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学习者日渐众多。以汉语课堂为基本的教育环境,以汉语老师为讲授者,学生为学习者的单一汉语学习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了。本文以微型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基于微信平台的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模式,指出了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聂敏 《科教文汇》2014,(31):37-38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持续升温,汉语学习者日渐众多。以汉语课堂为基本的教育环境,以汉语老师为讲授者,学生为学习者的单一汉语学习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需求了。本文以微型学习理论、移动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互联网时代基于微信平台的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基于微信平台的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模式,指出了汉语国际移动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阮冬生  李森 《科教文汇》2009,(35):81-82
教育游戏的设计开发是个系统化工程,而教育游戏的交互界面设计是这个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游戏化学习体验,是教育游戏能否发挥其教育功能的重要内容。文章从用户的角度,以相关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以用户为设计中心的RPG类型的教育游戏界面设计。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研究社区教育移动学习平台设计的目标,从学习者的角度和开发者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社区教育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原则,以期为社区教育移动学习的平台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学习者为研究对象,以认知差异性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采用情景感知技术,构建移动学习资源自适应推荐系统。基于该系统实现对学习者的学习历史、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信息进行识别与处理,从而获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与偏好,更好地为学习者动态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相应的学习服务,以此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兴趣,解决学习资源负载的问题,实现个性化的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携带、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软硬件的特性、移动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网络的限制,使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仍然受限。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当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乃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移动学习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及设计形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周婷婷 《科教文汇》2014,(4):214-215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手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因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携带、师生互动方便等优点,逐步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但与此同时,由于手机软硬件的特性、移动学习环境的不稳定以及网络的限制,使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仍然受限。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当前移动学习研究领域乃至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移动学习资源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原则及设计形式,以期为移动学习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数字博物馆移动学习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数字博物馆APP软件可以支持用户开展移动学习,丰富非正式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效果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故宫展览"APP为案例,探究数字博物馆APP用户体验。应用可用性测试方法,研究APP在内容质量、界面设计、功能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数字博物馆APP及学习活动设计者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孟湘来 《科技风》2015,(7):225-22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与教育的逐渐融合,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应用也快速发展,移动学习也逐渐应用于开放远程教育,它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对移动学习平台的定位、构建原则、平台设计和实现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探索设计了一种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学习平台,是能够满足学习者需求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能够为实现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随时、随地、随身"学习提供便捷的学习平台,是今后开放大学探索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全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为建设和实现市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信息化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金龙  胡广伟 《情报科学》2019,37(7):125-132
【目的/意义】研究移动学习如何实现“采纳转化为持续”,可为移动学习业态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运 用期望确认理论的思想精髓,基于UTAUT模型,构建集合关系的移动学习采纳转化为持续的动因模型。使用多值 集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基于访谈和案例数据,分析变量间的非对称多重并发组态效应。【结果/结论】从采 纳到持续,绩效期望、努力期望、感知趣味性、感知成本都是最重要的因素;社交互动性、学习自主性作用增强,感知 移动性作用减弱,社群影响作用消失。不变或更佳的平台体验、合理的定价与平台互动、学习者内驱力,是促使采 纳转化为持续的有效路径;培养移动学习者学习习惯是防止采纳不能转化为持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顾成华 《内江科技》2006,27(6):72-72,90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本文对在合作学习原则指导下进行英语写作训练,真正做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学习的特征,进而帮助学习者了解移动学习,使得学习者更好、更高效的进行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3.
王巍 《科技广场》2014,(8):99-103
本文基于移动云计算和Mashup技术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支持系统,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个性化的知识与学习资源的信息推送与引导,即时获取和存储在云端的学习资源,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提升高校教学能力的深入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包含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的新信息环境中,探究科技准备度如何影响学习者对移动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的使用意愿,将对移动学习日后的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文中将整合技术接受模型(TAM)和科技准备度(TR),构建学习者对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技术准备和接受模型(TRAM),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及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准备度中的驱动型因子通过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正向影响使用意愿,抑制型因子中只有不舒适感通过感知易用性间接影响移动学习使用意愿.基于以上结果,文中最终从学习者和企业2个方面对移动学习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学习者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乐观主义和创新精神,降低不舒适感,进而更好地使用移动学习;企业可以通过增加用户使用的自定义空间、提高APP趣味性、完善移动学习功能等,激发学习者的乐观主义和创新精神、降低不舒适感,提高移动学习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从而使学习者对移动学习有更高的使用意愿.  相似文献   

15.
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的水准如何,不仅影响界面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直接作用学习者的视觉感知和学习效果,本文重点讨论了在多媒体课件界面设计中视觉规律与感知规律的参照。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与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新的学习模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灵活自由,已经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在移动学习中,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是移动学习的重点研究对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17.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使得人们日常生活周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互联网设计产品,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均离不开这些移动产品。随着移动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移动产品的设计效果、体验效果越来越重视与关注。而视觉传达设计在移动UI界面设计中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契合人们的美学理念、审美要求以及使用体验则成为当前UI界面设计的重中之重。下文就如何在移动UI界面设计中更好地应用视觉传达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移动学习运用技术无缝连结不同的学习情境已经越来越普遍。根据无缝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是零碎的、无规律的这一特点,从设计理念、系统体系架构、功能模块、互动交流、学习情境等方面出发,设计了符合心理学中无意识记的学习条件的基于片段式资源的移动学习系统,从理论和实践、硬件条件、技术等方面对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给学习领域和教学领域掀起了一股轩然大波,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理论存在着相同的观点,所以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恰当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十分的必要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许多观点已经渗透到教育技术的很多理念之中。  相似文献   

20.
首先回顾用户体验、移动图书馆、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等概念;其次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3个要素:界面设计、信息内容和系统功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然后构建基于用户体验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机制并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A移动图书馆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检验"机制"的效度;最后提出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提升策略:优化界面设计,丰富信息内容和提高系统性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