯前测试数据进行对比,检验强夯效果,确定工程采用的各项强夯参数。若不符合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