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基于常用的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进行二次开发,弥补现有数值模拟方法的缺陷,提出一种准确有效的隧道/巷道拱架支护数值模拟方法。创新点:1.引入抗弯和抗压能力的相关性,改进梁单元压弯极限判据;2.通过FISH语言编程,实现梁单元修正和拱架精确模拟。方法:1.通过对FLAC~(3D)中梁单元支撑理论的分析,明确其存在的缺陷,并利用算例进行证实(图4~6);2.基于传统强度理论,对梁单元现有压弯极限判据进行改进(图7和8);3.通过FISH语言编程,实现梁单元修正模型嵌入(图9);4.通过算例分析,对新模拟方法的效果进行验证(图10和13)。结论:1.改进了梁单元压弯极限判据,通过FISH语言编程实现了梁单元的修正及拱架屈服失效的模拟。2.构件压弯试验和巷道拱架支护实例分析表明:修正模型体现了在压弯组合荷载作用下梁单元屈服时弯矩和轴力的相关性;实现程序是有效的且灵敏度较高;提出的新模拟方法使计算偏差得到有效压制,拱架模型呈现出的力学行为及围岩支护作用更加接近实际,计算精度和设计可靠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一种较为快速和快速确定非均匀岩土材料渗透系数的方法。创新点:建立了一种可以从图像到数值模型的数字图像方法:通过拍照、CT等手段获取岩土材料的图像,进而通过数值分析确定等效参数。方法:1.将采集到彩色图像从RGB空间转化到HSI空间,选取识别度较高的空间进行二值化处理;2.获取二值化图像后采用邻域标记算法标记,结合本文提出的算法提取边界(图9和10);3.结合边界修正算法对锯齿状边界进行修正(图11);4.确定表征细观几何模型(图12和表1);5.绘制网格开展数值分析,确定宏观参数。结论:1.基于数值图像的非均匀岩土材料渗透系数确定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估算渗透系数,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初步依据。2.非均匀岩土材料具有明显的尺寸效应,随着尺寸增加,渗透率的变化逐渐趋于稳定;当材料视为岩石和土体的二元介质时,两种性质差异在10倍以内对宏观特性的影响较大,大于10倍之后影响减弱。3.岩土材料渗透率随着内部块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但是内部块石的形态对渗透率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含水率与介电常数间的经验关系模型是利用时域反射(TDR)技术测试土体含水率的关键。通过收集并建立包含45种土样418个试验数据点的数据库,提出一个土体质量含水率与表观介电常数间的经验公式,分析经验公式误差随土体类型、干密度、击实功、孔隙水电导率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提出考虑干密度影响的修正方法。创新点:1.基于电磁波相互作用理论,直接建立土体质量含水率和介电常数间的关系模型;2.通过数据拟合得到通用型经验公式,可在现场无标定快速高效地实现含水率测试。方法:1.通过理论分析,直接建立土体质量含水率和介电常数间的关系模型(公式(9));2.通过试验数据收集和回归分析得到通用型经验公式(图2和公式(10));3.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对公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图3~7)。结论:1.该经验公式对常见的土体类型均能给出误差在±0.05 g/g以内的结果;2.在1.3~2.3 g/cm3的干密度范围内,该经验公式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工程中常见的击实功和孔隙水电导率变化范围内,含水率测试精度可满足工程要求;4~30°C温度变化范围对本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无明显影响;3.利用该经验公式,对于特殊场地,可以不通过标定实现TDR现场测试,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旨在建立简单实用的饱和软黏土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模型,应用于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数值计算,为解决防波堤软土强度弱化计算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创新点:1.基于不排水强度循环损伤弱化机理,得到软黏土不排水强度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2.结合Tresca屈服准则进行数值开发,应用于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方法:1.引入累积塑性变形相关的损伤变量表征土体结构性的损伤和重塑对软黏土不排水强度弱化的影响(公式(3)和(11));2.建立软黏土不排水强度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应力水平变化的损伤弱化模型(公式(14));3.结合Tresca屈服准则,实现软黏土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的数值计算过程(图9);4.针对烟台软黏土动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对模型及其数值开发过程进行验证(图11和12);5.将模型应用到软土地基上沉箱式防波堤数值运算,分析软土地基响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图15~18)。结论:1.在临界循环应力比以下,损伤变量和归一化最大孔压比随循环荷载作用次数的增加逐渐增大,并趋于稳定;随循环应力比增大逐渐增大。循环后不排水强度折减系数随着循环荷载作用次数和循环应力比的增加而减小。2.有限元数值开发过程是正确的,不排水强度损伤弱化模型是合理的。3.该模型简单实用,可应用于波浪等循环荷载作用下沉箱式防波堤与软土地基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数值计算,且能模拟循环荷载下软土地基的孔隙水压力增长以及不排水强度弱化等响应。软土地基的响应主要分布在基床两趾及正下方的软土层上部。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绿色岩土工程中,浅层土体特性通常受到当地气候和覆盖植被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自然环境条件下不同植物和大气因素(与树的距离、空气湿度和距离地表的深度等)与土体基质吸力的关系,通过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简化的统计模型,并对浅层根系土体中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进行估算和预测。创新点:1.通过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即遗传编程算法)建立土体基质吸力和五个选定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2.根据建立的统计模型,有效地预测了根系土体内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方法:1.通过现场监测实验(图3和4),量化土体基质吸力和不同影响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图5和6);2.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土体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与五个选定的影响参数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简化的统计模型(公式(11));3.通过误差分析,验证该简化统计模型在估算和预测土体基质吸力时空变化时的可靠性;4.通过敏感性分析研究不同参数对土体基质吸力时空变化的影响(图9);5.通过案例研究,验证利用该方法对根系土体基质吸力时空变化进行预测的可行性(图11和12)。结论:1.遗传编程算法可以有效地建立土体基质吸力和不同影响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给出相应的数学公式以对土体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进行可靠的估算和预测;2.基于方差的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发现干循环时间和初始基质吸力对土体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有重要影响,而且其他的植物和大气相关参数对土体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3.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方法可用于预测土体基质吸力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例换向阀阀口节流槽的耦合节流效应使其腔内流场的流量系数存在复杂性与动态性特征。本文旨在研究比例换向阀腔内流量系数的近似表达方法,以指导其设计。创新点:1.在三维流场解析与台架实验结果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比例换向阀流量系数的极限饱和度模型;2.结合正交试验方法,构建并标定了比例换向阀有限变量空间的流量系数近似模型。方法:1.通过台架试验,验证比例换向阀三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的有效性(图9和10);2.在台架试验与仿真解析结果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引入极限饱和度概念,推导出流量系数的极限饱和度表达(公式(9)和(10));3.结合现有滑阀节流槽结构形态,构建基于三种典型节流槽结构(O型、U型和C型)的设计变量空间(图13);4.结合试验设计方法,构建并标定有限变量空间的流量系数近似模型(图19)。结论:1.在台架试验与仿真解析结果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比例换向阀流量系数的极限饱和度模型;2.通过试验设计方法,得到了比例换向阀开启过程的流量系数变化趋势,即先增后减;3.推导和标定了比例换向阀有限变量空间的流量系数近似模型,可有效实现近似模型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土质覆盖层下的城市固体废弃物由于生化降解反应具有更高温度,该温度梯度增强了土质覆盖层内的水蒸气扩散,在覆盖层的蒸发模拟中不容忽视。与水蒸气扩散相关的参数一般通过瞬态剖面法测量,但在一定蒸发边界下的土体干燥过程会持续很长时间,因此这种传统测量方法十分耗时。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底部加热的新方法加速黄土土柱脱湿,更为高效地获取水蒸气运移相关参数。创新点:1.提出一个全新的底部加热方法用于加速土体脱湿,同时利用提出的数值模型反分析得到水蒸气运移的相关参数挠曲度τ;2.发现底部加热加速脱湿的根本原因在于极大增强的水蒸气扩散。方法:1.研制一套室内黄土土柱试验装置(图3);2.在土柱底部施加恒温70°C,监测黄土的水热响应(图4);3.提出一个数值模型模拟这一水热耦合运移过程,利用该模型反分析影响水蒸气运移的关键参数,包括试验黄土的挠曲度τ和经验蒸发公式的参数a。结论:1.在相同蒸发边界下,相比不加热的情况,底部加热使土柱脱湿加速了最高22天;2.在第15天前,加热增强的水蒸气流量主导黄土蒸发过程,一直占总水分损失量的50%以上;3.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相比传统方法,本文提出的底部加热法可更为高效地获取水蒸气运移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工程规范中采取保守设计方法导致含有埋深的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被严重低估。本文基于设计表格的方法展示水泥搅拌站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系数(N_c、N_q和N_γ),分析埋深存在时的3种破坏模式,探讨承载力系数N_q和破坏模式随着各类因素(桩长、置换率和埋置深度)变化的原因。创新点:1.确定简化的均质化水泥搅拌桩加固地基模型;2.建立非连续布局优化法(DLO)模型,计算工程实用设计表格;3.分析极限承载力系数N_q、破坏模式和各类影响因素的内在关联。方法:1.通过等效强度法确定合理的均质化数值计算模型,并与群桩模型和前人研究进行对比验证(图4和表1);2.通过极限分析上限解结合非连续布局优化法,进行大量计算,建立极限承载力系数的设计表格(图6~8)。结论:1.对于无埋深工况,承载力系数N_c随着置换率的增长而增大,直到某一临界值,此时发生实体基础破坏。2.在置换率较低时,承载力系数N_γ随着置换率的增长而减小,因为此时加固区内的等效内摩擦角减小。3.埋置深度对承载力和破坏模式产生复杂影响;当破坏模式从实体基础转化为复合型破坏时,N_q增长;随着桩长进一步增加,破坏面通过加固区内部时,N_q在减小之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盾构隧道在成层土中掘进时,地下水渗流容易引起盾构开挖面失稳破坏。本文提出考虑地下水渗流的机动场模型,探讨成层土中地下水渗流规律,研究渗流对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渗流条件下成层土中盾构支护压力的计算方法。创新点:1.提出考虑地下水渗流盾构开挖面失稳机动场的模型;2.建立成层土中地下水渗流模型;3.推导考虑地下水渗流的盾构开挖面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方法:1.根据已有工程案例,对渗流条件下成层土中盾构开挖面失稳进行受力分析(图5),并提出开挖面失稳机动场模型(图6);2.通过上限分析,推导得到盾构开挖面失稳极限支护压力计算公式(公式29);3.对成层土中地下水渗流进行数值模拟,并采用理论模型(图15)对渗流规律进行表征;4.研究极限支护压力对地下水渗流因素的敏感性。结论:1.地下水渗流在失稳土体内部产生渗流力作用,在盾构开挖面上也对支护压力产生抵消作用。2.提出成层土中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失稳机动场模型,并推导出极限支护压力上限解;3.在盾构土舱未进行渗透性改良的条件下,成层土中地下水渗流在1200 s内达到稳定,其中,穿越层渗流方向主要为水平向,而覆土层中主要为竖向渗流;4.考虑渗流影响,本文上限解预测的支护压力值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土体压缩模量是影响岩土体结构变形的重要参数之一。本文旨在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实现对压缩模量的预测,并通过构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得到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比贯入阻力以及埋深这6个输入参数与压缩模量预测值之间的关系。创新点:1.构建一个机器学习算法框架以实现对土体压缩模量的预测;2.此框架包括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和遗传算法(GA),并采用GA对GBRT超参数进行获取。方法:1.通过收集整理工程报告获取本次预测的数据集(样本211个);输入参数有6个,分别为塑限、液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比贯入阻力以及埋深;输出参数为压缩模量。2.采用GBRT算法识别输入变量与目标响应之间的非线性规律,并采用GA调整GBRT模型的超参数。3.模型训练完成后,对压缩模量进行预测。4.将测试集上的预测结果和传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应用到一维基础沉降中。结论:1.本文提出的GA-GBRT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土体压缩模量的预测;GA可以对GBRT算法的超参数进行有效标定。2.训练后的GA-GBRT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都表现良好;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和0.91,说明模型可以对压缩模量进行准确预测。3.对输入变量相对重要性的研究发现,液性指标是本研究中最重要的变量,其重要性得分为0.313(总数为1);其他指标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比贯入阻力和埋深。4.对于地基沉降的预测,本文提出的模型在相关系数R值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上均优于经验公式。5.本文提出的GA-GBRT模型可以更经济、更快速地预测土壤压缩模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主动结构的几何形状控制一直是结构控制领域的研究前沿。为满足形状控制目标,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求解主动构件的执行量。以随机搜索算法为核心的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逐渐成为主流,但仍存在若干需改善之处,如计算量大、实时性差、不能很好应对未知荷载作用以及实际结构与数值模型间存在差异等。本研究旨在寻求一种控制框架,使其能够在某些场合下具备更好的控制性能。创新点:1.提出一类主动结构混合系统——集成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的主动结构(WAS);2.通过模仿动物反射活动以及节律运动,提出WAS的两层级仿生控制框架。方法:1.将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引入主动结构,组成混合系统,建立离散的基本模型(图1);2.结合仿生思想,按照两层级控制框架编制基本控制流程(图3和4);3.通过仿真模拟,将无线传感器-执行器网络嵌入主动三棱柱张拉整体结构,运用仿生控制框架对张拉整体结构在多种工况下进行形状控制,验证所提概念和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图7和13)。结论:1.与以随机搜索算法为主的基于模型的形状控制方法相比,本文所提出的混合系统及其仿生控制框架,计算量极小,因此可快速应对外部作用的变化;2.对于未知荷载作用,本文提出的仿生控制框架无需进行荷载识别,因此适应性更强;3.由于不依赖于有限元模型,该仿生控制框架避免了来自实际结构与数值模型的误差,因此控制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提高含区间参数不确定性结构的可靠性,提供一种基于区间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构的高效可靠性设计优化方法。创新点:1.提出结构性能指标区间可靠度的统一计算公式;2.提出区间可靠度违反度的概念和基于区间可靠度违反度的优于关系准则;3.提出并实现区间可靠性优化模型的高效直接智能求解算法。方法:1.借鉴图表法并克服其局限,给出计算区间可靠度的统一公式(公式2);2.利用Kriging近似模型和内层遗传算法计算结构性能指标在不确定性参数影响下的变化区间,从而计算出区间可靠性优化模型中各结构性能指标的区间可靠度及其违反度;3.基于区间可靠度违反度的优于关系准则,通过外层遗传算法实现各结构设计矢量的直接优劣排序和区间可靠性优化模型的直接智能求解;4.通过典型算例(图3和4、表2)和工程应用实例(图8和9、表7)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相比间接求解方法的优越性。结论:1.考虑结构性能指标可靠性要求的不确定性结构区间可靠性设计优化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实际工程中提高不确定结构可靠性的需求;2.引入区间可靠度违反度的概念和基于可靠度违反度的优于关系准则,利用嵌套遗传算法和Kriging近似模型可实现不确定性结构区间可靠性优化模型的直接高效智能求解;3.提出的区间可靠性优化模型直接求解方法能比间接方法获得更优的解。  相似文献   

13.
钎料良好的热、力学行为是微电子芯片高可靠性的重要保证.在交互温度载荷作用下,钎料层的蠕变及疲劳特性往往直接决定电子芯片的使用寿命.该文通过高、低温蠕变行为测试,构建了更大温度变化范围的Sn3Ag0.5Cu钎料蠕变本构模型.应用有限元热固耦合方法,将钎料蠕变本构模型嵌入到碳化硅绝缘栅双极晶体管(SiC-IGBT)功率模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奥氏体不锈钢(ASS)在深冷压力容器中应用广泛。ASS较高的应变硬化特性有助于其产生应变强化。在应变强化过程中,保载时间是影响材料最终变形量的关键参数。基于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本文旨在提出一种S30408深冷压力容器应变强化过程中的保载时间预测方法。创新点: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保载过程即为材料在室温蠕变中应变速率逐渐减缓、材料结构逐渐稳定的过程;本文据此获得了保载时间的计算模型。2.结合材料试验与容器试验,将计算模型中涉及的多个微观变量转换为唯一宏观变量——圆柱壳上的最大环向应力,可为常规工业生产提供定量的、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技术支持。方法:1.根据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建立蠕变本构关系,得出保载时间计算模型。2.通过材料试验,考虑实际生产中的特定条件,将保载时间计算模型的多个微观变量简化为唯一宏观变量。3.通过在多个工业规模的容器上进行实验,比较验证所提计算方法的可靠性。结论:1.室温蠕变应变弛豫理论可以用于描述应变强化保载过程中的材料变化。2.容器保载时长,即材料应变弛豫时长,与其所承受的最大应力有关。3.所提出的保载时间计算方法可以为容器保载时间提供可靠预测;其平均绝对误差为7.53%,且绝大部分情况下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为轻质柔性薄膜结构初始形态的确定提供一种准确、高效的新型数值模拟方法。创新要点:1.建立基于有限质点法(FPM)的柔性薄膜非线性计算理论,并将其首次应用于膜结构的形态问题分析之中;2.提出一种将动力控制方程通过积分转化为动量方程,并利用加速静力收敛策略,快速获得初始平衡状态的方法。研究方法:1.基于向量式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将分析域离散为一系列质点,建立有限质点法柔性膜结构计算模型,并用牛顿第二定律描述质点运动(图1~图3);2.采用一套基于物理模式的分析步骤来描述分析对象的几何非线性变形,有效扣除刚体运动的影响以准确获得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内力(图4~图7);3.根据膜内给定的预应力分布,按照膜结构初始形态分析步骤进行循环迭代求解(图9).重要结论:利用本文算法确定膜结构初始形态,计算速度快、准确性高,并且求解过程中不会因非线性变形而引起数值计算方面的困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土体内部的流动现象对岩土、农业及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孔隙的平均直径、直径标准差、配位数及各向异性对土体内部水压、流量分布、流动模式及关键流动路径的影响,为评估土质屏障中的优势流动行为提供依据。创新点:1.在孔隙尺度分析孔隙特征对土体宏观渗透率及内部流动规律的影响;2.评估多个孔隙特征参数(如孔隙的平均直径、直径标准差、配位数及三种孔隙直径分布形式)对土体内部优势流动行为的影响。方法:1.将土体孔隙空间简化为由孔隙与吼道互相连接构成的球-杆模型,并通过改变孔隙和吼道的特征参数来描述复杂的孔隙结构;2.利用孔隙网络模型得到单元体内部水压和流量分布情况,为计算土体固有渗透率和评估其流动特性提供基础数据;3.基于击穿路径的概念,分析不同孔隙特征下土体内部流动的迂曲和非均匀程度;4.通过引入吼道收缩系数,调整水平或竖直吼道直径大小,评估孔隙各向异性对流动规律的影响。结论:1.土体的孔隙率和固有渗透率均随着孔隙直径平均值的增大、标准差的减小及配位数的增大而增大。2.孔隙直径的变异系数(COV)越高,土体内部水压和流量的分布越不均匀;配位数的提高会削弱水压的局部化分布但会提高流量的不均匀程度。3.随着COV的提高,击穿路径变得更加曲折;当COV由0增加到1.0时,击穿路径的迂曲度由1.00增加到大约1.71,击穿路径承担的流量占总流量的比值由2.0%提高到7.8%。4.水平与竖直吼道直径比值的提高,也会导致击穿路径迂曲度的提高;水平与竖直固有渗透率的比值和水平与竖直吼道直径的比值呈双对数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地下洞室群区域地应力分布繁杂多变,勘测点因数量有限难以反映初始地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考虑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河谷的发育演化史等因素,提出综合反映工程区复杂地质条件及地层剥蚀过程的地应力场二次反演方法,揭示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创新点:1.基于地应力场反演基本理论,建立逐步回归-差异进化-支持向量机模型(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2.通过SR-DE-SVM算法计算流程,成功模拟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方法:1.通过工程勘测分析,推导出构造运动对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分布产生的影响(表5和图13);2.基于智能反演方法,构建SR-DE-SVM的二次反演非线性模型(公式(10)),得到SR-DE-SVM算法的计算流程(图2);3.通过数值仿真模拟,结合地质历史的发展过程,验证所提出的二次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图10和11)。结论:1.工程区域内初始地应力水平属中等,主要受到岩体自重与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2.SR-DESVM二次反演方法可更加清楚地明确初始地应力形成的主导成因,且更加准确、高效和真实地模拟工程区域三维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3.围岩类别对黄登地下洞室群区域内的初始地应力场影响不大,仅在断层带及III、IV类凝灰岩夹层带切割部位有显著的应力释放效应。  相似文献   

18.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般需要的数据个数是()A.1B.2C.3D.42.如图1,已知校门的位置坐标是(1,1),每个小方格的边长表示的实际距离为100m.那么下列对于办公楼位置的描述中正确的个数是()①办公楼的坐标是(3,2);②办公楼的坐标是(3,3);③办公楼的坐标为(4,4);④办公楼在校门的东北方向上,距校门200"2m.A.1B.2C.3D.43.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有()①点(3,2)与点(2,3)是同一个点;②点(0,-2)在x轴上;③点(0,0)是坐标原点.A.0个B.1个C.2个D.3个4.已知点M到x轴的距离为3,到y轴的距离为2,…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直径桩横向惯性效应对其动力响应的影响以及与土体径向非均质性的关系。创新点:1.采用Rayleigh-Love杆模型模拟大直径桩,考虑其横向惯性效应;2.所建立的桩土相互作用模型能同时考虑土体的竖向成层性和径向非均质性。方法:1.采用Rayleigh-Love杆模型模拟大直径桩,建立桩土体系纵向振动控制方程(公式(1)和(4));2.通过求解方程,得到桩顶纵向振动频域响应解析解(公式(15))和时域响应半解析解(公式(16));3.通过参数分析的方法,研究横向惯性效应对桩顶响应的影响以及与桩身参数和桩周土径向非均质性的关系(图2~9);4.通过与工程实例的对比,证明本文解的合理性(图11)。结论:1.考虑横向惯性效应时,桩底反射信号后移,导致桩的计算长度大于其实际值;2.横向惯性效应的影响程度随着桩身半径、泊松比、桩周土软化范围和软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强,随着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桩周土硬化范围和硬化程度的增大而减弱;3.考虑横向惯性效应时的计算曲线与实测曲线更为吻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使零件在设计阶段实现公差的自动分配,研究线轮廓度在计算机中的表达模型。创新点:1.提出一种新的构建线轮廓度公差T-Map图的方法;2.用运动学等效的方法表示理想轮廓公差域的允许偏差。方法:1.将零件轮廓分解成多段,然后分别为每段生成一个实体模型T-Map(图6和7);2.利用布尔交运算将所有分段T-Map合成一个完整线轮廓度的T-Map(图8);3.以弧形短槽为例,演示创建线轮廓度的方法步骤。结论:将弧形短槽轮廓分成多段,先实现每一段的T-Map,再利用布尔交实现整体线轮廓度公差的T-Map图,证明该方法在构建任意轮廓的线轮廓度公差上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