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会治理提倡治理主体的多样化,以期共同达成善治的最佳状态。大学生志愿者是当前及今后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构建,对促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平衡和协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分析治理理论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契合入手,具体阐述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可能,有利于从内生与外生机制两大方面共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3.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7):72-74
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对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治理创新为学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和谐环境和有力保障。本文认为,从引入服务学习模式准确定位、工作格局注重社会治理需求、运作模式探索公益创业、多样化社会实践道路四个方面联动展开,有助于推动社会治理背景下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社区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其志愿活动在弥补社区资源短缺、协调各方面社会关系、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和倡导社区文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而大学生社区志愿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傅幼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96-99
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模式比较单一,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没有完全的对接。分析目前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的几个常见问题,同时基于生态和双赢理念,提出了改进的大学生社会志愿服务模式,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大学生的专长,使得志愿服务更加多样性、更加有质量,同时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获得价值感,使得大学生与社会之间达到"双赢",让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的双方都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柯凤华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11-12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的体现。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逐步实现了理念、组织、内容、筹备和基地的常态化,但也存在资金、专业性与深度制约等因素,需进行更长远的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7.
传统社会学理论对志愿服务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但都不能全面系统指导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制度和实践的创新,为志愿服务及其法律机制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现有的志愿服务相关立法,明确了志愿服务主体的法律属性和志愿服务的权责法律关系,为志愿服务法律机制的运行提供法律依据的同时,也留下了通过立法手段完善相关法律规定的空间。在现有立法条件下,志愿组织的规范化制度运作和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指导构成的两轮驱动,则是在法律实践层面推动志愿服务法律机制良性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既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需要。纵览古今中外,志愿服务以其独特的内涵成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紧扣主题、把握重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从重视思想引领、建立完善机制、打造特色平台、拓展领域范围等方面切实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9.
韩丹丹 《大学.研究与评价》2021,(5):146-147
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民情、锤炼品格、奉献社会的实践平台,是全面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育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目标,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既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助于高校盘活社会资源和壮大志愿服务力量,更有助于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持久的活力和动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必须基于“谁来支持”“支持什么”“如何支持”的三维架构,对其主体、内容和流程作出明确。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大,社会各界也给予广泛关注,但其体系也存在缺乏协同性、协调性和回应性的现实短板。当前,必须通过介入机制、整合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和宣传机制的完善,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社会支持体系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一个国家国民安全意识的高低,事关整个国家的安危。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国家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国家是否安全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本文对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土安全形势和大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现状做出深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尽快在高校中加强以国土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教育,为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举措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中央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模式和基层社会自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调节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研究范式转移过程中越来越表现出其社会空间视角的转向.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访谈法等研究,提出社会空间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基于社会空间理论视角,阐述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的指向.第一,基于社会资本、权力视角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思考、探讨媒介在社会空间生产、互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社会资本变迁方面的作用机制等.第二,基于情绪感知、表达、传播、分享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思考媒介化情绪、情感的形成与分享的特征、机制、作用等.第三,基于社会时空要素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建构,引导大学生表现出特定时空下的应然媒介认知与行为. 相似文献
16.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9,(2)
大学生的教育途径有很多种,而提升他们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安排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当然,这也能保证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将自我、学校、社会三方结合到一起的教育形式,通过这种资源调整后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和基层,也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建立起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和公民意识,从侧面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促进自身多方面的发展。基于此,现主要对构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体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39-43
社区心理健康建设作为社区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思想的指引下大有可为,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法、文献研究法,从共建平台、专业共治和共享成果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从制度保障方面对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向专业发展提出了思路和方法,旨在为政府和社区发展心理健康服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汪青松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38-41
高校贫困生往往具有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贫困特征,所以不仅要从物质层面给予其外在的直接脱困,更要注重构建教育机制、激发机制和供给机制,以使高校贫困生实现内在的精神富裕,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和成长. 相似文献
19.
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雷霞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7-72
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当前社会适应视阈下大学生职业生涯与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通过高校建立服务于大学生的教育服务体系、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到自规自划、密切联系社会用人单位,广开大学生就业渠道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现大学生、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