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978年12月.历经“文革”苦难的巴金老人开始写作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1979年春天.巴金重返巴黎。刚刚经历过“文革”浩劫的巴金.思想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旧地重游带给他的不只是兴奋、亲切。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在《随想录》中,巴金一再提到他在“文革”初期被迫不停地写交代的经历。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经历了“文革”前强调“三基四性”、探索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到“文革”中惨遭践踏、名存实亡,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备受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方案式课程设置的历史过程。课程的设置与演变紧跟了时代步伐,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常常能敏锐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十年动乱中的“文革”用语,便反映了“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社会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与当时的社会动乱,“文革”用语与现代语言迷信三个问题的探讨,寻求“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中,语言使用的变异与社会诸因素变异的关系。一、“文革”用语与当时人们的错误认识“文革”用语是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这种极不正常的社会环境,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使人们产生许多错误认识。“文革”用语就反映  相似文献   

4.
自“文革”以来的20多年中,我国学校德育经历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文革”期间的“空头政治”、“假、大、空”的教育,扭曲了德育的本质,大量脱离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人们对学校德育一种片面、错误的认识。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来,特别是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定为党的基本路线以后,以往长期来将思想政治与生产、工作和学习割裂开来,将“红”、“专”问题对立起来的思想方法,思维模式,一直妨  相似文献   

5.
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再认识临洮县二中苟鸿洲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人们对阅读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认为“读”只是“写”的附庸,是为“写”服务的,它仅仅起着为写作提供范例的作用。这从“文革”前以至“文革”后的几年中,现代文阅读试题一直被排斥在高考语...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时期“文化热”的过程,人道主义始终在其中或隐或显地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文革”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70年代末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在“文化热”中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人道主义在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命运折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李鸿 《现代语文》2013,(9):116-118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理念明确了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有关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同时,从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感与心灵的目标出发,确定了优秀诗文诵读篇目,列出了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对学生课外阅读类型、阅读范围、阅读总量都做了具体规定。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尽管广大一线教师也采取了各种方法落实学生对这些篇目的阅读,但收效并不乐观。有些专家和老师通过实际考察发现,当代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无序阅读”的潜在危机。当代中学生“正在经历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重要转折时期”,但他们阅读中“轻视思想、崇尚感觉、轻视严肃、崇尚调侃”,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文学五十年作者:策杰尔嘎拉原载:《民族文学》1997年第5期原文:10000字蒙古族文学在半个世纪中,经历了充满着风雨,也充满着丰收喜悦的历程。大致可分为“文革”前的19年、“文革”10年和新时期三个阶段。“文革”前19年是蒙古族文学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高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改革“高原现象”的形成  建国以来,我国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经历了四个比较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夕,主要是在教学中重点学习、仿效苏联的教育学、心理学的体系、内容甚至教学方法,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评价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理论思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阶段是“文革”期间,教育学、心理学受到错误的批判,教育学、心理学及其有关的课程被迫停课或取消;从“文革”结束到80年代后期为第三阶段,这是教育学、心理学的恢复重建与发展阶段。各高师院…  相似文献   

11.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2.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杨绛散文《老王》有三处阅读难点,其中对第一处的理解最为关键——杨绛对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时的外貌描写.散文“写实性”和“自述性”的特征决定了其阅读更须要读者“知其人”(了解作者),“论其世”(研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我们把老王和杨绛的关系放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并细读文本时,就会发现杨绛对老王临终前的外貌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文革中杨绛被扭曲的心理和人性.当我们实现了知人论世与文本理解的关联时,对《老王》一文中的阅读难点就有了合理的解读,对《老王》一文的理解也会更深入.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设置经历了建国初强调的“意识形态功能”,探索课程设置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到“文革”中惨遭践踏、名存实亡,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备受重视,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历史过程。课程的设置与演变紧跟时代步伐,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条主线,突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5.
阅读期待指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生活经验、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和阅读需求(阅读动机、阅读目标、阅读疑问、阅读胃口)。由于经历、背景、个性心理差异、阅读能力等不同,学生面对同一本的“阅读期待”千差万别。而事实上,本阅读中的“期待”具有事  相似文献   

16.
针对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巴金作品深刻性的普遍消解现象,尝试采用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还原法”对《小狗包弟》的文本内容进行较为深刻的挖掘.教学实践中,将“包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受委屈”和“‘文革’中小孩子喊杀小狗”作为教学切入点,将作者对“文革”反思的深意进行剖析,力求拓宽教师文本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巴金创作的《随想录》,被称为是“一代知识分子觉醒和痛苦思考的结晶”,是一部原罪的大书。巴金原罪意识的形成与家庭出身、少年时代所接受的思想及“文革”经历有关。他的原罪意识对于世人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醒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读书笔记的创作,要坚持“阅读的兴趣即写作的兴趣”的理念。因为读书笔记是个性化写作的起点,高中写作教学只有加强“读书笔记”写作的整体设计,学生才能在阅读天地中编织好写作梦想的经纬,才能更好地记录阅读经历,记录美丽思想,记录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极“左”路线摧残下,众多知识分子的灵魂颓退销铄经历了:在“思想改造”和自虐阶段,丧失了独立的品格和人的尊严,粉碎了原有的智慧;随着无休止的运动和批斗,他们开始出卖自己与别人的同时,在“文革”中进行了空前的自我厮杀,造成了民族心理的大变态;知识分子在心灵粉碎堕落的同时,又面临着肉体毁灭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范燕玲 《湖南教育》2005,(21):34-34
新编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材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准确地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评价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不失为一剂良方。“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