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文艺界、学术界抄袭风波不断,经常诉诸舆论、对簿公堂,成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如此,在对这一现象进行报道的新闻界,也屡有"抄袭事件"发生.一些记者把"剪刀加浆糊"作为自己的为文之道,甚至一些媒体也把这种"拿来主义"视为一种"潜规则".笔者暂且叫这种记者为"抄级记者",归纳起来,"抄级记者"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九儒十丐"的恶谥,但中国人却自来爱"雅",因此也崇尚斯文.斯文即不俗,高尚之谓也.比如斯文人有雅致,斯文谈吐称雅言,连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也叫雅步.而雅,莫过于读书写作;书生文人自然成了斯文人.也许是这个缘故,从前有些斯文人失斯文,还不失其"雅".最有趣的是那个穿长衫站在柜台前喝酒的孔乙己,潦倒到偷书度日被打断腿,仍以"窃书不算偷"自慰.那是由于偷而属雅,至多算作"雅贼"而已,和俗贼毕竟有别.由此而及彼,从别人的文章或著作中进行抄袭剽窃,还是应该叫做"雅偷";这斯斯文文的勾当,不以为耻者似已成俗.不过偷书到底是实实在在的偷,有赃则成罪,很难因其雅而改其偷的性质.而剽窃抄袭只不过是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学生时代,还是工作以后,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训诫:“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一些人看来,抄袭似乎成为写文章时天经地义的行为,于是,写作不在深入调研和独立思考上下功夫,却练就了娴熟的抄功,以至有的工作报告“上下一般粗”、有的理论文章官话套话一大堆。本来,新闻作品由其本质决定,应是最少抄袭的几率和成分的,但最近读到的两条消息,引起笔者对新闻写作中抄袭问题的思考。一是美国一家主流报纸近日披露,该报一名被提名参评普利策奖的老记者,在其文章中有抄袭和编造内容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的说法.因此,"拿笔杆"写文章被不少人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政事之先务". 作家老舍先生曾对人说,他有的写,没的写,每天至少要写五百字. 科研人员也要多写,多写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门,是理论武装、知识积累的需要. 党政领导干部也需要拿起笔杆.  相似文献   

5.
素有"精神教父"之称的李开复曾说,创新也能始于山寨.同时,他在2011年提出了"微创新"这一概念,这与腾讯对自身的定位之说不谋而合,即"模仿-超越".面对互联网江湖乱象,丛林状态下的"赢家通吃"已日渐成为行业的游戏规则.与美国等西方互联网发达国家不同的是,当大的互联网公司看好某些处于创业期的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商业模式或是创意时,常会模仿、抄袭这一技术或业务,并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地位进行推广,而非通过投资或者收购的方式实现发展.用搜狐创始人张朝阳的话说,"抄袭和垄断已成为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最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魏郦道元著四十卷的《水经注》,被称为"中国史上一大奇书".但由于年代久远,版本多残,于是辗转抄刻,讹误、脱落之处甚多,也因此引发后代诸多学者进行研究与校勘.在有清一代就有全祖望、赵一清、戴震在同一时期致力于《水经注》的校勘.戴书出书最早,赵书次之,全书最晚.但由于戴氏曾入四库馆校书,赵氏的《水经注》校本恰由浙江进呈到四库馆,而戴书与赵书又多有雷同之处,于是一些学者如魏源、杨守敬、孟森、王国维等人,皆认为戴书有抄袭赵书之嫌,纷纷撰文批戴,"水经疑案"便成为学术史上的一件公案.  相似文献   

7.
“2003年辞书质量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抄袭(一)抄袭情况1.封面《中华辞海》封面几乎完全抄袭《新华词典》(见下页附图),《新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封面模仿《中国大百科全书》。许多语文词典、字典的封面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甚至连商务印书馆的馆标(像一本打开的书的图案)也模仿,并放在同样的位置上。2.正文多数语文词典抄《现汉》、《新华字典》;其中的成语则抄自《中华成语大词典》等成语词典;英语词典则抄《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词典》、《汉英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有一本《汉英词典》抄外研社的《汉英词典》达90%以上。3.插图《中国儿童百…  相似文献   

8.
当今抄袭剽窃之风盛行,屡禁不止.“文窃公“不仅有当教授的,也有识字不多的农民.报载某村庄整村人都在抄,某农民将报刊上别人的文章打印寄往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一年得稿费十几万元.……  相似文献   

9.
过度引用和抄袭之间没有中间值,观点过度引用--缺乏创新,结构过度引用--创意搬套,字数过度引用--失去比例,注释过度引用--没有出处就是抄袭.用过度引用来为抄袭进行辩解是一种不良现象,合理引用演变为抄袭就是过了一个法律的或学术道德规范的"度".  相似文献   

10.
轻视、拒绝注释和文献之风不可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而不注"或不列参考文献是一些人抄袭他人作品时惯用的一种形式.轻视、拒绝注释和文献者,以传记、纪实、"学术普及"类图书作者居多,甚至连一些科技学者和作家也深陷其中.轻视、拒绝注释和文献之风值得出版界、学术界高度重视并予以抵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