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村夫 《武当》2010,(3):35-37
在前面我们仅仅具体指出,陈鑫在《图说》中将“白鹅亮翅”和“搂膝拗步”划归为“第三势”,说成根据易经八卦之理而划分是胡说八道。其实,陈鑫将陈氏太极拳六十四个“拳势”(应为“拳式”,笔者注)分作“十三势”,全说成是依据易经八卦之理,不仅是胡扯,而且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2.
桂村夫 《武当》2010,(2):32-34
陈鑫(1849-1929)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原名《太极拳图画讲义》,以下简称《图说》).洋洋三十万言,经他的侄儿陈椿元修订后,于他去世4年后的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出版。经其曾孙辈陈东山点校后,2006年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简体字版。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着力对陈鑫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历史成因进行分析,提出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必然产物;独特的社会、时代背景是陈鑫成书的必要条件和外在动力;《陈氏太极拳图说》是保障陈氏太极拳技术理论"纯正"发展的一条主线,对今后太极拳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侠客行 《武当》2005,(10):33-34
太极学说源自三千年前的《易经》。孔子在《系辞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相似文献   

5.
陈宗剑 《武当》2011,(8):14-15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以内为主的拳术。太极内功和技击懂劲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和经验告诉我们,无论练拳的目的是健身还是技击,太极内功都是根本所在。而太极内功最客观的东西就是内气。内气是健身的瑰宝,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打太极拳健身如果不修炼太极内功,不练出内气,那就不如做  相似文献   

6.
《杨氏太极拳正宗》一书第228—230页在论述太极拳师承关系问题时,同样不符合形式逻辑的矛盾律。第228页第3自然段讲了李亦畲太极传人近年公布的陈长兴关于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对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做了具体论述。全文很长,这里述其大意,讲的是师兄王宗岳和师弟甘凤池二人收蒋发为弟子的过程,最后几句陈长兴是这样说的:“余今代师传艺,兹将吾师之颠末笔之于书,使后学者,知本门拳术之渊源。一览此序,即知河南温州派,自蒋氏始。  相似文献   

7.
陈式太极拳的刚与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待,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路迪民 《武当》2004,(10):28-29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9.
王志远 《武当》2007,(5):18-20
所谓身法,即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的组织法则,陈鑫说:“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的地上坐,有的空中飞,有的束住,有的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由中气以贯  相似文献   

10.
李师融  郑月香 《武当》2004,(1):30-31
《武当》2003年第1期发表的黎大志先生《太极拳源流考》,是一篇史料充实,观点正确的佳作。它把源远流长的太极拳成长脉络大体地描绘出来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太极拳运动的普及和传播,太极拳的源流成了一些传承者和爱好者关心的话题,也成了研究者关注的一个课题。"杨式太极拳的源流探讨,力求正本清源"被列于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中心议题"之首,还有与会者在这次研讨发言中建议本刊登载太极拳  相似文献   

12.
李秒丰 《精武》2007,(12):18-19
引言:看了2007年《精武》第10期发表的浦汉健先生的《怎样给太极拳下定义》的文章后感慨颇深,先前看过多篇浦先生的文章,浦先生对传统太极拳的执着和深研令人赞叹不已,从浦先生挚谈吴式太极拳,到改称浦传太极拳,从中也渗出了浦先生的苦涩与无奈.但浦先生时传统太极拳的求知求真的精神是值得真正的太极拳的爱好者和追求者由衷敬佩的,今观其文,挚诚之心依然可表.诚如浦先生开篇所言“‘什么是太极拳’,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真要想讲清楚,其实很不容易。[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4.
龙力子 《武当》2009,(10):17-18
一、太极功法的文化境界 《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拳谱曰:“太极者,阴阳之母也。”以太极而名功法曰“太极功法”,全称应是“太极养生修道功法”。此功法起源于道学。三丰祖师曰:“太极拳乃人道之基。”  相似文献   

15.
张杰 《武当》2004,(7):28-28
200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堡和式太极拳(准确的说应为赵堡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编著、康戈武作序的《和式太极拳谱》。  相似文献   

16.
刘志良 《精武》2005,(11):45-45
李氏形意太极拳已在武术圈传播了近二十载,“东北神力王”李春苓的大名越来越响。春苓先生海内外的弟子以各种方式请求先生著书立说,将此门功法传世。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入门     
王国栋 《武当》2014,(7):25-26
太极拳内外兼修,具有很强的养生健身功能,男女老少和体弱多病者都能缘,普及面极广。如何学练太极拳,达到应有的健身效果,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我个人多年的体会介绍给大家,以求共勉。  相似文献   

18.
郑华金 《武当》2008,(7):18-19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的指导性理论。其词简意奥、蕴蓄不尽。历世传抄辗转,异文时见,亟须校勘,并详加注释。兹汇诸家注释,不敢言集其大成。盖取精粹,去不当,间附己见,容或有得,其功皆在前贤,若存舛误,其咎则在愚也。原文按《太极拳体用全书》,并以诸本校订。  相似文献   

19.
张宝银 《武当》2007,(6):18-19
“太极者,无极而生。”此句似有语病。非“无极生太极”,乃“无极而太极”也。“有生于无,生生不已”,这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变之易之,变易无穷,”这也是宇宙万  相似文献   

20.
王修雨 《武当》2006,(5):13-14
陈式太极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三百余年,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拳学理论。从这些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在战略战术上有很多的共通之处。一、“兵不厌诈”。遇敌交战,双方动作不时地变化,运动速度,幅度大小,手足的劲力、角度等等无法预测。双方为取得胜利均会使用一些奇诡的招式进行攻防。功夫高深者能精神内涵,机宜尽蕴,运用战术手段闪惊巧取,避其锋芒,抢先进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