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003年12月第1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五册中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据人教版和江苏省教版“教参”中述 ,其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本人对此持有疑义 ,愿讨教于同行和大家。我认为 ,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课文的标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因为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教材语 ) ,我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见解”就是“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从而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统治者要施“仁政”。其理由有三 :其一 ,我认为本文作者主要目的是在谈治国之道 ,而非战争之道。从文章的内容和形式上来看 ,第一句…  相似文献   

3.
李广祯 《现代语文》2008,(4):106-1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论点是什么,大体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大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论点,理由是这篇文章主要论证“人和”在战争中的作用,开头、结尾说的都是战争,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上文议论之后推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设计说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教什么?——教文章出处、教“不如”句式、教“而”“夫”用法、教“地”“非不”“也”的含义、教“中心论点”与“文章主旨”的区别.为什么要教这些?——这五个内容是连贯的、递进的,它依次回答了:文章的出处是什么?“中心论点”句是什么?第一分论点是什么?第二分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这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教学思路的.这也是“从大处着眼”确立的文章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刊今年第1期发表王一冰同志《(师说)论述了两个观点》一后,不少读来稿与之商榷,并涉及对议论中心论点的看法,所见各异。现发部分有代表性的见解如下。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第二十六课有孟子的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教过之后,有几点浅薄的见解,特提出来,大家商榷一下。  相似文献   

7.
韩愈《师说》的中心论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例如有人说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说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人说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人说要概括为“学必有师,惟道是学”,有人说要概括为“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有人说没有中心论点句却有中心思想,等等。我认为其题目就是中心论点,阐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王一冰老师的说法显得牵强。然而,这种说法并不新鲜,1983年9月首版的广东等五省(区)中学语教学参考书编委会编写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就持这种观点,只是具体分析与该略有差异。而1991年5月首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语二室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语第二册(必修)教学参考书》就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可见早有人认为“两个观点”的说法不妥。  相似文献   

9.
黄志英 《学语文》2006,(3):12-13
[课件显示]在伴有胜利喜悦奋进冲锋号角声的背景音乐中,展现出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画面,配之以朗读文中的部分文字。文字飞播出现内容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师说》是唐代散文家韩愈的作品,历来被文人推崇,所以一直被选为高中必学篇目。文中从师的现实意义彪炳史册,而对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众说纷纭,颇有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中心论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 1 995年6月第 2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 (必修 )教学参考书》说 :“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既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也标明了文章的论述范围———如何彻底改变学风方面的问题。”《教参》又说 :“文章开门见山 ,用一句话 (‘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作为引论 ,既提出了问题 ,又表明了中心论点 ,简洁明了。”也就是说 ,《教参》认为文章的题目“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引论的“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老师们在讲解…  相似文献   

12.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3.
贾向盈 《阅读与鉴赏》2006,(11):40-41,3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节选了《离骚》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课。课后练习第一题是这样的:根据课文中的诗句,说说屈原有怎样的外貌、风度和品德节操。关于屈原的外貌,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给出了“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这样的参考答案。  相似文献   

14.
<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章。关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面对学生的答案,教师应该给出一个否定性评价吗?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解释,抑或学生的答案才是正解?我们该如何解读中学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如何在众多的个性化解读中获得一个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师说》是传统名篇,在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有此文。此文是议论文,这不容置疑;但中心论点是什么,则一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2课是选自《战国策》的《唐睢不辱使命》,其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该页书下注释⑤是这样解释“其”的: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相应的“问题探究”部分中说所谓“其许寡人”就是要服从他,不得违抗,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另外在“有关资料”部分里也说,“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我认为这样解释“其”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新教材第四册第11课《失街亭》是《三国演义》里写得很出彩的一个故事,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课文鉴赏说明”认为孔明能做到“知己知彼”,“解题指导”第三题又认为“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笔者以为如上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一、教学目标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学会用辩证的[光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通过数据、图表和调查研究了解水储量、水污染及浪费现状,懂得如何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为社会做贡献,进一步加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用辩证的[光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教学设备多媒体计算机及大屏幕投影设备。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多媒体投影)漓江山水画面,配以高山流水古琴曲。(讲解)看着美丽的山水风景,听着悦耳的高山流水古琴曲,…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入选了《隆中对》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整理’。”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开篇就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教材和教在翻译这个句子时,对句中"人事"的译注,采取"直接搬用"的办法;在教材相关注释中"人事"一词之后用括号注为"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笔者以为,这里对"人事"一词的注解不仅过于笼统、宽泛,让人不知所云;而且很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