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程文化的实质,是课程文化最根本、最深层、最终极的规定性.从文化根源看,课程文化要有民族性和传承性.从文化发展看,课程文化要有时代性和创新性.从文化本质看,课程文化要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从文化属性看,课程文化要有人本性和自觉性.从文化构成看,课程文化要有多元性、融合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需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需求类多面广,较受欢迎的有数学教育课程、数学教育技术课程,极少有进修数学科学课程的愿望.在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应保持数学教育课程、数学教育技术课程和数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合理比例,继续教育课程类型与相应的教学模式相对应,重视数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  相似文献   

3.
大学课程的理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现象上看,大学表现为庞大的课程堆积.大学的课程数量惊人,世界上著名的大型综合性大学,一年的课程总量可以超过7000门.我国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一年的课程总量也有2000门.除了数量庞大以外,另一个特点是内容艰深.其中有不少课程,只有少数教师对它们有较深的了解,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4.
课程理论一经诞生,便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课程理论的流派.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无疑是不可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对教师、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优点也有缺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受到信息技术、课程以及整合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能够承担课程设计,并且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参与度.教师主要参与微观层面即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路径有通过参与课程决策,将课程理念、文本转化为课程实践,进行课程实施及评价.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是对现代课程范式的超越与反思.后现代课程观提出4R的课程建设标准.心理健康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有其特殊的本质.在后现代课程理论的框架内,探讨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问题,有助于本课程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我国的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价值取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来看,大部分属于全科课程开发,也有少量的部分课程开发.本研究探讨了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已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科研条件差,缺乏有效的管理与合作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促进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效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视野下的我国高校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杰  吕萍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3):116-119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课程观,主要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生态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在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模式、评价模式等均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则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着力提高学生的"三种能力",必须教会学生"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要教会学生"体验学习",就必须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造性的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课程资源,让"体验学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内容、有创新地进入课堂.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11.
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高职院校正在开发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其中项目课程、"双证"课程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等课程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每一种课程模式都有其内在规定性和适用范围,并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开发实践时,有必要对这三种课程模式的内涵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条件和办学传统,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是教师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校本课程逐渐推广,据调查,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实验省区目前已有90%的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有78%的教师有过校本课程开发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有其适应的课程类型,也有其自身的优点.对于技能性比较突出的课程,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化“做学”理实合一教学的课程,传统的课程考核方法就难以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成效,也难以彰显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探讨了基于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制度改革思路及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课程知识的选择是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领域.随着三级课程体系的推行,课程知识选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往研究中,人们侧重课程知识的研究,而相对忽略课程知识选择的研究.课程知识和课程知识选择这两个概念尽管有密切联系但不能完全等同.课程知识的选择应由选择主体、选择客体、选择目的和选择依据等几个部分构成.课程知识选择包含“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知识的课程选择”两个层面的活动.它的实质是知识价值判断的过程.同时,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结合的过程,既要对课程知识的客观状态进行选择,又要依据主体的需要和目标要求作出判断.课程知识选择以选择主体设定的选择标准为依据和准绳,是对课程知识价值的有目的的能动把握.  相似文献   

15.
课程实施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其取向主要有忠实取向、相互调试取向和创生取向三种类型.创生取向的课程实施就是以课程创生为取向的课程实施.创生取向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实施蕴含着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其实施策略有主体凸显策略、情景创设策略、深度体验策略和合作创造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课程取向是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作为语文新课改亮点之一的口语交际教学更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课程取向来做支撑.口语交际课程取向的反思与重构,不仅为口语交际课程确立多元和谐发展的取向,而且为其他新课程确立科学的课程取向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课程,社会科的课程结构是关键性问题.有什么样的课程结构,便会具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可以说,合理的社会科课程结构,是社会科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需求.美国在中小学设置社会科课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当代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已出现了显著的多样化发展状态,有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有以学科综合为中心的,还有以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跨入21世纪,社会科更有新的发展.综观美国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发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大特点:其一,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是有其发展历程的;其二,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得到蓬勃发展的;其三,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性质,在全美已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即便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者,在这一点上也都持相同的观点.而2008年陆续公布的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修订版,更是坚持了社会科的公民教育本质,强化了社会科的跨学科性.社会科课程结构的多样化,代表着社会科课程的发展趋势.美国社会科课程发展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8.
古德拉德认为存在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本文通过探讨这些课程层次的概念,以期对课程的规划、制定、实施、领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教育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知识人",而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美国学者帕金斯提出元课程理论,探讨如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帕金斯认为的课程有课程和元课程两种层次,元课程并不是附加在课程中的硬件设备,而是作为理念对课程融合与渗透,可以通过与课程整合的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20.
幼儿课程的生活化,可使幼儿受到一种有生活意义的教育,并在这种有生活意义的教育中追寻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幼儿课程生活化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需求,并可通过开发田野课程和实施游戏中心课程等两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