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关于低年级学生“学习惰性”成因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年级的一些孩子学习参与度不高,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学习惰性”。这一类现象发生在很多家庭,甚至是家教“到位”的家庭。通过调查分析及个案的研究,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1)自由充分的实践体验活动是促进孩子积极思考,让孩子有东西好说的基础。(2)自由宽容的氛围促进孩子的交流与表达。孩子的不愿意表达是由成人造成的:其一,家长缺少倾听孩子表达的耐心,变相剥夺了孩子表达的机会和权利,是孩子失去表达的欲望。其二,对于孩子表达的事件和观点,家长们往往把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于孩子。一是造成孩子对自己今后的表达心存顾虑,我的想法说出去别人怎么看?二是你不听我的,我干嘛要听你的,埋下不会倾听的祸根。(3)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孩子的思考。不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通过告之等方式把成人的认知结论强加给孩子,自然而然地剥夺了孩子自由思考的空间,导致孩子今后碰到需要思考时,就等待,等待一个告诉他结果的声音。因此,信赖孩子,减少对孩子学习过程的干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2.
花开有声     
周红 《家庭教育》2008,(5):16-17
家长朋友们,“示爱”是父母、孩子间必不可少的亲情交流。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喜欢观察周围的家长和学生,我认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问的密切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要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喜欢用什么方式对待孩子就用什么方式;也不要拔苗助长,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更不要认为父母和孩子交往是没有必要的,沟通交流是在浪费时间。在这里,你们可以读到我们杭州天长小学三(3)班孩子们和家长的对话。在给孩子一个充满笑声温馨的家的同时。爸爸妈妈们,请停下手边的事,耐心地听听孩子的心声,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健康的、人格健全的孩子。——摘自周红老师的《班主任手记》  相似文献   

3.
理论上讲,每一个稍微懂点儿童教育学的人都清楚,我们不应该由于孩子一次、两次的考试失败,就影响到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就影响到给孩子的爱,而是应该坚持不受影响地继续信任孩子、关注孩子和支持孩子。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曾说:“要当老师,先学会当孩子。”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只有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读课文,品字词,孩子们才会畅谈所想,无拘无束。  相似文献   

5.
很多家长对男女同学之间的亲密交往非常担心和忧虑,但有研究却表明,男女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更加有利于孩子改变坏毛病,养威良好习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欲望。所以,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正确对待孩子男女同学的关系。既然我们知道成年人“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应该允许孩子“男女搭配学习不累”,不敏感、不好奇,用爱心和智慧去帮助孩子正确对待、处理和异性同学的关系,使孩子的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萧洁 《家庭教育》2010,(1):26-27
换牙是每个孩子必经的过程,也是孩子的一次成长蜕变。父母除了要关心孩子的牙齿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关心体谅这一阶段孩子微妙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和无数名人成长的历程充分证明:让孩子从小广读博览,诵读千古美文,接受名家名篇的熏陶,是丰富孩子文化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当孩子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美文,当孩子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文字的精华,孩子的气质,孩子的谈吐,就会慢慢地变得高雅起来,孩子的读写能力,甚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就都有了一个扎实宽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美术启蒙教育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审美、想象创造等各种能力和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方法,涂涂画画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展示了儿童趣味和思维活动,是孩子特有表达情感的方式。利用多种绘画形式与材料激发孩子学画兴趣将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不断延伸与拓展,并在绘画过程中培养孩子集体协作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成人总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因此 ,他们总一意孤行地按自己的意志和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时完全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这样教育孩子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其实 ,成人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教育孩子。   1.要爱护、尊重孩子,把孩子当做一个具有自主性、有自我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   2.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幼儿的意愿与选择,只要对孩子身心健康有益的,成人应该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情,即使失败也不要训斥。   3.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允许孩子失败和犯错误,…  相似文献   

10.
蔡静 《学苑教育》2012,(19):72-72
爱是一种情感,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父母爱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需要去满足孩子,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不管家境如何,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幼儿期的孩子是好奇好问的,父母对孩子提问的态度和回答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孩子的提问呢?1.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孩子经常提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果家长不接纳孩子的问题,只是一笑置之,敷衍了事或粗暴制止,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想再问了,这将导致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因此,家长必须接纳孩子的问题。2.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注意力不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孩子或忘掉了刚刚问的问题,或兴趣降低,无论怎样都会影响其智力的发…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2008,(10):44-48
专题1.成熟与幼稚:适应初中阶段特点 不少初中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读书、考试。不关心孩子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有的仍采用对待小学生的办法,对孩子学习的监督、陪读过多,有的限制孩子跟同伴交往,影响了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不少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不尊重孩子人格,促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3.
俯身为师     
初为人师,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因为孩子成绩差或顽皮,而把巴掌或拳头一次又一次地落在孩子的身上。大多数受惩罚的孩子,因畏惧老师、心理压力过大成绩更差或因逆反心理而变得更顽皮。“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有缺点和不足是必然的,更何况年龄尚小的孩子呢。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改掉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断进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正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所以,必须俯下身子了解孩子为什么成绩差,为什么顽皮。每一个孩子都有优点和缺点,可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注意的往往是孩子的缺点,而忽视了孩子的优点。这就需要我们留意孩子的一…  相似文献   

14.
《人生十六七》2011,(9):31-31
现代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苦恼孩子的成绩,为孩子创造能力所及范围内的一切条件,但是却少有父母关心孩子一辈子的“理财教育”。多数父母会认为,等孩子年纪再大一些,再来和孩子谈谈理财问题,认为让孩子太早接触金钱不是件好事。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提起关于钱的问题,父母往往会斥责:“问钱的事情干什么?”甚至有的父母向别人炫耀:...  相似文献   

15.
马海霞 《辅导员》2014,(14):105-105
现在的孩子家境不错,衣食无忧,但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母平时工作十分忙碌,无暇顾及到孩子的学习生活,甚至根本静不下心来,与孩子交流。说轻了,或者说不到点子上孩子根本不在乎;说重了,或者一顿暴打,更是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怎样帮助孩子们快乐地成长?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的名人、哲理小故事告诫孩子,还可以把自己小时候经历拿来跟孩子分享。  相似文献   

16.
儿子今年才入初中。开学之时,学校组织家长听素质教育讲座,校长主讲,内容非常精彩。其中讲到如何培养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时,校长提醒我们:一定要“放大”孩子的优点,千万不要把别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孩子的短处相比较,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17.
大多父母教育聋孩子时,不会像教育健听孩子那样严格。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致聋是自己的原因,对孩子一味溺爱;一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有困难,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每天只有几句简单的日常对话。在这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会认为父母奉献、自己索取乃理所当然,进而没有感恩之心。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05,(9):95
上海社会科学研究员徐安琪认为:经济上的高成本对不同孩子的成效具有差异。调查发现,并非在子女身上投入的经济成本越高,就对子女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越有利。有些子女学习或工作出色,家长表示从未给孩子请过家教、上过补习班。他们注意和孩子沟通交流,把精力和经济更多放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表达和生活自理能力,激发自信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上。可见,养孩子的高经济成本不是万能的,而是可以替代的。优化孩子抚育成本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晏红 《家庭教育》2006,(11X):9-21
孩子怎么总是喋喋不休地问问题, 孩子怎么总是喜欢和别的孩子比这个,比那个, 孩子怎么总是倔倔地爱和我闹别扭, …… 现代父母很在意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而心理健康的前提是满足孩子成长的心理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阅读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和视野,也可以提高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读书并不是孩子的天性,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只有当孩子对阅读发生兴趣时,主动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