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龙潭湖畔到紫竹院,从陶然亭到工人体育场,街头公园,马路两侧的空地上,都设有太极拳辅导站。他们不分男女老少,不论冬夏春秋,每天只要东方泛出一片鱼肚白,在启明星的陪伴下,踏着黎明的薄暗,便来到这里。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回顾河南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辅导站40年来的发展历程,以反映我国20世纪70年代至今经济社会演变过程中基层社会体育群体的生存样态。文革前,汴京公园存在习练太极拳的趣缘群体;文革后期成立太极拳辅导站,太极拳活动曲折前行;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中,辅导站在每年春秋两季举办多次培训班,为普及太极拳运动作出巨大努力;进入21世纪以后,辅导站逐步回归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目标。辅导站40年历程说明:群众体育发展应以符合传统文化的运动形式为基础;以好的组织团队为关键;以政府适当的管理、支持为保证。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太极拳第一辅导站成立于1983年,是最早成立的太极拳辅导站。现有会员278人,是所有辅导站中人数最多的一个。从1983年春至今共有2300多学员在这里习练太极拳,是培养学员数最多的一个辅导站。  相似文献   

4.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的公园、广场、健身场地,出现了一些在地上用自制的笔蘸水写字的健身者,人称“地书族”。刚开始“,族”里基本是一些白发人,现在公务员、白领和学生参加进来,有些老外也跃跃欲试,成分日趋复杂。地书,这种自发的活动项目,为什么有越来越旺的气象?记者去了几个地方,采访了几个地书“大家”。方庄体育公园,这里有20多位地书爱好者,每天不请自来。早晨,白老师裹着第一抹朝阳,扛着3尺青龙宝剑和地书专用笔,拎着小水桶,来了。已经3年多了,如果不是下雨天,他自己每天都在这里进行着两项全能项目:太极剑和地书。白老…  相似文献   

5.
每天清晨遍布首都各处的太极拳活动,引起了在京、来京的外国朋友和归国观光的海外华侨的极大兴趣。在过去一年里,主动要求学习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十月二日早晨,正在我国访问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副总理朱利叶斯·陈,从迎宾馆步行到甘家口地区太极拳辅导站,观看群众打太极拳,并询问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知识。他看了二十多分钟才离去。  相似文献   

6.
庄爷爷每天早上5 点就到公园打太极拳,儿孙们都担心他摸黑出门, 万一被车撞了怎么得了! 40岁的丽莎上午8 点去跳韵律操或做瑜伽后才进办公室,她说,“没办法,只能排这个时段, 一进公司就事情一涌而上,一点也走不开。” 30岁的小洪每天傍晚6点就从办公桌旁消失了,他进健身房享受战  相似文献   

7.
通风报信     
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 为三亚带来太极热 三亚市中心公园高高的椰子树下,每天清晨和傍晚总有一批批人在太极广场上演练太极拳、人们的一招一式都显得极为投入,还不时地向身边的教练员请教 这些教练是三亚市政府邀请来免费向巾民传授太极拳的,他们已经在这里服务几个月,有上千人次接受他们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每当清晨,人们穿着练功服,带着刀、剑、扇,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各大小公园。人们期盼着学好太极功夫,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练着。有的学了几年,还有的学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从学练的方式上看,不外乎这么几类:一是有点文化的人,买几本书,几张光盘自学太极拳;二是各太极拳协会组织辅导站,教国家推广套路拳、剑、刀、扇。学的人庞大,起到了一点锻炼的目的;三是个别人每天放一遍录音带,组织练习,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四是少数的传统套路传授者,他们在小范围、武馆,按着旧式的传承,死守着秘诀;五是所谓名人,以盈利为目的,变…  相似文献   

9.
在东单公园西南角的一块场地上,每天清晨,都聚集着几十个打太极拳的人,其中有一位精神抖擞、身影矫健的女士,她就是北京市太极拳一级教练员梁秀珍老师。 62岁的梁老师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退休后,便将自己全部心血奉献给太极拳事业。 梁老师说:“我之所以痴迷上它,还得从我年轻时谈起……”“在我刚刚30多岁时.病魔就找到我头上。先是腹膜炎.没过几年,多种疾  相似文献   

10.
王学武  王晓影 《精武》2010,(7):78-78
时至今日,太极拳已成为国人强身健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前儿童,对太极拳痴迷的热情,大有长江逐浪之势。从江岸海边、草原牧场,到公园、工厂、学校、机关团体;从大江南北到世界各地,处处可见学练太极拳人的身影。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4,(4):14-15
开春以后,杨式太极拳名家崔仲三先生越发地忙碌起来了。除了雷打不动的每周一、四晚上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太极拳俱乐部教授太极拳,以及周六到中山公园太极拳辅导站课徒授业外,崔仲三先生还和北京电视台“京城健身潮”栏目合作,进行电视太极拳教学。这个电视太极拳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在摄影棚里录制节日,而是走人居民社区,进行现场教学,直接把太  相似文献   

12.
澳门的大众体育,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组织和活动形式。儿童、少年多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老年人多在公园和山上从事保健体操、打太极拳、急步走、慢步走等活动;青年人多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  相似文献   

13.
位于布达拉宫北侧的宗角禄康公园,古树环绕,林间曲径通幽,湖水清澈,金鱼嬉戏其中。1996年开始,拉萨地区的一些离退休老同志在这里学练太极拳。渐渐地,吸引了众多的体育爱好者。近几年,每天清晨有200多名中老年人在这里晨练,成了拉萨市闻名的晨练点。2000年,他们自发选举产生晨练点领导小组,由7人组成,每年还改选产生新的领导成员。领导小组制定了管理公约、自筹资金购买器材、服装等规章制度。一年四季不管风吹雨雪,他们雷打不动地坚持晨练,其中90%为妇女,形成了拉萨币每天聚集晨练人数最多的晨练点。他们早上7点半开始晨练,9点20分结束,然后自觉离去,不影响公园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员上班。  相似文献   

14.
第66辅导站     
第66辅导站在建站2年多的时间里,由原来参加晨练的30多人发展到今天的100多人,并在短短的2年多时间里,学会了3套拳、6套剑、3套扇、2套刀。站长王伟之老师已79岁,是协会最年长的辅导站长,副站长70岁。这个站的人员结构大多数是60岁以上,其中70岁以上的近30人。在这个充满欢乐的集体中,这些老年人永远是健康、乐观、朝气蓬勃的。第66辅导站@张淑云  相似文献   

15.
《武当》2008,(10):I0001-I0001
哈尔滨尚志公园西广场每天有百余人晨练太极拳,这就是哈尔滨太极拳协会第44晨练站。900平方米宽阔平坦的方形广场是适合集体练拳的好场所,十多年来有千余名拳友在这个站晨练普及、竞赛传统太极拳。由于这个站中老年练拳祛病延年的效果显著,加上44站在省市太极拳赛中成绩辉煌,成为全市200个太极拳站的楷模。站长刘德增虽然是知名动物学专家,省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6.
新加坡很小,但是喜爱传统中国武术者却大有人在。十年前的新加坡习练传统太极拳的风气便很盛,每天早晨,公园里、组屋区的空地上、各地区的联络所和运动场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比比皆是。但是,人们对传统武式太极拳却非常陌生,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个太极拳的主要流派。因为当时市面上各书局里都看不到关于武式拳的刊物,  相似文献   

17.
荣获第1名的女拳友合影。前排由左至右依次为姜晓颖、王丽梅、李秀花李艳艳、常丽华。后排由左至右依次为由伟、康淑芳、任秀玲、王静香。其中王丽梅和李秀花两人各得3项第1名。李艳艳还于2003年2月香港太极拳竞赛中荣获2枚金牌。、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公园西广场的哈市太极拳协会第44辅导站是2001年才成立的晨练站。今年7月在上百个站500多运动员参赛的哈尔滨市第二届太极拳比赛大会上,有51人参赛151个项目,荣获14项第1名、14项第2名、9项第3名、74项进入了前8名,并以527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团体总分第1名。第44辅导站取得的好成绩与站长刘德增的…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以翔实的数字资料和多个真人真事,记录了开封市汴京公园太极拳习练点40余年的演变历史,反映了基层太极拳习练群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态演变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样态.文革前公园存在着以趣缘结合而成的习练太极拳群体;文革中太极拳文化虽然被扭曲,但是太极拳活动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社会转型期中,习练点每年春秋举办多次培训班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文化在普及中有了更深入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习练点返璞归真于为习练者带来愉悦和健康的体育终极目标,并逐渐成为传承陈鑫拳架知名站点.习练点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在于太极拳文化本身的魅力,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龙潭湖公园"龙字碑林"附近,每天都能看到一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在教授太极拳。老人的动作轻柔、拳姿优美,颇有一种清风淡定、气定神闲的优雅,让人感受到太极拳那古朴、淳厚的神韵。练完拳架,老人还要和学生们推推手。别看老人才一米六五左右的身材,清瘦儒雅,可是,《太极拳论》中所描述的"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的玄妙景象,在老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个老人名叫李和生,老人教授的太极拳是杨健侯老前辈传授的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相似文献   

20.
据最保守的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5千万人练气功。北京市,遍及各大公园的气功辅导站就有70多个,在册气功辅导员500多人,长年坚持练功者有20万,当然这里并不包括那些单个修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