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楚辞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屈原。对这样一个公认的事实,有人怀疑,有人否定,但也有人不断地拿出了更多的佐证,证明它是翔实无疑的。本文作为信息,只谈如下三点:(一)屈原的姓氏:屈原的生死年月,古籍中没有准确的记载,经后人的考证,他大约生于公元前340年,卒于公元前278年,终年约六十余岁。屈原的“原”,是他的字,他的名字叫“平”。在《离骚》中,他又自称自己的名字为“正则”,字叫“灵均”。但是,屈原并不姓“屈”,他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与楚王是同姓,姓“芈”。还有的记载说,楚王的始封君主是熊绎,所以屈家本姓“熊”。不管怎样说吧,本姓“芈”或“熊”的屈原,为何改姓“屈”了  相似文献   

2.
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愤”就是“怒”吗? 有人提出“发愤以抒情”是屈原文艺美学思想的核心,这是很有道理的。屈原《九章·惜诵》开篇就提出“发愤以抒情”,可以说概括了屈原诗歌创作的总特征。屈原作品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抒情性,而情因愤生,他的作品强烈的悲剧美感力量源于一个“愤”字。对这个“愤”作何  相似文献   

3.
发断奇案     
拿破仑死因之谜
  1821年,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的法国军队统帅拿破仑离奇死亡。关于拿破仑之死,一直是个谜。有人说他死于胃病;有人说他死于癌症;有人说他死于一种热带病;还有人说他是被人毒死的……  相似文献   

4.
对屈原的解读,历来不乏赞词褒语,或赞其绝世的文采,或赞其美好的人格,景仰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志向,歌颂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表扬他的忠君爱国,赞美他的孜孜求索,却很少有人从“抗争精神”这一角度来解读他。本文试从屈原的作品开始分析,论述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赞扬他的“革命性”,并表达对这一精神的无限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5.
为楚怀王一辨武汉交通干部学院汪文敏,叶森评《屈原列传》者,多全盘否定楚怀王,说他“贪婪”、“骄横”、“昏庸”、“愚蠢”,不一而足。这些论断,与事实出人甚大,例如“屈传”记述怀王被骗人秦,在胁迫面前至死不肯割地,被扣三年,“竟死于秦而归葬”。在领土主权...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如是说:“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两千年前中国会产生一个屈原,写出那么一些美丽神奇的诗歌,原来他不过是一个来到这地方的风景纪录人罢了。屈原虽死了两千年,《九歌》的故事还依旧如故。若有人好事,我相信还可以从这口古井中,汲取新鲜透明的泉水!言中所说的“这地方”指的是沈从文  相似文献   

7.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流放地在哪里?《史记·屈原列传》写得含蓄,不易为人领会.王逸在他的《楚辞章句》中讲的,亦经不起人们的推敲.王逸说;“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 又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沉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从他话意看:屈原的流放地在江南的“草野”;或在相当于今日的大半个湖南省的“南邵之色、沅湘之间”,其准确流放地仍然不清楚.王逸在《天问章句》中又说:“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陵”.这里肯定他在流放时过游历生活.可见,王逸口头上讲“屈原放逐”,实际是讲屈原是无定居的流浪.把  相似文献   

9.
吴添犁 《师道》2002,(11):18-20
在网上,他自称为“老九”。对不平的事,总喜欢站出来说话。他曾经说过,如果他能唤醒那些贪官污吏们的良知,从而改变中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他愿意像屈原那样投江自杀。他以网络为武器,与教育腐败作斗争,然而他刺向的是一张弹性十足、伸缩自如的巨网。在这张巨网面前,他战斗的稚嫩、无畏与无助就涂上了浓厚的唐吉珂德色彩。他为六百多名教师争得了工资,老师们笑了,一个多月后,他却死了,不是像屈原那样悲壮地投江赴死,而是死于全然无备的枪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1.
对于《金瓶梅》所塑造的潘金莲这一形象,否定多于争论。有人说,“小说塑造的潘金莲这个人物的名字,已经成了淫妇的代名词”,还有人说:“一淫二妒三善骂”——三者之中,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淫”字,她那刻骨的妒嫉和恶毒的咒骂往往就是跟她的淫心淫行结合在一起的。这个妖冶的女子身上,充满着永不休歇的性的渴望。乾隆刊本《四大奇书第四种读法》三十二,更是直截了当地说“金连不是人”。这些观  相似文献   

12.
《惜诵》是屈原《楚辞·九章》中的一篇。屈原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专著,但他“发愤抒情”的思想承前启后,对中国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是对屈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的文学创作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相似文献   

13.
汉淮南王刘安《离骚传》曰:屈原之志可与日月争光。尔后两千多年的士大夫文人,除少数几个,如班固,从封建伦理道德的另一视角着眼,嫌其露才扬己,竞于群小,忿怼沉江、悖于明哲(《离骚序》)以外,几乎全都认同刘安之见。解放以来,许多学者,亦步武刘安后尘,不过换上新的术语,尊屈原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直到前几年才有人表示了某些异议。而鲁迅早就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对屈原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他称赞屈原“描写哀思,郁为奇文”“沾溉文林,极为广远”,是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汉文学史纲要》),但对于屈原的人格却认为不过是平平而已。关于屈原的人格与代表作的思想倾向,鲁迅曾经多次论及,1907年,他就在《摩罗诗力说》中批评《离骚》,认为  相似文献   

14.
头发断奇案     
《家教世界》2013,(11):28-29
拿破仑死因之谜1821年,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的法国军队统拿破仑离奇死亡。关于拿破仑之死,一直是个谜。人说他死于胃病;有人说他死于癌症;有人说他于一种热带病;还有人说他是被人毒死的……在拿破仑死后134年,即1955年,在瑞典的德堡,一位名叫斯坦·福肖富德的牙医,下决心查拿破仑的死因。牙医向拿破仑侍从的后裔索取了破仑的头发,经过23年的努力,终于用现代技术定了拿破仑头发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15.
头发断奇案     
《家教世界》2013,(21):28-29
拿破仑死因之谜1821年,被流放在圣赫勒拿岛的法国军队统拿破仑离奇死亡。关于拿破仑之死,一直是个谜。人说他死于胃病;有人说他死于癌症;有人说他于一种热带病;还有人说他是被人毒死的……在拿破仑死后134年,即1955年,在瑞典的德堡,一位名叫斯坦·福肖富德的牙医,下决心查拿破仑的死因。牙医向拿破仑侍从的后裔索取了破仑的头发,经过23年的努力,终于用现代技术定了拿破仑头发的化学成分。他发现,拿破仑的头  相似文献   

16.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17.
定稿本《辞海》屈原条云:“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这是一九六三年未定稿的照录.姜亮夫《史记屈原传疏证》亦云:“正则、灵均,皆屈子化名,而字义亦与‘平’‘原’相应.”这样说来,屈原的名、字则有新的歧异了。按《史记》列传卷二十四屈贾列传云:“屈原者,名平.”可见司马迁认为屈原名平、字原,再无他名他字。那么,说屈原有“化名”或另有名字,即是对屈子自云不同理解而来.  相似文献   

18.
早在杜甫逝世不久的中唐时代,人们对诗人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元稹在其《墓志铭》里说:“余读诗至子美而知大小之有所总萃焉”。又说他的诗“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但是至当代却有人横加贬损。持“左”的观点者,说他是地主阶级的诗人;持右的观点者,又叫嚣:“中国的文学只有打倒屈原、杜甫才有出路”。既然褒贬轩轾,我们就有必要较全面地剖析杜甫,认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人格与风格,驳斥诬蔑诗人的种种谰言,肯定诗人在我国历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19.
邢榕 《学习之友》2009,(1):34-36
英国,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接受瑞典《每日新闻报》采访时提到了奥巴马,她说:“作为一名黑人总统,他肯定不会持久……他们将会谋杀他。”  相似文献   

20.
《文史知识》2010年第10期刊登的《是殉国?还是求仙?》中有这么一句:“于是,黄周星的死震动了当时的遗民圈,尽管他死于七月,但五月五日追随屈原沉水而死的记载始终不绝如缕。”很明显,这里把“不绝如缕”当成了“连续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