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并不在于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是通过肯定或否定实现其激励功能,为育人服务。但是,是否所有的教育教学评价都具有激励功能呢?回答是否定的。也就是说,并非我们对教育教学作出评价后,就会收到水到渠成之效,接踪而来的是良好的激励功能。实际上,有的教育教学评价不仅不具有激励功能,反而会有消极功能。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教育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谈起隔代教育,不少论者往往是否定多于肯定,认为隔代教育利少弊多,不宜提倡。持这种观点者最重要的根据就是祖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失当,对孙辈娇惯溺  相似文献   

3.
变化中的教育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元 《早期教育》2003,(2):10-11
教育评价始于20世纪初的测量运动。测量原意是指工厂里对产品质量的检测,引入教育领域后,其含义没有太大改变。它以测量人的智力为宗旨,用机械主义方式筛选、选拔社会所需人才,而那些高级智慧技能以及复杂的个性、社会性方面的内容却被排斥在测量范围之外。在这之后,泰勒、布鲁姆等人倡导的教育评价改革以评价取代了测量,把原先被测量学者们剔除的价值因素纳入了教育评价的视界。其后的学者,如斯克里芬和斯塔夫宾对教育评价中的价值判断研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年第11期刊发华东师范大学潘苏东教授的文章《倡导学生评价的公平性》。文章提出:现代教育评价以促进发展为目的,倡导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那么,评价的公平性就要求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机会,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基础、强项或弱势等选择评价的不同主题、方式与手段。比如,进行科学实验操作  相似文献   

5.
“教育评价”概念变化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内涵在不断地扩大、丰富和发展。教育评价的概念从等同于教育测量、测验,扩大到对课程、教学的关注,再到“考评是学习过程的一个完整的组成部分”。造成教育评价概念变化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因素,也有微观层面学习理论变化的因素。分析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及原因,对深入理解当前我国教育评价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日,笔者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报2008年12月16日第7版《考核评价,有时吃吃“大锅饭”也挺好》一文,深感有许多心里话要说。笔者同意该文作者所持的不能迷信“量化治百病”的观点,“大家围着数字转”的管理确实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量化管理。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量化管理远比吃“大锅饭”作用要大得多。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量化管理也是如此,它既有优越的一方面,也有不足的一方面,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7.
浅论数学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俐 《数学教学研究》2002,(1):F002-F002,3
评价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际程序委员会认为 ,当今世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 ,都与教育评价问题有关 ,教育评价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教育评价的范式大体分为两类 :一类是量化教育评价 (quantitativeevaluation) ,另一类是质性教育评价 (qualitativeevaluation) .这两种不同评价范式体现着不同的评价观念 ,追求着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量化评价是指对数学教育要评价的内容 ,通过教育测量、统计等方法和手段 ,收集数据材料 ,进行定量分析、处理 ,找到集中趋势的…  相似文献   

8.
殷小平   《复旦教育论坛》2007,5(1):30-33
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对此的回答有持肯定观点的,也有持否定观点的,且各有各的理由.在此情况下,改变形式逻辑思维惯性,以辩证思维来实现两种观点的融合与会通是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评价”在以往的教育观念里,只是教师的“专利”。现代教育思想否定了以往学生的惟一任务就是学习、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权威的观念,倡导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学习总结阶段的一个环节,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评价”的机会,把“评价”的权利留给学生,这样做不但能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关系,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在维新运动的历史研究中,对于洋务派的评价,一般论者都持否定态度,并断言张之洞是反抗维新潮流的代表人物.这种看法,我以为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因此,有必要,就张之洞的评价问题作一些具体的考察和分析. 戊戌变法时期的张之洞,他的政治思想所达到的高度,固然受其阶级的局限,但也不能说成是同顽固派站在一边.他一贯主张变法,反对冥顽守旧,他的变法思想和主张与维新派的变法纲领的相应  相似文献   

11.
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看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泛在的价值操作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育和评价之间,存在正式和非正式的教育与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之间的组合模式。正式教育的正式评价起着专业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教育评价在特定场域展开,受场域的影响。教育评价具有治理的功能,是治理的工具。从个体到组织、国家乃至国际,治理的层级不同,评价的内容也不同。善治既是对国家治理的评价,也具有教育治理的指导价值。评价具有导向性作用,评价也是治理的对象。从评价治理的角度上说,教育评价要持自反性的立场,对评价保持再评价的开放思维。一方面增强元评价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对现实问题的场域特征保持警觉,警惕教育评价陷入行为主义、经济主义、地方主义和机会主义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赋能型评价倡导创新性和先进性的教育实践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凸显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新时代中小学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区域评价范式。通过协同化赋能、项目化赋能和数据化赋能等方式,赋能型评价既可以全面评价区域内某一学校或班级的学生的学业表现与发展现状,也可以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实现精准帮扶与改进,全面优化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颇多论者对庄子美学持否定的态度较多,认为他:绝圣弃智,否定艺术,否定人为,万物齐一,物我齐一,美丑不分。这是《庄子》一书的难解性和持论者的片面性而造成的。刘纲纪先生曾指出:“庄子的美学同儒家以及其他各家的美学相比,带有很大的独特性。不仅是具体的美学  相似文献   

14.
学生评价的三种类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评价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然而,就如何评价学生,人们却见仁见智,各持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可见激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我们更应该注意评价方法多样化,多种评价方法相结合,这是让学生走进生态课堂,走进数学知识的催化剂,如果运用得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数学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在我们倡导生态课堂的理念下,更应该关注课堂评价,让每个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和幸福,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走进孩子的内心,才会激发他们全省的热能,让我们一起在教育评价的智慧里感受孩子们的成长吧。  相似文献   

16.
试论教育投资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投资评价的目的决定着教育投资评价体系建立的思路与方法。按照教育投资的主体不同,把教育投资评价分为社会教育投资评价与个人教育投资评价。社会教育投资评价又分为外部的社会经济效益测量与评价和内部的区域教育投资评价、教育投资项目评价、学校教育投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的反思批判性、反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同一论,教育评价观中的平等对话、开放性和动态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提示幼儿社会领域教育评价应具有否定批判性、注重教育评价中的平等和多元、建立动态生成的评价机制、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维方式中的反思批判性、反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反同一论,教育评价观中的平等对话、开放性和动态性、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提示幼儿社会领域教育评价应具有否定批判性、注重教育评价中的平等和多元、建立动态生成的评价机制、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人们多持否定态度,把他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进行批判。本文对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作重新评价,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其对教育理论的建树仍有无可争议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教育评价具有三个向度,第Ⅰ向度是"关于教育的评价",追求价值判断的科学精准;第Ⅱ向度是"促进教育的评价",追求促成价值的目标实现;第Ⅲ向度是"作为教育的评价",追求价值创造的开放生产.运用教育评价向度分析方法对新一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政策措施进行分析发现,在教育评价的第Ⅰ向度、第Ⅱ向度、第Ⅲ向度都设计了相应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只是第Ⅲ向度的政策多属倡导性质,措施力度也相对较弱.高等学校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行动策略,因应"关于教育的评价",用好"促进教育的评价",落实"作为教育的评价".审核评估的生命力在于实践探索,实施新一轮审核评估,还需在审核评估意愿、能力、组织,尤其是第Ⅲ向度"创生价值"上下功夫,高等学校也要主动适应新变化,开展新探索,做到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