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
曾凡英 《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7(4):10-14
章学诚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集大成。他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传统史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唐代史学理论大家刘知几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经史关系、通史家风、人修史、史家史德的理论认识以及撰述与记注、史义与史法的区别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许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9):170-175
章学诚与刘知幾、郑樵,吾国传统史学之三大评论家,《文史通义》与《史通》、《通志总序》亦相应为传统史评之三大名著.三人中,刘知幾首开此义,郑樵踵继之,章学诚则殿末总结.各有不朽,皆得名家,同为吾国史学史前、中、后期卓越之代表.其治学、性情及时代境遇亦有绝大之相似处,本文但就此粗略举例,以见三人史评伟业之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4.
许刚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9)
章学诚与刘知幾、謎裕峁呈费е笃缆奂遥段氖吠ㄒ濉酚搿妒吠ā贰ⅰ锻ㄖ咀苄颉芬嘤ξ呈菲乐H酥校踔獛资卓艘澹i怎嗉讨卵С显虻钅┳芙帷8饔胁恍啵缘妹遥峁费非啊⒅小⒑笃谧吭街怼F渲窝А⑿郧榧笆贝秤鲆嘤芯笾嗨拼Γ疚牡痛舜致跃倮约耸菲牢耙抵骺凸垡蛩亍 相似文献
5.
赵海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7(2):100-104
《史通》是我国古代首部史学批评著作,刘知几的史学批评不仅具有\"实录\"、\"直书\"等针对史学批评对象的具体标准,更重要的是刘知几在史学批评活动中,贯彻了如下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反对主观臆断;注重对\"古今正史\"的总结,反对空泛议论;辩证分析,力戒片面武断。 相似文献
6.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74-81
中国古代史学经过漫长的积累,逐渐形成一套"言之成理"的理论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小到一个字、一个术语或范畴,大到一种言说模式,都传递着古代史学精神。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的形成过程中,经学的影响与子学的渗透较为明显。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零散到体系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先秦时期是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的酝酿期,秦汉至隋唐五代时期是成长期,宋元时期是持续发展期,明清时期是成熟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话语体系产生于古代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它在表述上,言简意赅,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在意蕴上,同一话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有差异,甚至一词多义、时代愈后内涵愈丰富;在精神上,它与中国文化的伦理性和资政性血脉相通。当前,史学界普遍认识到重建中国特色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有时不我待之感。在这个熔铸史学话语体系的关键时期,史学工作者需要在坚持中国史学本位的前提下,处理好"今语"与"昔言"、本土与域外的关系,同时从当代史学实践中提炼新的话语,为中国史学理论话语体系增添新的内容,这是新时代赋予史学工作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8.
陈立柱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28(2):40-44,71
《史通》一书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的史学理念。他关于史学变革原则与方法的阐释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刘知几个人的才识和当时社会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它是在批评旧史学与讨论史法义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体现了中国学术"不离事而言理"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刘知幾所著《史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评论和史学理论著作,其中尤以"直笔论"最能体现他的史家主题意识和和特立独行的思想性格。本文认为刘知幾"直笔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可概括为三大方面:对曲笔的批判,对古人与经典的评议和对史馆制度的批评。 相似文献
10.
白云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5):20-25
《史通》和《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史学理论著作 ,集中体现了刘知几、章学诚的史学理论成就。二书对各种史书体裁、体例的流变和得失都有详尽的论述 ,较完整地反映了两人对历史编纂学的认识 ,对今天的历史编纂学研究与实践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