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联著名记者波列伏依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新闻工作者,如果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工作者,那他的生命就不是以年计算,也不是以10年计算,而是以通讯报道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尽可能多写一些“最有意义的.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是每一个有追求的记者心底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任啸 《新闻采编》2007,(2):30-31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所以说采访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基本功。技巧之一: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  相似文献   

3.
益西加措世界屋脊一雄鹰益西加措从事记者工作10多年来,坚持新闻工作者的党性原则,牢记职责,爱岗敬业,深入实际,吃苦耐劳,采写出大量新闻稿件。其中30多篇作品在全国和全区获奖,40多篇文章收入《民族报刊研究文集》、《同在高原》等书中。他曾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奖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在风雪高原,他用执著的追求,证实了这样一句新闻格言:“只有落后的记者,没有落后的地区。”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这里高寒缺氧,冬长夏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西藏最艰苦、最偏僻、最落后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中宣部关于《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二次会议新闻报道工作总结》中,在谈到各新闻单位的宣传特色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例如北京日报,这次得到了一个采访名额后,这一个记者就采访了12篇报道,使北京日报关于会议的宣传大为增色。”总结里说的“这一个记者”,就是最近被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北京日报政法部记者郑理。他在拚搏会议报道要搞出特色是比较困难的。象全  相似文献   

5.
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197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妇女代表聚会北京。实践证明,这次历史上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它已作为世界妇女运动的又一个辉煌的里程碑,载入了人类的史册。世妇会的成功召开,与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功报道密不可分。据联合国的有关机构统计,采访本次世妇会的有4000多名记者(代表了3174个新闻机构),仅注册并与会采访的中国记者就有800入。联合国有关部门在评论这次对世妇会的报道时,一致认为“中国记者干得最出色”!中国组委会在世妇会报道工作总结时指出,中国新…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从事新闻报道ZO年的大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水海如今成为被报道的对象。“优秀新闻工作者王永海事迹报告会”5月14日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礼堂举行。在报告会上,人们深深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染。王永海1968年到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多.质量好。从1984年到1996年,共发稿6000多篇。他分工跑建设战线,及时地把改革和建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1984年,他住在大连开发区的简易房里.发了20多篇反映开发区创办动报道;1987年,由于他深入大连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建设工地采访.报道成绩优异。被桥梁建设者记了一功。他没…  相似文献   

7.
1987年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全国图书编辑学研讨会”。笔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题曰《什么不是和什么是编辑规律》,具体提出了编辑三规律:质量与效益同步规律,求同、求异、求和与求同、异、和互济规律;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那篇论文后来在《...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篇记述共产党员、山西电视台记者张根昌模范事迹的长篇通讯,原稿10000多字,我们本想把它压缩得再短一些,却再也压缩不动了。原因是张根昌同志的事迹太生动,太感人了! 张根昌同志的事迹,中央电视台、新闻出版报等新闻媒体已有过报道,并引起强烈反响。全国记协已经作出决定授予张根昌同志“无私奉献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并且号召全国新闻工作者向他学习。可以说,张根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名记者,他的“名”不是争来的,而是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敬业精神换来的,是千千万万新闻受众由衷地赋予的。不是有许多同志希望成才、希望成为名记者吗?读过这篇通讯以后,让我们思考一下:做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哪里起步?在什么地方下劲呢?  相似文献   

9.
一位老新闻工作者在为年轻记者传经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莫当‘穷’记者。我所指的‘穷’并非指物质意义上的,而是精神意义上的,‘穷’得一个月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体验式”报道,就是通过记者亲身体验写出的报道。它是从目击式报道发展而来的一种报道形式,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感,使人有一种“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的感觉,具有独特的感染力。因此,军队新闻工作者应多采写“体验式”军事新闻。一、“体验式”报道可以获得真实可靠的材料,可以使作品具有很强的纪实特点。通常来说,没有采访没有新闻,采访的过程就是产生新闻的过程。“体验式”报道因为是记者亲历的,从新闻的源头上讲,具有真实性、可靠性。记者亲眼所见或亲身参与采写的报道最接近原始材料,最符合事实真相,因为他避免了中间环节所导…  相似文献   

11.
在唐山纪念抗震30周年之际.从中央到地方。各路记者蜂拥而至,一时间,唐山成了新闻记者的“角斗场”。从新闻学的角度来讲.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的报道属于同源新闻。因为它是多家媒体的多名记者面对同一新闻资源的采访所产生的新闻,很容易出现千人一面、报道雷同的现象。因此,我们努力在“同源”新闻中挖掘出不同的内涵,使每一块版面、每一篇稿件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含金量”,概括起来讲,就是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活”。  相似文献   

12.
类别:新闻采写学编号──新闻的配套开发所谓的“配套式”是把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配套。这是中国新闻工作者的一种创造。在国外的报纸上,新闻报道是有的,新闻评论也是有的。但是,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像我们的报纸上这样配套发表,则是很少的。这种配套的言论,有时是编期看到记者的稿件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单独抽出来加以论述,故而配了一篇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发表;有时,这种评论则是由记者自己撰写的。运厅这种方式,一般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记者在报道中虽然说了一些话,但是觉得言犹未尽,有单独写一篇评论的必要;(二…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些报纸刊登了有关王蒙同志任文化部长的报道。记者以高度的敏感,抓住年轻(相对而言)的作家当部长这一特点,针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一些“专访”之类的报道,应当说主要方面是成功的。但是,有的报道显得过分匆忙,对引用的一些事例未作推敲。譬如,有一篇报道这样写道: 从作家到部长,王蒙并非第一人。茅盾也曾是从作家到部长。据说茅盾当文化部长后,没有再写小说。多了一个部长,少了一个作家,不少人为之惋  相似文献   

14.
何村 《新闻界》2006,(2):60-61
如今,“炒作”和“恶意炒作”这样的词汇频繁地见诸报端。作为新闻记者,也经常地被指责为“炒作者”和“恶意炒作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炒作?什么是恶意炒作?炒作和正常的新闻报道有什么区别?这是让新闻工作者比较困惑的问题,也是应该向广大读者讲清楚的问题。目前社会上有一种倾向,什么问题成了热点,就是一片“新闻炒作”的指责声,然后就是对记者的种种批判。似乎是所有的责任,都要由记者来负。记者这个社会舆论的引导者,仿佛成为了矛盾和舆论热点的制造者。面对复杂的客观事物,记者报道不对,不报道也不对,有时,记者真是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5.
记者、通讯员如果具有比较深厚的逻辑修养、采访之前作了比较充分的逻辑准备,在采访中又注意灵活运用各种逻辑方法,那么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升华。当然,要达到“有所升华”的境界,新闻工作者其他方面的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下面,仅就比较、归纳、演绎简略地分析一些采访中的逻辑发现的例子。 1.通过比较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写作素材比较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逻辑方法。由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差异性和同一性,所以世  相似文献   

16.
杂文与新闻     
三杂文作者多数都是新闻工作者,或者说,新闻工作者是杂文作者队伍中的一支占居多数的骨干力量。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杂文的作者,许多都是报社的总编、主编、编辑和记者。报纸的职能,或者说报纸的内容,概括起来说,无非是两个。一个是报道消息,再一个是发表意见。报道消息主要是靠占据大量版面的新闻,发表意见则主要是靠各种各样的言论(当然有的新闻是寓意见于事实的报道之中)。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恐怕需  相似文献   

17.
记者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工作者.提问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业内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例子,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有位记者提问。“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三农”工作,是党中央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工作重点,同时,增加收入又是农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因此,对于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来讲,“三农”报道无疑是目前我们整个经济报道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宝鸡日报记者刘斌、宁丽君同志见义勇为,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的动人事迹,经宝鸡日报、陕西日报和中央各大新闻单位报道后,迅即传遍大江南北,成为’96全国新闻界的一大新闻。 刘斌、宁丽君同志大义凛然,不怕牺牲的精神,展示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两位记者的英雄壮举决不是偶然的,他们在平时就十分重视学习和加强自身修养,因而成为人们称道的好记者。宁丽君早就是陕西新闻界的女杰,去年被评为全省党报优秀记者,同年又荣获“第二届韬奋新闻奖”。刘斌同志平时一贯表现很好,他曾被宝鸡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个人”,这次在客车上能挺身而出,勇斗歹徒,说明他不愧为一个人民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前辈曾经这样寄语青年朋友:“如果把人生比之为杠杆,信念则好像是它的‘支点’。具备这个恰当的支点,才可能成为一个强而有力的人。”内蒙古一机厂《工人报》记者邓成和,就是一位有着坚定信念的人。10年前,他怀着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开始了他企业报新闻记者的生涯。10年来,他情系新闻勤奋笔耕,写下了2000多篇新闻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