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子亲情,其乐融融 在儿子周海婴的成长过程中,鲁迅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父爱。海婴小的时候,每天深夜,鲁迅一定会在他熟睡以后,轻轻上楼,走到海婴的房间,查看他是否把被子蹬掉了,然后细心地替他盖好。平时他也很喜欢逗小海婴玩,海婴玩倦了,鲁迅就把他放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哄海婴睡觉。  相似文献   

2.
《中学教育》2006,(11):63-64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10月19日的《新京报》发表章回忆父亲时说: 鲁迅并不总是一副横眉冷对的斗士形象,我希望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鲁迅、化的鲁迅。  相似文献   

3.
张鹰 《家庭教育》2011,(12):46-46
母亲在弥留之际嘱咐我:“以后要对你爹爹好。”我哽咽着使劲点点头。母亲去世后,我把父亲接到我家,我关爱他,他也关爱着我,一晃十五个年头。如今,父亲已八十有二。  相似文献   

4.
1919年鲁迅与卡夫卡都在关注一个问题,即父子关系问题。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同年11月,远在欧洲奥匈帝国的卡夫卡写了那封著名的长信《致父亲》。如果将鲁迅与卡夫卡的观点和论述进行比较分析,便像是一场蕴含着中西文化不同特质的隔空对话。鲁迅的文章不啻是一篇批判封建伦常的檄文;卡夫卡所写的不过是一篇希望父子和解的家书。鲁迅更关注如何做父亲,卡夫卡则更关注怎样做儿子。鲁迅的文章立论明晰,尽管含义丰富、意蕴无穷;卡夫卡的家书表意含混,观点游移,作者的意图难以捕捉和把握。鲁迅与卡夫卡都是值得我们“久久凝视”的作家,是属于同一时代且“可做同解”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从网络上看到周海婴先生逝世的噩耗,十分震惊。因为两年前在北京见到他时,步履轻盈,讲话有力,思维清晰,不乏幽默,全然不像已经年届八旬的老人。真是天命难测啊!2009年1月6日上午,大型典藏版图传《鲁迅》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隆重举  相似文献   

6.
我父亲是一位教师,他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学生都很喜欢他。父亲晚上很晚才回家,吃过晚饭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作为他的孩子,我跟他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即使是节假日,他也是整天忙忙碌碌,不是查资料写论文,就是外出调研做课题,从未见他清闲过。偶尔和他聊天,他总是告诫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本领回报社会,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相似文献   

7.
鲁迅育子     
鲁人 《师道》2014,(12):16-17
鲁迅做父亲很偶然。虽然,他在“五四”运动后,发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至今读起来仍能令我们受益。并使人觉得他似乎很得育子的体悟。其实,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降生却在十年后,写此文时,他大约都不曾想过今生会有自己的孩子。与许广平定居上海后,俩人就曾商定不要孩子。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虽无子女,素不介怀。后顾无忧,反以为快。”连周海婴都承认自己是因“母亲和父亲避孕失败”后“意外降临人世的”。先生不想要孩子主要考虑的是自己的年龄.社会的动荡,处境的险恶。  相似文献   

8.
我有了一个男孩,已一岁零四个月,他生后不满两个月之内,就被文学家在报上骂了两三回,但他却不受影响,颇壮健。眷属在沪,并一婴儿,相依为命,离则两伤。寓中都健康,只海婴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现在好了,又在淘气。我为这孩子颇忙,如果对父母能够这样,就可上二十五孝  相似文献   

9.
"父亲"及父子关系问题,在任何文化传统中都体现着多重的文化象征意味,并关乎我们的信仰。鲁迅通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提出以"亲情之爱"取代传统"恩威"观念,以现代意义的"父道"规范取代封建主义"孝道"的文化启蒙主张。鲁迅对"理想父亲"的建构及其对"精神之父"的上下求索,可视为其毕生追求心灵成长及探索客观真理的一种文化心理隐喻。鲁迅试图在"强父"、"强子女"、"强家庭"与"强社会"、"强国家"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现代意义的"父道"典范,这对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晚年得子的鲁迅对海婴十分疼爱,他在题为《答客诮》的诗中写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自己集慈父严师于一身的意愿。鲁迅认为,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将大碍于孩子发达。”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我在泰州书城购得高鸣老师所著《精养女儿实验报告——高老师秘传教女有方100例》一书。因为家里也有一个女儿,家庭教育正遇到诸多问题,一到家,我便如获至宝般阅读起来。通读全书,我对高老师的为父之道和精养女儿的经验做了一番总结,与天下的父母分享。  相似文献   

12.
本来我是没有资格谈这个问题的,因为父亲在杭州的时候我都没有出生.今天,只好依我自己作为一个家属,作为鲁迅的儿子,对某些问题提点家庭式的看法.按照命题要求,大家都是搞教育的,我谈一下教育问题.   ……  相似文献   

13.
请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片断。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生轻声细语,反复读,就是读不好“座无隙地”这个词)师:“座无隙地”(板书),齐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生:没有坐的地方。师:再读一遍。(生读)师:(走到刚才读书的女孩身边)孙老师听你读书,就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我的女儿上课时她的声音也是轻轻的,我问她:为什么你的声音那么轻呢?她说:我怕。我说:你怕什么呢?她说:我怕说错了,老师批评我,我怕说错了,同学们嘲笑我。你们怕吗?(生答“不怕”)师:你们不怕,你们比我女儿还棒呢…  相似文献   

14.
我最敬佩的伟人是周总理,最敬爱的亲人是我的父亲马占斌。  相似文献   

15.
"父亲"在鲁迅的小说里是一个隐蔽的意象。父亲的缺席主要以"父亲死了"和"父亲病了"两种书写形态存在,这与鲁迅情感心理中的父亲情结有着极大的关系。"父亲缺席"现象背后暗含着鲁迅复杂的文化心理:既要走出父权文化的包围,却又不可无父,乃至要寻找理想的父亲。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个夜空很黑很黑的晚上(4月7日),雨滴窗棂,冷气袭人。下晚自习后,我很意外地收到老爸发来的一条短信,他用一些凝重的文字告诉我:周海婴先生于当日凌  相似文献   

17.
做父亲的     
  相似文献   

18.
张建伟 《成长》2007,(1):67-67
从小,他就有从大学中文系到职业作家的绚丽规划,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玩笑。1966年,他的哥哥要考师范,但是父亲靠卖树的微薄收入根本无法供兄弟俩一起读书。父亲只好让年幼的他先休学一年,让哥哥考上师范后他再去读书。看着一向坚强、不向子女哭穷的父亲如此说,他立刻决定休学—年。  相似文献   

19.
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写到:九岁时,有一次母亲带他去参加某个妇女界抗日座谈会,一向对他关怀有加的阿姨们突然变得很冷淡,他不以为意,只是玩儿自己的。这时,看到一旁桌子上醒目地放着几张角票,他也未加理睬。直到解放后,其中一位阿姨才告诉他,这是她们共同策划的。  相似文献   

20.
朝晖 《初中生》2008,(9):22-25
不言之教益深远 朱自清的次子朱闰生常对人说:“父亲给我的教益足够我一生受用,他是个真正的君子。” 这种教益从何而来呢?朱自清的小儿子朱思俞回忆说,父亲常常被胃病折磨,总披一件赶车人才穿的大袍子。他们几个孩子一年到头吃不上什么好饭,有一点肉就算打牙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