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既有学枝内的原因,更有学校外的因素。“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以及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设离不开教育.但关键在实践。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既可能源于道德行动能力的不足,也可能因为对道德思维能力培养的忽视,亦或两方面均在其中.根据道德行动能力与道德思维能力问题表现程度的不同,可将"德育实效性缺失"进一步划分为德育无效、德育低效、德育虚效以及德育反效四种类型.具体剖析四者的内涵和德育中的表现,实现德育从无效到有效、从低效到高效、从虚效到真效、从反效到正效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寻找德育与学生的契合点,在具体行动中开展和深入德育,逐渐实现道德内化,重视学生道德"智慧"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是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有机统一。潜在课程在学生接受“两课”知识以及将其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课堂气氛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和学校管理制度、校园环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方上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陈君 《教育探索》2002,(11):80-82
本就当前学校德育面临的种种困惑进行反思,以期实现学校德育工作职能的转化,并力图构建强在强化情感体验性和实践性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个别学生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宁可接受处罚和羞辱,这种现象的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德育常抓不懈,却收效甚微,我们的德育该何去何从?现行的德育言传多,身教少;认识多,践履少,使轰轰烈烈、兴师动众的德育雨过地皮湿。德育不是权威对受教育者的驯化,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学相长、品德共进的过程。德育过程要体现尊重、宽容、激励、关爱,要营造一个师生平等交往的自由氛围,给学生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空间。我们的困境在于,职业学校学生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明显不同的特点,但德育模式却如出一辙。职业学校的德育缺少理解和沟通,缺少人文关怀和行为帮助。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校德育处于“滑坡”却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它源于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即社会性、个体性、实践性。要摆脱这种困境,不妨在认清学校德育现状的同时,关注受教育者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德育实践的层次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充分发挥学校德育之实效。  相似文献   

8.
传统德育脱离了学生的生命实践,使学校德育变得苍白无力,缺乏实效性。近年来,德育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现实,但对于学校德育与生命实践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探讨,倡导学校德育应回归人的生命本真,实现学校德育与生命实践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从在校生的违纪、违法行为到社会精英的违法乱纪行为,无不说明学校德育的懦弱。脱离生活、过于抽象和政治化使德育成为空壳教育。分析道德与个体利益的关系,指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体现为切实改善受教育者的生活使之趋向更美好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12.
什么是德育?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定义各有不同,但古今中外无不以行为习惯为本位.据<周孔·地官司徒>记载:"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这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学堂德育,它所强凋的是人们的行为,它侧重的是对亲友师长的孝义尊重.孔子有关德育的论述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中国封建社会的德育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但尊亲尊师仍是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论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诸多问题: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本文认为,对确定性知识的执迷,对学生主体性的“藐视”,重道德认识,轻道德需要与道德实践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文章就此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4.
道德生活是由道德环境、道德主体、道德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构建优良的道德生活不能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使道德生活面临诸多问题:良善的道德氛围有待加强,道德主体的道德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生活中不良道德习惯大量滋生,这使我们构建优良道德生活的实践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5.
人类进入2l世纪,学校德育面临新的挑战和使命。章针对我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创新、学校德育内容的变革与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学生新型人格精神和道德理念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学习观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德育认知性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本文就该模式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道德情操的养成是一个世界性的同题。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任何教育都回避不了的同题,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古至今人们为此做了大量的探索。特别是当今社会全球化、网络化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难度都加大加重了。作为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合格人才的重任,更应努力探索在新形势下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原则和方法。本文试图从当前学校德育中的一个问题入手,指出我们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显著误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予以深入分析,提出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传统的德育模式只强调道德认知,而无道德行为的培养。指出了我国目前高校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德育目标的实现缺乏坚实的教学论根椐和合理性的培养目标,提高道德认识的实效和教育者的人格水平,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普遍的伦理道德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从道德的社会起源看,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约定,是一种社会规则,维持和传播这种规则是任何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从道德的个体起源来看,它揭示了社会个体如何获得和维持道德的过程,它是一个社会进行有效道德教育的基础,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存在许多误区,必须正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