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媒这一概念有信息载体和传播组织两种含义.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作为工具或手段,传媒就是一种能够承载与传递信息的产品;如果将传媒作为一种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传媒就是指一种生产特殊产品的经济组织,也就是传媒企业.前者定义了传媒产品,后者定义了传媒产品的生产者.与一般产品不同的是,传媒产品是信息产品,具有意识形态和商品的双重属性,也因此是一种特殊商品.这就从本质上规定了它的生产者和产业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系统经济观的崛起、传媒产品的模块化生产和传媒业的分解都要求传媒组织通过模块化重构实现传媒资源重组,打造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在组织模块化重构的过程中,传媒组织可以以系统集成商和模块提供商两种不同的角色来实现组织变革.其中,作为模块提供商为在线社会信息传播系统提供模块化内容是更具可能性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开心农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今传媒》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①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其中,传媒产品起到的作用最为关键--媒体利用信息的水平要通过传媒产品去体现,品牌媒体形象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传媒产品来组成.近年来,依托互联网的网络媒体获得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而网络游戏作为网络媒体的重要产品之一,也为传媒从业者和研究者讨论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刘涛 《报刊之友》2010,(7):11-13
传媒产品是指由传媒组织提供给目标受众,旨在引起受众注意、选择、使用的传播内容与服务的复合体。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传媒产品、媒体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品牌媒体形象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5.
周笑 《新闻大学》2007,(1):110-115
本文以案例解析作为逻辑主线,通过深入分析中国传媒资本运作的操作思路与增值现状,做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国有传媒的资本之路在历经了15年漫长的探索期之后,正进入以新华传媒为代表的成熟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国有传媒内容产品的生产与传播,组织机构及业务范畴的扩张,主要推动力转变为不同产业资本之间的互补合作,而不再依重于行政力量和传媒资本自身的内部裂变。这一转化意味着中国国有传媒资本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当下中国对传媒组织的研究可谓寥若辰星.传媒组织伦理是传媒组织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行为规范.传媒产品和生产它的传媒组织存在必然的联系,当我们谈及媒介伦理时,总会把媒介组织和个体分离开来,只谈媒介成员的个体伦理问题,很少涉及组织伦理的问题.事实上,对传媒组织伦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传媒伦理问题嵌入大的传播环境中去探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传媒素养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要求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仍未达成共识.重要概念是传媒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也是确保传媒素养教育实践不走样和目标明确的基本保障.本文对媒介、媒体和传媒,专门传媒和类传媒,传媒组织,素养、素质和修养,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等概念进行辨析和定义,提出独特见解,以求有益于传媒素养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8.
陈林康 《视听界》2006,(1):147-149
传媒就是“传播有益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信息的媒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在经济活动中获得经营空间,不再仅仅是政治喉舌,而成为一个传播信息、生产知识产品的经济实体。作为一个经济实体,要通过提供信息来获取经济收入,这就决定了传媒不再是单项的传播,而要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换言之,要“以受众为中心”,即“以人为本”。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公共频道是一个成立仅三年的新锐传媒,也是江苏省广播电视集团中独立经营、全成本核算的试点之一。作为公共频道的总监,从经营初期的摸爬滚打,到与竞争对手短兵相接,不仅…  相似文献   

9.
传媒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主流的观点认为,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这种观点影响很大,以致有人称"影响力经济作为传媒经济的本质、作为一种共识在中国大地上普遍传播开来"。我的问题是,传媒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媒影响力本质上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 ,主要依赖于传媒在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即接触环节 :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传媒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 ;保持环节 :构筑受众之于传媒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提升环节 :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定制自己的产品。本文是作者就以往对传媒影响力问题的更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特有的规律性,因此,人类要做好每一种事情都必须按规律办事,不得违背事物特有的规律。当前,我国传统传媒问题的核心就是违背了这种规律,其表现就是尚未科学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要改变传统传媒的现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是关键。在现代社会,人们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时代性"文盲"还严重的存在着。因此,在观念上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和科学的价值观、在实践上成为行业的知识里手已成为人们走上成功的必由之路。科学就是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问,它具有三个层次的定义,即科学是关于事物本质的一种看法、科学是一种知识、科学是一种规律理论体系。传媒经济科学学是新传播科学学结构体系中的一门分支科学学,它研究的是传播媒介实体、传播信息价值、传播知识价值的实现以及传媒运营机构的建立和作用力发挥的机制,其核心是探究传媒经济运营的支点理论——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同其相适应的传媒文化产业机构的创建与创新。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三大传播媒介发展规律对于当代传统传媒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三大传媒发展规律的特性是:1.传媒传播功能力渐进规律;2.传媒本质渐显规律;3.整体传播媒介结构叠加规律。传播媒介发展的这三大规律的特质作用力直接或间接的决定或影响着人们的传媒思维方式,决定或影响着传播媒介的生命和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转型和传媒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文化的产生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传媒消费主义一方面体现为传媒对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传媒自身的消费主义文化变异,即传媒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消费为目的,围绕自身产品(传播内容)的“可消费性”来组织生产。这种变异使传媒既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成为自身文化产品的推销者,传播者的角色变更正使它的运作理念、制度安排、生产流程、叙述模式等发生着消费化的改变。商业逻辑正入主新闻传播并成为其内在驱动力,使得新闻传播这种人类的精神交往活动被物化。传媒消费主义文化包含复杂的意味,不可持简单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冲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中,传媒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在我国当今体制变革的大背景下,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变,在这过程中不论对内对外都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本文以"传媒组织冲突"为关键词,考察近十年来(2005—2014)学界关于"传媒组织冲突"问题的研究现状。笔者分别从文章数量、文章主题和研究取向等三个大的方面,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综述,在此基础上,试图就近年来学界对"媒介组织冲突"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数字化对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传媒产品生产、销售,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传媒组织的内部管理和规制等若干经济指标的变化上,基于上述分析,文章认为,传统的媒介经营管理方式已无法很好的适应传媒发展的需要,传媒产业和传媒组织的发展战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王颖娇 《青年记者》2010,(16):107-108
文化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中介,从古至今一直以最深刻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今天,文化的扩散和渗透成为眼下各国获得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方式,而传媒由于自身无孔不入的传播特性使其成为文化战争的有力工具,传媒组织的文化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出。  相似文献   

16.
李声 《视听界》2006,(1):133-134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以信息及其衍生产品为主要产品形式的传媒组织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并更多地呈现为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夺。因此,对源信息进行深度智力加工,使受众以更便捷的方式来获得更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就成为传媒组织竞争的关键之所在。而“人”作为信息的加工者,是信息的智力附加值的创造者,必然是传媒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传媒组织必然要用“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来构建人力资源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严峻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从何处入手呢?我们党采取了从解决理论问题入手的方针,并根据当时的实际选择了"真理标准"和"按劳分配"两大理论问题,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真理标准"和"按劳分配"理论大讨论。笔者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开始起步并发展起来的。任何一种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人类对其现象的发现、认知开始的,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无一例外。传媒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同样也是从对传媒经济现象的发现、认知开始起步的。作为研究起因的现象,可能就是未来新科学终身的研究对象,也可能就是未来新科学研究的"路引子",它的"任务"就是引领研究者进入新科学本质研究的大门。传媒经济研究"动因"的客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媒形态实体内在动力的客观性;2.传媒经济研究条件的客观性。理论是一门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科学是人们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所谓理论科学就是关于对事物本质规律认知的学问。传媒经济学是一门新生的理论科学,即对于传媒形态本质规律认知的学问。任何一种新事物、新理论的出现、成长和发展都是在博弈中完成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规律现象。传媒经济理论研究的出现和发展也不例外,它的成长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完善和发展同样是在博弈中完成的。在长时间的博弈中形成的具有中国传媒特质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传媒经济生存和发展的支点理论体系;在长时间的博弈中发现了人类本体传播特质、人类本土传播特质以及人类传媒一体化特质即人类传媒融合特质,并形成了具有"三特质"特点的人类本体传播理论、人类本土传播理论、人类传媒融合理论,为我国传媒经济理论研究打好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传媒经济理论研究借用人体结构描述了传媒经济理论体系、传媒经济元素理论、传媒经济专题理论、传媒经济支点理论——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传媒经济理论体系的三大基础理论——人类本体传播理论、人类本土传播理论、人类传媒融合理论以及它们分别在人体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位置决定地位、决定权利、决定功能力。传媒经济理论在人体结构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决定了不同的传媒经济理论及其基础理论在宏观传媒经济理论群中的地位、权威性和功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常规性理论的角度,人们对于传媒经济的解读,通常把握三个角度,即传媒形态的角度、文化经济的角度和应用传播学的角度。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即智能化时代,同其相适应,经济社会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经济模式:1.线上经济模式;2.线下经济模式。传媒经济共同体是实现智能化时代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智能化时代,一方面是整体传播媒介自身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快速的扩充了传播媒介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各部门,特别是各类产业实体的产品更加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推广,于是,经济社会就成了传播媒介功能力发挥的助推器。人类共同体是人类在特定的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组织形态,其典型个案应是欧共体。传媒经济共同体是智能化时代服务于人类共同体的各类传媒实体结成的集体组织形态,是智能经济条件下由纸质传媒、传统电子传媒、互联网传媒、量子互联网传媒结成的理念性传媒集体组织形态。在信息技术时代,"传媒+"资源总量同全球社会性资源总量成正比,同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同"传媒+"资源行动计划的实施度成正比。这三个成正比就是当代传媒人必须确立的传媒资源意识,简称为"三正比传媒资源意识"。实践已经证明:确立了"三正比传媒资源意识"的传媒人就是传媒的赢家,反之,传媒人就会不自觉地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4,(1):38-38
传媒经济是以传播媒介为中心或为主导而形成的各类经济活动的总称。传媒经济作为一种独立的经济形式,是由以下条件决定的:一、商品经济的确立和发展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形成的前提。二、信息经济的形成是传媒经济及其理论产生的基础。传媒经济属于信息经济范畴,信息经济是信息社会的主体经济。  相似文献   

20.
现代传播研究表明,受众接触传媒因其关注或爱好主题不同,传媒也投其所好,为其量身定做主题内容的传媒产品,形成如娱乐传媒、新闻传媒、财经传媒、科技传媒、生活传媒等。其中,娱乐传媒产业与新闻传媒事业的差异主要是:1,内容主题:娱乐而非新闻娱乐传媒主要是以娱乐为传播的主要元素,新闻传媒主要以传播新闻为主。近来,传媒产业中的娱乐主题渐现强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