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聂素娟 《考试周刊》2012,(15):120-121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被称为“人类通用智力工具”,信息素养已成为了同传统文化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能力之一。那么最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思想政治课在信息技术时代应该如何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我初步探索并努力构筑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课自主式学习新型模式”,充分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  相似文献   

2.
学前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其信息素养已经提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目的]。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选用CiteSpace分析工具对2000—2022年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中的1368篇文献进行信息挖掘[方法]。结果表明: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发文量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研究成果丰硕,师范类高校学者为研究主力军;研究主题呈“嵌套结构”,内容聚焦于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主体、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热点问题是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逻辑出发点,与实践需求之间契合度高[结论]。未来我国幼儿教师信息素养研究者应拓宽研究视野,鼓励合作研究,统一评价指标,重视外部环境,提升理论高度[展望]。  相似文献   

3.
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教育部发出“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而目前我国培养教师的重任主要是由师范院校来承担,这就意味着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本首先探讨师范生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担当教师职责的重要性,然后对评价在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参考美国教师教育技术评价标准,初步建立了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信息技术与工具运用导向的偏离、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失衡等原因,部分大学生对信息工具过度依赖,导致其学术功能隐抑、实践主体性丧失。为了破解“巨机器”对人的反向驯化,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尊重个体的生命节律,以“技术悦纳”与“技术降噪”的有机调试为逻辑起点,通过信息化教育场域的适度放空促进学生认知跃迁;可依托劳动教育帮助学生跳出“虚拟实践陷阱”,通过真实的社会活动重拾“获得感”;可进行技术训化素养培育,打通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壁垒,实现“岗位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农业的现代化,已经不是过去理解的“机械化”,首先是信息化,农村人口众多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更是如此。正是本着这一根本性的认识,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的建议下,国家“九五”规划把农业信息化作为中国经济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进入了筹化与实施阶段。  相似文献   

6.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具有较高信息息化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以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执行“终端”,教师的理念和能力是决定信息化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首先应该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背景下,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要直面信息化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挑战,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本研究在深度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研究的分析,解读了信息素养的定义、内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为高校信息化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一、地理教研组信息化建设的提出和实施背景1.全球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和教研组信息化在学校工作中,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以及教与学模式的转变等,就要在“全球信息化”这一大的背景下去思考。“教育的信息化”有两层含义:教育的计算机化、网络化、智素养为主要目标,即教育  相似文献   

10.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成为建构“三级课程体系”以来实践者的共识。在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信息科技课程校本化实施已逐渐成为部分学校引领教育变革的重要抓手。本文围绕核心素养视域下信息科技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背景与意义、内涵与目标、策略、实践成效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如何将信息科技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并分享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已很明确,由过去的“计算机文化论”、“计算机工具论”发展到了目前的“培养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再过多地侧重于有关计算机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而应该把目标转移到内涵更丰富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上来,如学生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良好的信息道…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信息化的现象出发,探讨了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对人才培养的影响,认为社会信息化必将导致从大学教育到启蒙教育的教育界的改革。为了顺应这种潮流,幼儿教育应该在游戏、操作过程当中加强对幼儿信息意识的培养,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教学工具等也应该逐步“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幼儿教育的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还必须具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4.
从“信息人”谈起,阐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通过对其在计算机专业网络服务器实施过程的描述,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进而指出了教师信息素养是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总结了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可斯基提出,并将其定义为“所有经过训练把信息资源运用于工作中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已学会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我国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相似文献   

16.
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也凸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文从国内外“信息素养”概念的演变和发展的维度分析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并赋予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内涵,指出化学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也希望能引起化学教师在信患化教育中的积极思考.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作为通用概念已然流行,但人们尚未认真审视其概念内涵与现实意义,进而也就忽视了教育能否、为何、如何信息化等关键问题。因此,通过认真审视“教育”与“信息化”的名词关联,才能发现教育不可信息化,而教育工具信息化还情有可原。教育工具信息化的实施还需从“道”“人”“关系”“发展”等四个合而不同的层面体悟其中的道术合一、知行合一、天人合一、新故合一。唯有如此,才能在信息化不断发展而产生丰富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实践进程中认识教育形态的变化,发现无论信息化多么“强大”,都无法改变教育的本质,信息化永远是人的“在手之物”。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充当着重要推动力和先锋角色,教师的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构成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元素 。教育部《“十五”期间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需要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9.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教育政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政务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朱镕基总理在200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和监管有效性”。《中国  相似文献   

20.
王娟 《现代语文》2006,(11):80-81
中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戏曲用它特有的形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化,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由演员装扮人物;在一定场合当众作故事表演;通过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感染观众。①而戏曲在故事表演当中,通过歌舞动作表现人物的某种情绪,来体现戏曲“唱、念、做、打”的艺术特点。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道:“戏曲,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此种说法,抓住了戏曲的基本特征。戏曲的舞蹈美贯穿在戏曲表演体系中被人们习称的“做”和“打”这两种功法之中。戏曲舞台上人物的一切行动都是舞蹈化了的,戏曲舞台上人物形象,可以说是舞蹈艺术的形象。戏曲舞蹈需要演员调动起自身肌体和精神的一切因素,实现美化和舞蹈化,而且服饰、道具等,也都参加了美化和舞蹈化的创造。戏曲演员手中拿的、头上戴的、腰上系的……都可以形成舞蹈化的身段组合,如羽扇舞、团扇舞、折扇舞、闭扇舞、双扇舞、方巾舞、马鞭舞、船桨舞、水旗舞等等,还有舞帽翅、舞鸾带、舞甩发、舞红绸等,任何一种生活用具一经纳入戏曲舞台而成为道具时,就会产生出精彩的舞姿,构成富有表现力的戏曲舞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