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儒、道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异趣而又互补,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线。在美的本质、美与艺术的社会教化作用、美的道德观念和自然属性、作家艺术家创作个性、艺术表现形式、审美鉴赏等多方面。儒、道对立,但二者的结合,又形成了我国古代审美理想中既重思想内容又重艺术表现,艺术鉴赏既重道德教化又重情感愉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纵观中国的文学理论,“道”和“美”一直是文论隐含的两个层面。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在古代文论中主要指的是儒道,在五四文论中主要指的是民主自由精神,当代“文以载道”表现出多元化倾向,在当代文论中“道”的渲染功能也在不断减弱。所谓“美”,主要是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无论在古代文论还是在现当代文论中都是存在的,因为不管是不同时期还是同一时期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时空之下的审美体验都不同,所以要对审美进行分类是很难也是不可能的。主要就中国文论中“道”和“美”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流变来谈文学理论对人文精神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文论教学中立足于传统文化视野,即是说在古代文论教学中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挖掘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传统文化特色和魅力。儒释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所以,古代文艺理论典籍中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就是指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蕴含的儒、释、道文化精神,它们是支撑起中国古代文论精神气质的主干。以这种宽阔的文化视域来关照中国古代文论的整体教学思路,有利于解决目前存在于高校古代文论教学中的一些弊病。其一,有利于纠正教学过程中“论”与“史”分离的不良倾向。研究者一再强调要把古代文论和文学史、批评史…  相似文献   

5.
“势”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中国哲学中的气论,为“势”奠定了哲学基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和诗学智慧。“势”的理论特征为自然。“势”体现了“道进乎技”的思想,体现出中国古代文论观念论、技术论、价值论浑然不分,互相渗透的特征,体现出对自然的方法论与审美趣味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从闲逸的本质和内涵上深究,闲逸蕴涵着作为人生价值中的诸多思想:顺其自然、逸然自适、自由存在、适意人生等。这些思想与以儒、道、佛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隐逸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肇基于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观念。因此,闲逸既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处世态度,集中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一个侧面,同时,闲逸本身又是一种艺术审美理想,体现着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闲逸词是古代文人闲逸生活理想的心灵化抒述。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人间词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大高峰,其中提到的境界说对中西文论的思想都有很大的继承与发展。境界说之实质就是在求文学之真的审美特性,其精神核心就是真情。其中这一审美思想与中国古代的道家文化所追求的“自然”,以及古代文论中“文以载道”的思想,还有西方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中国古代儒、道、墨各家各派文艺观不同,但总的说来中国古代文论中贯穿着功利主义文艺观.近代、现代虽然从西方引进了审美与艺术的非功利论,但有现实影响力的文艺家与文艺运动仍然坚持功利主义文艺观.直到20世纪80年代,功利主义文艺观才在中国受到广泛深刻的质疑.但这种否定文艺功利性的思想倾向与中国的现实要求并不适合.站在历史新世纪,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出发,需要创造性地转化中国古代的功利主义文艺观,吸收其注重文艺的"大用"、"远用",注重文艺的道德功能,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有生命力的文艺精神.  相似文献   

11.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儒家文艺美学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按照儒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历史阶段,探讨儒家文艺思想与孔学、经学、理学、心学和现代新儒学的关系,分析与儒家美学相关的各种命题、范畴和理论问题。从"天人合一"、"体用一源"到"智的直觉",是儒家思想能与时俱进而脱胎换骨的生机所在,也是贯穿儒家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豪放与婉约,是学风格审美表现形态中最基本的两种。章着重从语言美学的视角,对二由于语言表达方式、常规修辞与艺术修辞等话语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的不同的审美特征进行比较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丰富文化遗产中的瑰丽奇葩,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新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作品篇目的增加,对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语教专业的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出有较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6.
韩孟诗派之奇崛生新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孟诗派在创作中都各自追求一种怪奇的美学风格。韩愈追求新奇生硬之美 ,贾岛以清苦奇僻为美 ,孟郊很喜欢萧索清峭之美 ,李贺追求清幽凄艳之美 ,卢仝以朴拙雄浑为美 ,刘叉则以狂劲直为美。韩孟诸人打破了古典抒情诗的和谐优美和种种程式 ,开拓创新 ,并各自成家 ,大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审美视野 ,成为中国诗史上一个奇特而罕见的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17.
复古派"末五子"之一的屠隆文学思想表现了由复古向性灵过渡的特征.屠隆的"性情说"提倡文学抒发个人性情,以"各极其致"取代格调作为评价文学的标准,从而超越了复古派的格调理论."性情说"是对复古派"情真说"的继承和发展.从屠隆"性情说"的内涵中可以看到,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以及文人思想的变化,复古理论中的某些理论内涵会发展成导致复古派消亡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姚鼐《古文辞类纂》打破辞赋与古文对立并举的传统观念,明确将辞赋作为古文的一个类别大量选录;其圈定的最优作品,辞赋最多。在古文选本中如此重视辞赋选录,意在强化古文的辞章之美,完善其古文内部审美图式的理论构建,提升古文的审美层次,重建桐城派古文的新文统,使桐城派古文理论在审美的维度上获得了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9.
由于职业教育年限较短,技能实训任务较重,开设系统的人文课程存在一定困难。职业院校可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提升学生人文精神;加强课外阅读引导,塑造学生人文精神;开设美育讲座,让学生感受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借助教材发现美,创造课堂意境美,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深,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得到的美感教育就越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