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育社群虽蓬勃发展,却存在着新旧体制转换所造成的法制监管、政府和社会监督的真空与失灵等问题,体育社群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失范状态。体育社群的有序运作离不开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必须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体育社群监督管理的意义,健全其监督管理机制,即完善立法规范、建立联合监管、改革登记许可、长期查证审核、快速果断处置、设立预警信号、加强国民教育,从而确保体育社群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余暇时间增多,这势必会对农村体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农村体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我国农村发展的主要历程,着重论述社会转型期农村体育发展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社会体育的分化与整合是社会转型期间无法回避的必然现象,也必然表现在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进程中。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体育分化与整合的原因、特点及其作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宏观调控是社会体育分化与整合必不可少的因素;转型期社会体育分化与整合表现出多样性;社会体育的不断分化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结构不断整合,良好的整合机制是促进社会体育健全分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许斌  戴永冠 《体育学刊》2007,14(7):20-22
分析了社会转型期体育领域出现的荣辱现象,认为:社会转型期,体育领域“辱”的现象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以及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原因的综合反映;正确的体育荣辱观和体育法律制度相结合是规范体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树立正确的体育荣辱观将会促进中华体育精神的影响深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我国大众体育需求的社会经济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转型期大众体育需求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需求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体育需求随着 GDP的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受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经济条件、我国有限的体育市场化发育程度、市场化改革对居民生活内外环境的影响导致宏观背景下的有效体育需求不足.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体育需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民族体育的基本文化内涵和特征,研究了在新的社会转型期民族体育的基本核心及其内在发展规律,阐述了民族体育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取向,同时就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应对措施作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艳 《体育与科学》2012,33(4):81-85,61
以社会学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农民工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在文化层面,农民工的体育锻炼参与与农民工的文化融合程度成正相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受到文化层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受教育程度和现代观念等方面);在社会经济层面,农民工的社会经济融合程度与农民工的体育参与程度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社会经济地位会影响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社会经济地位的融合有利于推动大众体育健身参与促进体育参与机会的均等化;在心理层面,农民工对市民的社会差异性显著低于市民对农民工的社会差异性,在体育项目参与者之间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同质化越鲜明体育参与者与非体育参与者之间的同质化越明显,相应的区别越明显则有刺激效应产生的差异性越大。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体育利益开始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体育利益群体,体育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由整体性向多元性转变、由相对稳定向过渡性转变、非均衡性呈现出更加复杂化的特点;与此同时,体育利益结构的变化使体育政策在制定过程中暴露出许多新问题.试图从体育利益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析中国体育政策制定的过程,探讨当前中国体育利益结构的变化对体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影响,使其更好的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整合与举国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利益属性以及举国体制的演化与利益分化现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具有私益属性;原有的举国体制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整合首先必须保证竞技体育公益属性不受冲击,但必须承认并鼓励私益的获取;举国体制转型的实质是利益总量的增加,而利益总量的增加需要利益整合;举国体制需要利益分配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补偿机制、利益约束及制衡机制等制度体系保障。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转型期大众体育需求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以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体育需求的良好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持。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体育需求随着GDP的增长、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受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时期的经济条件、我国有限的体育市场化发育程度、市场化改革对居民生活内外环境的影响导致宏观背景下的有效体育需求不足。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体育需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1.
分析珠三角绿道规划建设、绿道体育研究活动以及绿道体育文献成果现状,发现绿道体育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绿道体育实践,研究主体不足,研究方法单一。社会转型期,绿道体育研究趋势为:研究思路应囊括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度;研究方法应结合多学科中外文献,定性分析结合定量分析,理论研究配合实证研究;研究趋向领域为绿道体育实践与文化内涵、绿道体育产品开发与供给主体多元化、绿道体育公共服务、绿道体育旅游、绿道体育组织管理与规制、绿道体育管理绩效评估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转型期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加的若干因素分析,提出体育不仅是大学生增强体魄,塑造良好个体形象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积极应对各种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压力的心理应激能力的有效手段。探讨运用体育活动来调节转型期大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压力,以利于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高校体育在社会转型期为大学生减压和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民间体育组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数量不断增多,学术界开始高度关注对民间体育组织的研究,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研究民间体育组织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之下培育和发展的进展,并总结其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社会转型期我国职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体育社会学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工会系统的文化宫、俱乐部职工体育发展现状和职工体育组织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我国职工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向社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根据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应在职工体育发展规划上实行“两步走”.在职工体育布局上实现局部地区、行业“分层递进”的方针。为实现职工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这一发展方向.可采取区域优先发展,进一步发展行业联合.建立职工体育组织网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我国体育需求水平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经济转型以来1996年、1999年、2002年、2004年我国体育需求水平,探讨体育需求水平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体育需求随着GDP的增长、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有限的体育市场化发展程度、市场化改革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不确定性等诸因素的影响导致宏观背景下的有效体育需求不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我国体育需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滨  苏娟  胡丽萍 《体育与科学》2003,24(5):79-80,68
通过对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体育教育特征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转型期体育教学设计的目标、内容、方法,并提出了转型期体育教学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以我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农民工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建设性的提出农民工体育的发展性策略和实施性对策,以改变农民工体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为我国农民工体育发展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菊红  周江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2):20-22,26
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赋予了新疆体育的特殊使命和要求,在此情况下来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新疆体育发展的趋势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湖北体育科技》2015,(9):767-768
社会转型期的民间体育组织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社会适应性与动态调整性。对社会转型期民间体育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为民间体育组织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和发挥其引导与促进功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以社会转型期作为特定的时段,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分析了高等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指出高等体育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主张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开放的大教育观来指导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