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不少文学作品中,说到某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时,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这两个成语各有来历。 “学富五车”一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篇》。这篇文章列于《庄子》最末,实际上是全书的序言。文中对先秦诸子作了记载和评价,在介绍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时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学派对名家学派是基  相似文献   

2.
公孙龙(约前325~250年),复姓公孙,名龙,字子秉,战国时赵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公孙龙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岁”。《集解》引郑玄曰:“楚人”,《正义》引《家语》:“卫人”。又《史记·孟荀列传》谓:“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如此即有两公孙龙的问题。据近人考定,著作《公孙龙子》一书者乃战国末年赵人公孙龙。约晚于惠施,略早于荀子,大抵与《墨经》作者同时。为赵平原君门客多年,曾劝平原君勿以存邯郸而受封,平原君待之甚厚。提倡“偃兵”,曾一度游燕,说燕昭王以偃兵事,又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事。晚年,齐使邹衍过赵,相与辩难,公孙龙遂被绌,后即卒。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孙龙子思想研究,除了对其哲学思想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外,当前诸家笔锋似复转向深入考证今本《公孙龙子》六篇的真伪,以及《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的正误问题上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今本《公孙龙子》六篇“可能是晋代人根据一些破烂材料编纂起来的”,除个别小段和个别命题的论证外,“其余部分都可疑”,甚至提出有先秦与魏晋“两个公孙龙”之说,“一个是历史上的公孙龙,生活在战国末期。另一个人是经过晋代人改造过的公孙龙。”(见《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沈有鼎撰《公孙龙子的评价问题》。笔者按:先秦确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名家辩士,字子  相似文献   

4.
公孙龙约生于公元前325年,约死于公元前250年,赵国人。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现存《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学编纂的公孙龙传略外,其余五篇为公孙龙自著。①《公孙龙子》一书是我们研究公孙龙思想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6.
公孙龙作为先秦重要哲学流派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无论他本人或他代表的学派,都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等文,都专门评述了这个学派的得失。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谓“公孙龙子……妄诞不经。”现代的一些哲学家,还视公孙龙为“诡辩论者”,把“白马非马”说成是“典型的诡辩题目”,“纯粹的概念游戏”,“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体系”云云。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哲学思想、逻辑思想进行一番分析和研究,以活跃中国哲学史与逻辑思想史的研究工作的气氛。  相似文献   

7.
惠施的同异观是朴素辩证的.庄子和公孙龙,对于惠施"毕同毕异"的思想,相继各执一端而均流于片面.墨子后学和荀子,综合了庄子和公孙龙的观点,承认有同有异,提出要"明同异之处"和"辩同异".  相似文献   

8.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那么好呢?”庄子笑道:“你错了,其实我也在用心管理,只不过我用的是自然之法。  相似文献   

9.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曾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庄子知鱼乐》:庄子在濠水桥上与著名的哲学家惠施一起散步。他看见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戏,便对身边的惠施说:“这是鱼儿的乐趣啊!”惠施不以为然地反问庄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庄子反唇相讥:“那么,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了解鱼的乐趣呢?”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相让。  相似文献   

11.
五车八斗     
人们夸奖有才学的人,用“学富五车”和“才高八斗”两句成语来形容,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五车”,是出自古书《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即“惠施有方其书五  相似文献   

12.
敬畏成长     
魏王送给惠施和庄子一些葫芦种子让他们去种,谁种的葫芦大就奖赏谁。惠施非常用心,天天施肥、除草。庄子并不这样做,只是经常去看看。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有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惠施很奇怪,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地栽培,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著有《白马论》,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14.
这是《庄子》一书中记载的一则故事。惠施和庄子比试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都勤快地施肥、浇水、除草。与惠施截然不同的是,庄子只是每天去地里转转,也不施肥、浇水、除草,见没有异常,就自顾  相似文献   

15.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 《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6.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种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庄子只是有时去看看,见无异常就自顾做别的事去了。可最终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势很好,结出了硕果。惠施不解,就去请教庄子:"为什么我那么用心栽培却一无所获,而您从来都不曾好好管理,反而长得  相似文献   

18.
现行高中哲学教科书在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引用了“白马非马”一例。对这个论断,教科书中提出异议,认为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没有看到白马和马之间的联系,所以是错误的。近读《公孙龙子》等文,觉得这样的引用有欠妥之处,因为: 一、“白马非马”是战国时代名辩学派的命题,也  相似文献   

19.
把爱藏一半     
《庄子》里有个故事,惠施和庄子都是魏王的好朋友。一天,魏王分别送给他们一些大葫芦的种子,让他们都回去种在地里,谁种的葫芦大,谁就可以得到奖赏。惠施和庄子都高兴得接受了,回家后就把他们种在了地里。为了能种出比庄子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而且,每天都施肥、除草。庄子的葫芦就种在不远的地方,但他从不施肥、除草,只是到时来看看,见没有什么异常,就自己做别的事去了。过了一段时间,惠施的葫芦苗一棵棵相继死去,最后,一棵也没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地格外好,慢慢地,都开花结了果,而且,正如魏王所说的一样,长出的葫芦都特别大。惠…  相似文献   

20.
魏王送给惠施和庄子一些葫芦种子让他们去种,谁种的葫芦大就奖赏谁.惠施非常用心,天天施肥、除草.庄子并不这样做,只是经常去看看.过不多久,惠施的葫芦苗一棵也没有成活,而庄子的葫芦苗却长得格外好.惠施很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