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陷入新困惑的时候,韩国历史剧《大长今》的热播,给中国的电视剧市场和中国电视剧创作者一针清醒剂,藐视也罢、漠视也罢,都不能回避和掩盖中国电视剧创作的问题———超越与坚守。在哲学上,“超越”与“坚守”是矛盾的辩证统一,“超越”是事物结构的根本改变,是质的变化;“坚守”是事物结构的维护,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在美学上,“超越”是开放的张扬、是超脱之美;坚守是坚定的自我、是静观之美。在艺术创作上,“超越”是对固有模式的突破,对崭新形式的探索;“坚守”是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对艺术个性的坚持。而今天,《大长今》无论是艺术形式的创新、历史意识的超越、文化观念的秉持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借鉴和思考:超越创作模式,坚守艺术个性;超越历史苍白,坚守艺术真实;超越狭隘意识,坚守文化灵魂。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中国人的传统,古有‘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画地为牢’的事例,这都是诚信的金科玉律。”在生活中,像这样把“一言九鼎”理解为坚守约定、诚实守信的情况不胜枚举,而这种理解是有悖于此词的原义的。“一言九鼎”语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秦昭王十五年,秦国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  相似文献   

3.
王希杰在修辞研究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同义手段”说这块阵地,对“同义手段”理论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积累形成期;发展成熟期,延伸扩展期。  相似文献   

4.
徽商之"诚信"及其现代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商在经营活动中坚守诚信商德有许多精采的实践和发挥;这种“诚信”观源之于由朱熹集其大成的中华儒学思想的深刻影响;“诚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需加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坚守良知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是非之心即为良知,丧失了良知的才智比没有才智更糟。坚守良知,才不辱没自己的才智,才能坚守自己做人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周作人以“言志”坚守文学本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坚持认为文学是作者独特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对中国现代小品文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言志”既促成了现代散文的美学转型。也导致小品文故意脱离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7.
在本科教育数量增长而质量下降、应用型技能人才缺口较大,毕业生就业困难的背景下,转为“应用技术型”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应明确转型之界线,确保“型”转而“魂”不丢.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可从以下三方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由“复合”型转为“应用”型、社会服务的区域由“中央”转为“地方”、科学研究的重点由“引领”转为“服务”;地方本科高校的留“魂”要求高校坚守以人为本不转变、坚守办学自主不转变、坚守办学层次不转变.  相似文献   

8.
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大多肩负着教师教育的办学职责,其在向综合类院校转型的过程中,坚守师范性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恰逢诸多的机遇.百色学院作为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在坚守教师教育方面主要采取了强化责任,使全体教职员工“愿”坚守;加强服务,使学校具备“可”坚守的条件;严把质量,夯实学校“能”坚守的根基;寻求合作,拓宽“会”坚守的空间;形成特色,确保能坚守“好”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无时无刻不”和“时时刻刻都”在句法、语义、认知、语用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句法上,当搭配对象为领有动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和否定词语时,一般只能用“时时刻刻都”,当前面为副词“都”时,只能用“无时无刻不”。在语义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要丰富、复杂一些。在认知上,人们对“无时无刻不”的理解难于对“时时刻刻都”的理解。在语用上,“无时无刻不”比“时时刻刻都”语气更强烈,“无时无刻不”经常进行主观陈述,“时时刻刻都”则经常进行客观描写。从规范化的角度看,只有“无时无刻不”的用法,不存在“无时无刻都”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正>【作文题目】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31岁的老将徐梦桃带着钢钉入场,凭借完美一跳夺冠,成就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全满贯”。受伤病困扰的她,曾萌生退意,她“狠心”的父亲告诉她“不差这一步”,希望她坚守自己的梦想。小桃树的坚守,守护了贾平凹的梦想之花;“父亲”的坚守,造就了人生的九级台阶;牧羊人的坚守,复原了富饶美丽的田园……坚守的背后,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睿智的洞见,高贵的品性……请以“坚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有教无类”,告诉世人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潜质事也是受教育者,教师对他们应抱持“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但潜质生也有他的特殊性,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就给潜质生转化提供了闽材施教的方法。面对潜质生,教师更要多一份期待和坚守。  相似文献   

12.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第277条不应解释为一个罪名——“妨害公务罪”,而是四个罪名;“妨害公务罪”兼具侵犯国家法益和侵犯社会法益的性质,但以前者为主;“妨害公务罪”的行为对象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两类,其中人大代表也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妨害公务罪”属于具体危险犯,其“暴力”从外延看包括间接暴力,从程度上看不包括造成轻伤害的情形;“妨害公务罪”中的“公务”应符合合法性条件,合法性的判断标准是法官就公务行为时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判断;当行为人对公务行为的合法性发生认识错误时,阻却犯罪故意;当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时,应按照刑法第277条第1款规定定罪处罚,而不是按照同条第4款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高校“两课”教学陷入了学生“不爱听”、教师“不爱教”的尴尬境地,根本原因在于其“不看对象”、“自说自话”,没有顾及学生的特点、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上海大学没有在“两课”的困境面前止步,而是大胆探索、摸索新路,重新唤起了学生对“两课”久已失去的信心与兴趣。  相似文献   

15.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是学校最小的“官”。这“官”管的对象特殊、人数多,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对学校整体工作也是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6.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准确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是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集中体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集中体现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集中体现为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为忠诚于党,造福于民。  相似文献   

18.
何谓"一介之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对秦王说:“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何谓“一介之使”?课本注曰:“一个使臣。介,个。”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数量词修饰名词时,数量词后面不带“之”字。“一介”用作数量词时也不例外,如“一介书生”、“一介草民”等。事实上,上句中的“介”并不是量词“个”,而是名词“傧介”之义。“傧”和“介”都是外交场合中使臣的辅助行礼之人,是使臣的助手、副手。晋·左思《吴都赋》:“傧从奕奕。”《荀子·大略》: “诸侯相见,卿为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使臣往来,必带傧介,且所带傧介数量不…  相似文献   

19.
殷静 《语文学习》2010,(5):53-53
上班来到教研组办公室,一推门,同事朝我挤挤眼:“今天你打扮得很知性哦!”“知性”是个什么概念?这个新名词似乎成了衡量女性的高标准,大有“知性一出,谁与争锋”之势。关于“知性”。《现代西方哲学词典》是这样解释的:知性是指主体自我对感性对象进行思维,把特殊的、没有联系的感情对象加以综合,并且联结成为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知识的一种先天的认识能力。“知性”,德文原文为Verstand,也常被译为“理智”或“悟性”。  相似文献   

20.
康生将柳亚子先生“大儿斯大林,小儿毛泽东”印章打成“反动印章”,歪曲印之意,制造莫须有的冤案;但是,《后汉书》本传所载祢衡称“大儿孔举,小儿杨德祖”原意是指“大儿子孔举,小儿子杨德祖”。研究把“大儿”“小儿”解释为“汉代称谓中的一种特殊用语,是对杰出男子的一种尊称”,则是对语言事实的不尊重,也是对柳亚子先生的不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