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市井人生,闾巷风俗--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文本读解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市民学大多是写市井的,其杰作也大多是写市井的。首先,通过对市井人生、闾巷风俗的描写,写出了这个世纪中国市民尤其是最广大的下层市民的质量;其次,营造了市民生存的化环境和化氛围,展示了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不同时代市井间的风俗民情;再次,这类作品还对许多市井习俗习气作了充分的描写,这些习俗习气构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惰性和历史惯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文学处于市场化的主流环境之中,市民文学是市场化文学环境中重要的文学形态之一。蓬勃生长的市民文学在体现市民阶层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的同时,也对其人文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女作家张爱玲在承接中国市民文学传统上,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与转化,把创作深入到市井人生的里面,以普通市民的日常琐事、生死情爱为题材,谱写了一曲现代都市传奇,形成一种风格独特的市民叙事话语,使市井文学的品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了全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法国市民文学是指法国中世纪代表市民阶级利益,反映市民阶级情感、趣味和世界观的文学。从中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市民阶级在法国产生并不断壮大,它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日益加剧,反映市民阶级生活和斗争的市民文学便应运而生。这种文学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在中世纪最后几百年间逐渐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市民文学的突出成就,是大量以列那狐为共同主人公的故事诗,俗称"列那狐故事诗"。它是在东方寓言和法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内容与中世纪法国社会生  相似文献   

5.
苏青是四十年代红极上海的“市民文学”作家,池莉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与苏青不同,但她们都执着于平民情怀,执着于“市民文学’’的创作,两者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市民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通过苏青和池莉的价值立场争创作风格的比较,说明她们都是继老舍辈市民文学作家之后的两代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6.
《礼拜六》:民初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拜六》是民国初年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它在五四前后两度出现、两度走红,并两度引起市民文学杂志中兴的潮流,前后出版两百期,影响中国文坛近十年。无论是考察民初文学的整体风貌,还是探究市民文学在五四前后的渐变轨迹,《礼拜六》都是无法越过的文本。对于这样一份重要杂志,学术界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或仅仅把它当作批判的靶子,而应该以客观公正的眼光对它作出具体、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  相似文献   

8.
市井是中国普通市民赖以托身的特殊的生存空间与文化空间,是中国城市或城镇的重要构成,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积淀,代表着城市的底层。抓住了市井,也就捕捉住了中国城市的“魂”。以市井作为叙事和审美对象的市民文学创作,在我国源远流长。现代中国市民小说正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各阶段以市井生态景观和市俗文化为主要叙事内容的小说创作文本的聚合,它通过叙述市井文化中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地方性的市俗事像和市俗心理来关注中下层民众的生存境遇、行为方式、心理愿望、宗教信仰、伦理观念、道德范型及社会组织,实际上它是以市俗的内容和文学的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特征相结合的方式对人类的生命过程提供了最充分的形象化的叙事。  相似文献   

9.
集中描写和反映了汴京都市文化的宋代市民文学,构成了凝视帝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目光:市民都市日常生活图景;繁华、娱乐与欲望的市民大众的梦想。而话本反映的都城之中的犯罪与反叛,则对于主流帝京意象产生了颠覆,呈现出北宋东京都市文化的多层次和丰富性。新兴的市民文学开始改变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旧貌,也影响着中国文学以后的历史发展走向,呈现出其潜在而巨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肖启斌 《文教资料》2010,(17):10-13
世俗化作为市民文学的一种本质特征,对于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的创作主体而言,也就成为他们的一种基本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叙事立场。世俗化最突出的表现是主题上的反崇高性和题材上的日常琐屑化、世俗化的价值取向,这也决定了这些作家具有的平民化的叙事立场和叙事态度。  相似文献   

11.
肖佩华先生的专著《中国现代小说的市井叙事》(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该书将“市井”作为独立的概念范畴引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类型学研究框框,从而使中国城市文学、市民文学在民族文化范畴和中国“现代性”范畴里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为文学史尤其是市民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该专著对于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现代都市文学研究与京海派文学研究,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意义和学术上的开拓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文化和文学范畴使用“市民”这个概念的时候,更多的场合是指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形态。研究“市民”,尤其是中国“市民”,应该从历史的演变去作一种动态的辨析。从整体上来说,近现代意义上的市民文化是近现代大工业、近现代城市化的产物,是人类步入近现代以来。在科学和民主的广阔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是顺应时代发展方向的。但市民文化也是一面双刃剑,既有正面,亦有负面,既有积极面,亦有消极面。市民文学是市民文化价值观的文学文本载体,市民文学必须是反映市民的生活、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文学,必须是以广大市民为接受主体的文学。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的中国市民文学中,"言情文学"一直倍受市民青睐,"鸳鸯蝴蝶派"长盛不衰.20世纪的"言情文学"构建了许多爱情童话,这些作品一方面继承了古代文学中爱情童话表达的爱情至上的思想情感倾向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但也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20世纪"言情文学"还构建了许多的爱情传奇,言情文学家们把一个"情"字做尽了文章,做得婉转曲折,波澜起伏,错综复杂,达到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妇二夫”情节元素即关于女子再嫁、改嫁或者婚外情的叙述,在话本小说中并不罕见。大概可分为纵欲逐利型、追寻美满型、权变谋生型几类,还有与之相关的拒劝坚守型。“一妇二夫”情节元素反映出主流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也透露出市井细民尤其是市民女子的生存状态。这类情节元素可见当时的市民心态,交织着警世用意以及宥情倾向,体现市民文学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15.
尤培成 《沧州师专学报》2003,19(2):19-20,33
历代词论家褒豪放贬婉约,认为婉约词属“艳”科。实际上,婉约词是封建正统文学衰落以及市民阶层兴起的产物,宋婉约词是市民文学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柳永是北宋前期最负盛名的词人之一.对于柳永早年在福建崇安家乡的生活和思想,鉴于文献记载疏略,学者涉猎较少.这段时间对柳永后来的思想和词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本文从家学和家教、家乡山水陶冶、武夷文化感染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柳永在未离乡前的青少年时代、其思想实现了由传统观念向市民意识的转变,初步形成了其市民文学的思想观点和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冯梦龙们”一鸳鸯蝴蝶派-网络类型小说——中国古今“市民大众文学链” 范伯群(苏州大学文学院):我觉得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明代的冯梦龙被称为“市民文学小说家”是不够的,明以后的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清末民初,市民社会越来越成熟,可是中国文学史中反而没有“市民文学”了。这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个疏漏,也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品花宝鉴》关于市井生活的描写在全书占的比重虽然不大,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书中,作者通过背景铺垫——市井生活的描写,揭示了市井细民的混世艰难、人情浅薄、风俗颓败,并借此来体味人生悲哀,观察社会精神,寄寓伤世同情之感。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把世人的凡俗人生、生存状态的苍凉和世事的无情变迁勾画成一幅逼真的图景,通过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凸显了人物在欲望驱使之下疯狂却又受到压抑的痛苦。欲望作为一个视角无疑是一个能窥视市民在乱世生存环境下的内在强烈欲望的独特视角。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丰富而沉重的人生苦难,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将非理性的欲望意识提升到了一种理性批判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庹飞 《考试周刊》2007,(14):12-13
新时期市井小说的写作侧重于对市井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积淀的描绘及对日常生活“平常性”、“庸常性”、“平凡性”的展示。对市井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积淀的描绘注重展示区域个性特色,对日常生活的展示注重呈现生活的原生态,从而写出了当代人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