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劳动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目前在家庭中存在孩子劳动时间不够、父母包办一切、不恰当地进行劳动教育等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父母必须转变观念,要训练幼小儿童自我服务能力,给孩子提供接近劳动者和适当参与劳动的机会,并利用谈话、讲故事的方法和多种传播媒介进行劳动教育。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且这第一任老师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作为一个教师,如何与家长相处,并最大程度地获得家长对老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地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这是一门艺术。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家访活动,老师走向学生家庭,与家长促膝交谈,及时反映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在沟  相似文献   

3.
杨勇 《中国教师》2009,(Z1):500-501
<正>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育人的摇篮。每个人从呱呱落地,就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因而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核心,具有学校教育的优越性。在教育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作为孩子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  相似文献   

4.
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被包办替代、被溺爱剥夺、被麻烦嫌弃。然而,家庭劳动教育具有促进德、智、体、美教育之发展、体会劳动之快乐、理解生命之意义、培养儿童独立意识与责任感、营造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等重要价值。为此应传递健康的劳动观念,从告知孩子劳动的意义、家长为孩子树立劳动榜样、放手让孩子去劳动、劳动教育要适时适量、在劳动过程中进行教育等方面着手,旨在回归家庭劳动教育,促使儿童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劳动教育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多渠道协同开展的大教育。要开启劳动育人新篇章,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元融合,即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劳动主阵地,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劳动练兵场,让社会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大舞台。  相似文献   

6.
裴斯泰洛齐的劳动教育思想有其独特的内涵,他强调了通过劳动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目的是为了促使幼儿脑、心、手三个方面和谐发展。这给我国幼儿教育带来许多启示:家庭中家长应转变对家庭劳动教育的陈旧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为孩子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幼儿园劳动教育应游戏化,在实践中进行,家园共同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家长对性健康教育态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6名家长在性健康教育态度上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文化层次较低,性观念比较传统;多数家长不能与自己的孩子坦率地探讨有关性的话题;家长认为性教育的施教主体依次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自己;家长认为开展性教育最好的形式位于前三位的依次为性教育课、性教育讲座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8.
曲彤  刘东岳 《天津教育》2022,(16):12-15
<正>在教育部日前对全国32个省级地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情况的调研中,天津市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各项指标落实率为100%,位居全国第一。据悉,此次调研共涉及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18项指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的15项指标以及普通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16项指标。其中,天津超过80%的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指标甚至远好于全国平均水平。例如,中小学建立学校和家庭、社区共同管理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或方案,全国平均落实率为65%,天津为91%;普通高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或劳动月的全国平均落实率为74%,  相似文献   

9.
从生命历程出发,运用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分化机制进行研究。通过对H省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和社会场域中的劳动教育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而学校场域开展的劳动教育并没有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从小养成的劳动惯习是学校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的基础,显著提升了大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家庭经济资本不同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并没有显著差异;家庭文化资本越优越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越高;不同职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劳动素养水平差异主要表现为家庭文化资本及家庭劳动教育产生的差异,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迫切需要提高。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行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最早、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家长的言行就是对孩子施教的教材,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把教育子女看成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切实加强自身知识、品德、性格、情趣上的修养,在家庭这所学校里做一名合  相似文献   

11.
<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对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当前的劳动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和高校,对幼儿劳动教育关注较少,对于民族地区幼儿家庭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也比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对拉萨市幼儿家长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收集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12.
<正>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表现,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共同把学生的教育工作做好,只有家庭与学校紧密配合,才能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才有利于学校和家庭教育产生合力,只有家长与教师紧密联系,在教育上拧成一股绳,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校开展"百事进千家"活动,我利用周末,有目的、有计划地对问题学生XX同学进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劳动教育的缺失固然有应试教育的原因,然而家庭自身变迁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分工发展,家庭自身的劳动属性也在降低,家庭劳动岗位也在减少,因此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我常常会利用周末和假期,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刚刚过去的暑假,我和儿子就一起参加了义工服务。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关系到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意志和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建芳 《上海教育》2022,(34):58-59
<正>从家校共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但帮助家长们建立大劳动的观念尤为必要。坚持家风传承、熏陶正直的人生态度,最终培育奉献奋斗的劳动精神正是在家庭中贯彻劳动教育的有力手段。社会进步对于人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孩子需要全方位成长。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劳动是人生路上重要的成长跑道,我们要让孩子在这条道路上从勇敢学步到尽情奔跑,在劳动中创造一切,坚信越爱劳动、越会劳动的孩子未来一定越幸福。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中介,它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家长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传递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持久施教的场所。家长在与孩子共处交往中居于重要位置,"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孩子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对"真爱"认识不足,常"打着爱的旗号"对孩子进行伪爱性掠夺和强制性控制行为。具体表现为:过高期望、溺爱放纵、打骂有理、教育焦虑、盲目攀比和功利小我等心理及行为,需要家长合理调整期望值、慎用家长管教权、管理好自身情绪、提高陪伴质量、构建平等亲子观、遵照"教育一致性"和身体力行示范等,给予孩子恰当发展定位、严而有格的爱,使孩子沐浴在阳光中,享受亲情陪伴的温暖,获得独立自由成长,达到知行统一、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于是"家庭教育"自然成了教育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家长则是最主要的家庭劳动教育主体.由于劳动形态的时代演变和教育形态的理念革新,劳动教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劳动"或"体力劳动",教育的形态也不再局限于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直接教学 [1].在家庭中开展的劳动教育同样如此.新时代的家庭劳动教育也应突破传统家庭劳动的限制,具有更加广泛的内涵和更...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如何把孩子教育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其实,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感悟体验人生的过程,是和孩子共成长的过程。而在对孩子进行因势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龄施教、因情施教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幸福,体验到了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