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抗战军兴,东南沿海富泽之地尽失,大量的工商企业以及学校迁往西南大后方,广西的现代工业在原来落后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由于战时需求的大增,要求作为后方的广西开发富力,不仅在农业、医疗卫生上为当地及抗战提供支持,在工业上则更为紧迫.现代工业及其他的发展,使得广西原有的生产方式、技术力量难以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需要.面对现代工农商各业和战时对技术人员的迫切要求,在国民政府和广西当局的推动下,以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战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起来,部分地满足了当时和战后的需要,为抗战的胜利和广西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力量.考查战时广西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特点、成效,无疑对今天的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为了将西南地区建设成为巩固的对日战争大后方,曾对西南边疆进行全面开发。政府各部门、教科文组织和众多的民众团体都跻身边疆建设,一度形成了开发西南边疆的热浪。基督教会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战时边民教育作为当时开发边疆运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显明的特点。无论从了解基督教传教史的角度,还是从分析国民党战时边疆建设运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开发边疆的历史经验的角度,都有必要对战时教会兴办边民教育的历史加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抗战期间,为了坚持抗战,增强抗战的经济实力和适应战时经济的需要,国民政府在“以农立国”的方针指导下,加强了对农业的战时统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和统制农业的政策措施,进行战时农业推广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后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使后方各省的农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基本上满足了抗日战争的需要,确保了大后方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为中国坚持八年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经济建设是中国持久抗战的物质基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由于战时在后方的经营上存在重西南轻西北的倾向,西南的建设成果显著,因此目前的研究大多以西南为主,对西南经济建设的考察比较全面深入;对西北的研究则相对比较薄弱。本文试从宏观上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抗战初期,西北建设作为大后方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抗战做出了贡献;抗战后期,开发建设西北则逐渐演变成了当局进行政治斗争的借口之一。  相似文献   

7.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的侨资引进政策有发展国内经济和救济侨胞事业的双重动机,在政策规定上带有明显的战时特征。在国民政府的积极呼吁下,一批华侨携资回国,努力开发和建设大后方,有力地支援了祖国的抗战建国事业。  相似文献   

8.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大后方工业的开发与衰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被迫改变了在华中建立新的工业基地的初衷,仓卒把以西南为重心的大后方工业开发提上日程,并出面组织了沿海沿江官营和民营企业的内迁,加强了对大后方战时工业体制的组织与督导,实行了若干奖助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大后方工业直至1942年前后,有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但由于战时后方工业的发展时间短促,能源、动力和原材料工业基础薄弱,特别是民营工业仍未摆脱规模小、资本少、设备简陋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加之国民党工业统制政策的摧残,终于由盛到衰。  相似文献   

11.
湘桂、黔桂铁路的建筑,是抗战时期我国铁路建设的两项重要工程,广西人民为建筑这两条铁路付出了巨大劳动和牺牲,湘桂、黔桂铁路的建成通车,对于我国的抗日战争和广西经济发展及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湘桂、黔桂铁路的建筑情况,基本建成通车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述评,并指出铁路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尽管张弼士参与开创了包括银行、铁路等一批现代工商企业,他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在南洋依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而成为巨富.他在给清廷的<商务条陈>中极力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在民生困弊的情况下,首先要兴农以解决民生问题;在"商战"时代里更要以兴农为本.晚清新政期间,他在广东积极投资和开发两广的农业,提倡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3.
尽管张弼士参与开创了包括银行、铁路等一批现代工商企业,他却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在南洋依靠土地开发和种植业而成为巨富。他在给清延的《商务条陈》中极力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在民生困弊的情况下,首先要兴农以解决民生问题;在“商战”时代里更要以兴农为本。晚清新政期间,他在广东积极投资和开发两广的农业,提倡农业科技。  相似文献   

14.
日军两次入侵广西,对广西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破坏,产生了严重后果。日军是为了推进侵华战争而破坏广西农业生产的;其选择的重点破坏地区与军事目标有着密切关系。日军分不同的阶段对广西农业进行破坏,不仅阻碍了农业的正常生产,也加大了恢复生产的难度。广西部分农业设施在抗战期间之所以得以保存,既是日军“以华制华”的需要,也是其争取国际支持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的教育和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大批文教界人士迁入广西,使广西形成了战时文化中心。内迁文化人士一方面推动了广西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广西的文化空前繁荣,同时为战后广西文教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二战之后至抗法独立战争期间,越南避开战火,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建立起所谓的"中央学舍区",以期为独立战争和战后国家建设培养骨干人才。"中央学舍区"从1951年10月1日成立到1958年结束,虽只存在短短几年,但其培养的大批人才,为越南高等教育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作者通过大量查阅中越两国联合办学的有关历史文献和访谈资料,梳理了中央学舍区学校成立的艰难历程和办学情况,为研究战争期间或者其他关键时期如何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生动有趣的例子。而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当时刚刚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并且面临着抗美援朝战争的严峻形势,其对于越南的援助更彰显了一种大国风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李春香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5):55-57,64
农产品绿色物流建设对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主要体现在:保护优化广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环境;开辟广西农民增收新途径;极大地促进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广西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广西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及广西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18.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两次进犯广西,给广西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笔者以广西土产为例分析了它在抗战中的损失,认为抗日战争给广西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损失是全方位的。包括沦陷时所遭的破坏损失。也包括未沦陷时给土产带来的损失,以及战争带来的间接损失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万历年间广东将领陈璘,在援朝抗倭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与朝鲜名将李舜臣在战斗中结成深厚友谊,赢得了朝鲜军民举国的爱戴。陈璘自少年从军,几乎参加了两广地区所有的平叛战争,身先士卒,每战必胜,对于两广地区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援朝抗倭战争中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业绩。陈璘一生是极富传奇色彩的,应该说他是一位有高度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正直军人和真正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