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在研讨完“诗意...  相似文献   

2.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散发着诗的气质,能营造出诗意。在诗意中我们感受文学的魅力,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学生写作,也需要学会诗意表达,使写作更贴近人的本真需求,展现一个真诚、自我的精神世界。一、关于诗意“诗意”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如王昌龄的《诗中密旨》即云:“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朱庆余《送吴秀才之山西》一诗中也有“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之语。这里的诗意,或指诗歌品位高下,或指行诸于文的美感体验。今人张思齐在《宋代诗学》中对“诗意”的范畴界定,则比较明确和直接。  相似文献   

3.
如果让我说出几种最珍爱的事物我会把汉字列为其中之一。汉字,像酒一样令人迷醉,像亲人一样让人怜惜。我有时会盯着或默念着某一个汉字失神。面对汉字惊人的美丽,我常常无话可说。我想,许多中国人都有迷恋汉字、珍爱汉字之心吧。《汉字与国运》这篇散文抒写了作者对汉字一往情深的热爱。作者说“汉字,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世界上大概还没有哪一种文字能像汉字这样可以供人享受”。这是作者从审美的角度理解汉字。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诗意丰沛的事物,字形美,韵律美,意蕴美,如诗如画。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就是关于汉字书写的艺术。世界上很少…  相似文献   

4.
云雾缭绕,古木苍翠,茶树飘香……这就是我故乡的名山——蒙顶山。蒙顶山是一座千年茶山,我们的祖先吴理真在这里种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株茶树。蒙顶山的茶从唐朝起就被封为“贡茶”,一直沿袭到清代。伟大诗人白居易喝了蒙顶山的茶后,提笔写就“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这千古名句,为蒙顶山增添了一分诗意。今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游览蒙顶山。蜿蜒的山路旁,随着山势到处都是茶树,有的茶地纵横交错,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有的茶地像一架架绿色的天梯,直通山顶。汽车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了停车场。下车后,我们决定不坐缆…  相似文献   

5.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0):58-60
诗性,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这个词,但我还是喜欢用来揭示人的性情特征、精神气质和人格风貌。与之相近的是“诗意”。诗,是比喻指向,指人或事物、环境像诗那样。意者,境也;性者,质也。如果说,诗意是指事物或环境就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那么,诗性则是指人(个体或群体)的性情也像诗歌内容那样具有浪漫特质而给人以美的感染和吸引。我认为,诗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精神特质所在。这可以理解为栖息方式诗意化,也可以理解为栖息主体——人的诗意化。诗意的人也就是诗性奠基的人。诗性是对工具性、功利性的超越,是人的生命最为斑斓多彩的华章。  相似文献   

6.
流动的诗行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使每个同学、先生、工友都过着诗的生活,渐渐扩大出去,使每个中国的人民,世界的人民,都过着诗的生活。”自创办以来,江苏省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便积极探索诗意校园建设,努力向“诗的学校”迈进,让生活其中的师生葆有诗意之心。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断】师:刚才大家理解了诗意,体会到诗人通过“喜欲狂”来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中,常有借事、借景来抒发心头之“喜”的诗句。像这首诗中的“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是欣喜若狂。  相似文献   

8.
高宇兰 《考试周刊》2012,(46):60-6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教”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诗灌溉出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语文教育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诗一般的情感氛围,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韵。  相似文献   

9.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颇为精当地指出:“中国旧诗与旧画是矛盾的,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融合无间”.钱先生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历代诗画批评中迥然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不过,正统诗画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显然标示着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特质,而这一点,钱先生未予论及.下面我们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诗以言情”,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尚书》“诗言志”这一诗歌开山纲领开始,中国诗歌就以言志抒情为其本质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相似文献   

10.
小议题画诗     
诗和画,都是通过艺术加工,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于人的文艺创作。众所周知,中国画十分重视“情景交融”,表达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宋人说:“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诗和画是密切联系着的。苏东坡也曾评王维的诗、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即道出了中国画与诗的结合,注重诗意表达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诗人荷尔德林那句有名的诗“人,诗意地在大地上栖居”,给人们美好的憧憬,教师也在谈论教学的诗意。教学的诗意,诗意的教学,这是多么美好的教学境界!但是,俯仰之中,这教学的“诗意”在哪里?教学的诗意在“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文章情——学生情——教师情,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海洋。教师献身孺子,一片赤诚,一往情深,把教材情变为教师情,激发学生情,培育学生情,使学生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精神品质;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学生,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祖国…  相似文献   

12.
顾春 《初中生之友》2009,(10):28-29
几千年来,茶一直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才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但与此同时,饮茶并不只是一种生理需要。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无数诗人、画家为我们留下大量以茶为主题的诗、歌、书、画。  相似文献   

13.
诗教与诗意     
“诗言志”“诗言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于读者,追求的则是在阅读时,能品味、捕捉到诗情。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呼唤诗歌教学要教出诗意,这有助于学生高尚志趣与美好情操的形成,进而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如何让诗歌教学更具诗意,笔者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诗意”,《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语文的诗意”,就是营造出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语文教和学的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与课文内蕴或具体的生活情境相和谐  相似文献   

15.
我们认为,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这应当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  相似文献   

16.
诗意,或可解读为“诗一样的意味”。这一解读,隐含了三层要义:第一,诗意是一种隐喻表达,诗不过是个喻体;第二,诗性才是联结喻体和本体的纽带,缺乏诗性的诗是没有资格充任喻体的;第三,具备了诗性的本体,才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17.
理解诗境和诗意的前提首先是理解诗的语言,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让诗歌独特的韵律、节奏进入儿童的听觉,通过反复的朗读和吟诵,让儿童体验诗中所蕴含和激荡的情感;而且对“诗词格律”的学习也有助于教师深入掌握诗歌之美,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诗境,这对提高儿童的语言素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语·季氏》载孔子谓伯鱼:“不学《诗》,无以言。”这句当时看似普通之极的话头却谶语式地预言了《诗经》与未来中国语言文化关系的发展前景。两千多年过去,当我们今天把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作为一个问题来考虑的时候,我们惊异地发现,春秋以前的古老典籍虽然并非仅有一部《诗三百》,但是作为语言文本, 《诗经》以外的其他任何典籍都未能像《诗经》那样对中国语言文化隐喻品性的形成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描述和说明这一影响关系,正是本文企图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张卫海 《江苏教育》2022,(94):38-40
<正>2021年9月,我荣幸地加入周静老师的“诗意思政”团队。一年多来,我收获颇多,尤其是课堂教学方面。为打造诗意课堂,探寻诗意之美,工作室依托“诗意思政”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2022年中考复习系列微课活动,所有成员都有任务,这也是我第一次尝试用诗意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课堂。在周静老师的指导下,我成功完成了微课任务,在“诗意思政”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并被推送至盐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让我更加有信心去追寻思政课的诗与远方。  相似文献   

20.
“思”与“诗”是人类“应和着道说而说”的两种基本方式,它们之问既有“隐蔽的亲缘关系一,又有一条“很深的鸿沟”,在“遥遥相隔”的两座山上“比邻而居”。这既决定了它们“对话”的必要,又提供了它们“对话”的可能。通过“思与诗的对话”,人类可以重新达乎“诗意地栖居”。这种“诗意地栖居”乃是通过“语言”的“诗化活动”来实现的。“思”与“诗”的分离导致了“语言本质”和“诗意栖居”的双重失落,而“思与诗的对话”正是人类“追忆”和“重返”精神故园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