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麈尾不是拂尘广东化州电大王垂基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由于它距今年代久远,加上一般人又很难看到它的实物,故人们往往望文生义,把麈尾与马尾拂尘看作是一类东西。新编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编者对其中“拂尘”一词的解说是:“形如马尾,后...  相似文献   

2.
引言现在流行的几部大型辞书均把“麈尾”解释为用麈这种动物的尾巴做成的拂尘。这种解说,并非新见,而是由来已久。就笔者所见,以下文献都曾做过大体相近的解释。《急就篇》颜师古注:“麈,尾大一角。清谈者饰其尾而执之以为仪。”《埤雅》:“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通鉴》卷89注:“麈,麇属。尾能生风,辟蝇蚋。”《一切经音义》卷8:“麈鹿,似鹿而大,尾可以为拂也。《山海经》云‘荆山多鹿’是也。”《能改斋》卷2引《名苑》:“鹿大者日麈。群鹿随之,皆看麈尾所往,随麈尾所转为准。今讲僧执麈尾拂子,盖象彼有所指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拂尘的功能及演变、历史上的拂舞着手,追溯了拂舞的滥觞及拂舞这种古代舞蹈的当代遗存的展现方式。拂舞是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拂尘的材质形态决定了拂舞的观赏性和实际舞蹈时的局限性。由于拂尘在各朝各代的形态的不同,我们在探讨以拂尘为道具的舞蹈时就不可以仅仅拘泥于有"拂"这个字诞生的那时起。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有其各自的发展演化过程,拂舞也不例外。笔者把拂舞的历史演变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拂舞的原始形态阶段,即帗、旄、节之舞;二是拂舞的成型形态,即绳拂、马尾拂之舞;三是拂舞的变异阶段,即坐尾的发展;四是拂舞的雅乐时期,即拂舞形态定型后编入雅乐的时期。  相似文献   

5.
一、“尘”与“陈”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来个大扫除.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衣服被褥,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期就有春节扫尘的习俗,古人认为,“扫尘”即“扫陈”.可以把过去一年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论《金瓶梅词话》的“把”(将)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中,“把”字作动词、量词、助词和介词,我们这里讨论的介词“把”,包括“将”字。《词话》中介词“把”(将)所表示的主要语法意义是处置与工具。无论从其分布看,还是从其句子结构看,《词话》均典型地反映出近代汉语“把”(将)字句的特点。 一、表工具 《词话》中“把”(将)字常介入动  相似文献   

7.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字句究竟出现于何时,学术界众说纷纭.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指出“唐代以后,处置式产生了”;潘允中先生《汉语语法史概要》则认为用“把”组成的初期处置式在南北朝已陆续出现.但是,我们在《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秦简》)一书的《法律答问》中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句子:可(何)谓“臧(赃)人”?“臧(赃)人”者,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即告亡,欲令乙为盗之,而实弗盗之谓(?)(也).该句中的“把”不能看作是表“握持”义的动词,而应是表处置(到)、起提宾作用的介词;“甲把其衣钱匿臧(藏)乙室”是表处置(到)的“把”字句.假设上例中的“把”是动词,则“把其衣钱匿臧(藏)”的结构形式为V_1OV_2.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8.
一 填空 (1)“四书”是《 》、《 》《 》、《 》。 (2)“五经”是《 》、《 》、《 》、《 》和《 》。 (3)“六艺”是——、——、——、——、——、——。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共——篇,分为—、—、—三大类,《伐檀》属于—。人们通常把《诗经》的写作方法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9.
信口雌黄     
魏晋时期,出身于名门的王衍从小伶牙俐齿,极有口才,但没有真才实学,华而不实。成年后的王衍更以谈论老庄哲学见长,常在公开场合讲授玄理。他讲授时总是穿着宽袍大袖的衣服,手里挥着玉柄麈尾,满嘴讲些玄妙荒诞的怪话。每逢义理讲得不恰当时,他就不假思索,随口更改。《晋书·王衍传》说他“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口中雌黄”日后衍化为“信口雌黄”,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把《短歌行》中的“去日苦多”译为“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这一译法值得商榷。杜甫《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和《大学语文》(徐中玉、钱谷融主编)都把“苦恨”释为“特别恨”。我们认为“去日苦多”中的“苦”字也是作副词,表程度,“去日苦多”应译为“过去的日子很多”,作者有慨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之意。  相似文献   

11.
人类是一种特殊的植物,能在任何土壤里生长。 --作者摘记 (1999年 12月 19日夜写于埕口 )  夏季的一个傍晚,我正在办公室里赶写一份材料。一位黑瘦的中年汉子敲门进来,他手里拿着一把二胡,一条青布袋子斜背在身后,布袋里装着十多把二胡。他操着南方口音问:“你是校长吗 ?买点二胡吧。”我站起身来,伸手接过他手里拿着的二胡,端详着。这是一根油漆过的木棒插在一个竹筒上做成的二胡,几条马尾丝线组成的弓。我不相信这种简陋至极的东西能演奏出什么好曲子来。说真格的,我非常喜欢二胡,爱听《二泉映月》、《江河水》、《赛马》等…  相似文献   

12.
关于“把”字句,黎锦熙先生最早提出了“提宾说”,认为“把”字将动词的宾语提到了动词之前。王力先生则从“把”字结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角度提出了“处置式”。“把”字在上古汉语里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动词,《说文解字》:“把,握也。”大约在唐代虚化为介词,但仍保留动词用法。《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丁声树等著)中称为“次动词”,《汉语口语语法》(赵元任著)中称为“前及物动词”,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把”字在“把”字句中不是谓语的主要成分,而成为一种“提宾”成分,另外有动词作为谓语的主要成分。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  相似文献   

13.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这是文天祥兴元元年(1728)写的《过零丁洋》诗的头两句。上距德佑元年(1275)起兵勤王,头尾四年,“四周星”正指四个年头。所以初中语文课本把“四周星”注为“四周年”。旧《辞源》《辞海》和1979版《辞源》都把“周星”注为12年。于是有人以此为据,对初中语文课本的注释提出异议。“周星”到底指一年还是12年? 原来,我国古人为了说明日月的运行和季节的变换,把周天由西而东的方向分为12等分,就是所谓“十二次”。岁星(木星)12年在天空运行一周,所以把12年叫做“周星”。但这仅是“周星”的一种用法。还有另一种用法: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15.
释旦     
有关旦字的形体结构,历来说法不一。举例如下: 象形说此说流行的时间最长,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始.《说文》:“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此后,高亨先生把“旦”字归入象形中的合体象形字(见《文字形义学概论》)。梁东汉先生认为“旦”字象太阳刚刚升起之意,是象形字(见《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会意说此说流行甚广,清代王筠的《文字蒙求》:“旦,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会意。”他是把“旦”归入会意中的“字之部位见意者”,即“日”的部位在“一”之上,表示“明”的意义。台湾学者戴君仁先生的《中  相似文献   

16.
爱书的我     
我叫王嘉月,是个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实不相瞒,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不点,体检时,拼命昂首挺胸,身高也未能突破1.45米。我扎着一个“马尾巴”,一双原本水灵灵的眼睛由于爱看书,已成了近视眼,同学们风趣地称我为“四眼妹妹”。我酷爱书,什么《十万个为什么》、《格林童话》、《小学生经典作文》我都看过,还不止一遍呢。书架上塞满了我的书,大概有近千本吧!只要我一捧起书,就会把周围的一切抛到九霄云外,忘记了一切的烦恼。在我的书橱里,那些各种各样的书总会把我带到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我有时仿佛来到了小矮人的家,有时仿佛走到了卖火…  相似文献   

17.
我在辅导学生课内自读《一往情深疏而不散——也谈谈<项脊轩志>》一课(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时,有几个问题感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想求教于专家。一、什么叫“不完整的题材”? 文章第一段说:“遇到不完整的题材,作者需要更好地把它们组织起来。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一例。”显然是说《项》文(简称,下同)的题材原本是不完整的,得力于归有光把它们组织起来,然而历来专家学者公认《项》文是一篇古代散文,而散文的题材可以是一花一草,一笑一哭,没有听说写散文有题材是否完整的问题。对于散文来说,不知怎样的题材才叫做“完整的题材”? 二、什么叫材料的“天然联系”?为什么要把《项》文归为“地方志”或“人物志”?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把《促织》中的“掩口胡卢而笑”翻译为“只是掩着口笑”,而课本上的《注释》却把“胡卢”一词解释为“笑的样子”。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对“胡卢”一词漏而不译,《注释》里的内容和原句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实在令人费解。从语法角度看,“胡卢”一词的词性是名词。从词的意义上看,“胡卢”一词是咽和喉的总称。“胡卢”是“喉咙”的另一种说法,从古沿用至今。现在,还有人把“喉咙”说成“胡卢”或“胡卢管”的。《辞通》卷四虞部第三十二面有对“卢胡”一词的解  相似文献   

19.
语法札记     
(一)《左传》上的动宾词组“齐言”和“史记”上的偏下词组“齐言” 1959年六月《中国语文》第六期栽有郑奠先生的《汉语词汇史随笔》,把鲁襄公二十七年《左传》“是夜也,赵孟及子晰盟以齐言”的“齐言”这个词组,解作他所谓“单纯的以某一时期地方名的”齐国方言,把一个动宾词组解作偏正词组,这是应该商讨的。  相似文献   

20.
先说《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五册》(以下简称《课本》)把《过小孤山大孤山》(以下简称《课文》)中“抛江过其下”一句中的“抛江”注释为“抛锚停泊于江中”,我认为是不对的。《六年制中学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文言文译释》(以下简称《译释》)译“抛江”为“弃船”,并附注“离开”,我以为也有美中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