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军峰 《青年记者》2023,(23):63-65
作为“情”“理”和“行为”的统一体,“共情”理念蕴含着对话与沟通的可能,契合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位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舆论引导的重要经验。在“事实-情感”驱动舆论演变的当前,要凝心聚力、塑造共识,就要突破以往舆论引导存在的共情不足、对话意识偏弱的问题。这要以共情为基点促进舆论引导从“独白式单向引导”走向“共情式多元对话”,在对话中消解差异、寻求共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场域的深刻变革与新媒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舆论场格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民众参与意识逐渐增强、官方"下场"参与对话以及境外舆论介入,对两个舆论场的合意产生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社会热点事件频发的大背景下,需要从各方面行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迫切需要进一步打通"两个舆论场"。  相似文献   

3.
智能技术为舆论的生成、传播、扩散提供了物理空间,移动舆论场在这个新的媒介空间中得以形成,并呈现出不同的生态特征与传播特点,面对智能时代移动舆论场新的传播特点,舆论引导的思维也需要升级:在融合传播中实现话语权输出,在协商传播中完善舆论治理体系,在公共传播中涵养网络舆论生态.  相似文献   

4.
作为互联网社会一支新的生力军,博客在短暂的七年里以"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重大公共事件发生时,具有思想性的博客是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种博客,它以新型"意见领袖"的姿态呈现出来,设置议程,展开对话,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与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思想博客在如何引导舆论上产生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齐曼丹 《今传媒》2016,(7):15-17
目前国内学者对新媒体舆论的研究局限在狭义上的网络舆论方面,但移动端的快速发展使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舆论的传播特点,得出新媒体舆论波的三种运动规律:一是在议题自然消解后舆论波止;二是新的刺激因子出现,舆论再现新波峰;三是相关议题的出现,舆论波呈发散式运动.掌握新媒体舆论波的运动规律,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和发展时才能正确地引导和控制舆论.  相似文献   

6.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7.
微博反腐是当下互联网多边舆论场中最为典型的民意现象.受现实国情、文化传统和网络传播环境等影响,微博反腐中信息流、意见流与舆论演进具有独特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效应,给整个网络反腐和网络文化带来建设性与破坏性的后果.构建可以真正公平参与、有效对话合作的公共平台,让大众、意见领袖、媒体和政府等各种主体都能参与舆论博弈,可以有效发挥微博反腐传播效应的正向价值,进而促进整个网络反腐良性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孟建  卞清 《新闻传播》2011,(2):6-8,10
当下中国舆论生态发生了新的极为重大的变化,公共话语空间中的话语权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实现了再分配,话语秩序已全然改变.新的舆论环境需要新的舆论引导思路,本文对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和博弈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不妨改变以往单一考虑官方话语传播的思路,转向在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动、博弈的动态关系中去考虑如何提高舆论引导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传播的舆论引导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上常常出现复杂的舆情,有时瞬间就能形成舆论风波。这种由网络舆论引发的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安全危机。鉴于此,应全面、及时地公开信息;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正视并发挥舆论领袖的作用;建立并完善对话机制;建立法律与道德体系,积极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网络舆论波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在实验室中通过对一群大学生网络测试报告进行统计分析,考察"11·15"特大火灾的舆论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本次事件中的舆论关注点得到多维度、全方位的立体呈现,舆论关注点的信息来源与数量分布呈典型的长尾特征,测试群体受意见领袖的影响较强.在研究中还发现新的舆论波类型--"舆论汇流"及...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向来比较注重对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进行分析和归纳,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空间的结构要素表现为报刊、学会和学堂.这种归纳方式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它更侧重于从实体性空间形态入手,对公共舆论空间进行静态描述,从而忽略了公共舆论空间的虚拟性和动态性.本文从公共舆论空间的实体性和虚拟性特征入手,把其结构要素归纳为:公共议题、舆论主体、对话场所和信息传播体系,并以戊戌维新时期为例对结构要素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改变了传播环境中的基本规则,新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使受众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判断和关联发生了显著变化,网络舆论环境也因此更加复杂.在新的媒体环境中,网络舆论引导者在发布信息、阐明真相、寻求沟通的过程中,只有客观认识互联网逻辑的复杂性,寻求、激活并整合网络中的关系元素,有效运用多种合力,才能使舆论引导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13.
顾波 《声屏世界》2017,(8):48-50
舆论引导是媒体的重要职责.新的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正确应对网络热点是其进行正确地舆论引导的关键,方法是在研判环节,编辑、记者要从网络热点中,根据新闻价值、本地关联度、拍摄采访可行性、节目定位等因素,初步筛选出有价值的线索;在介入环节,编辑、记者要以"全媒体"视角,对报道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在引导环节,编辑、记者必须牢记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牢牢坚持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4.
卢伟 《青年记者》2016,(9):29-3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明确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基本方针、实践路径,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必要性 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是适应新的舆论环境的迫切要求.现代社会是开放社会,舆论影响无所不在,新闻舆论工作关乎人心安定、社会和谐,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进入信息时代,舆论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新闻宣传的手段和方式,以往新闻环境下形成的业务技能,有很多已经难以适应舆论环境新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电视从复盖面之广,影响之大来说,是透明度很高的“全方位观察窗”;从新闻舆论的代表性,公开性和权威性来说,它又是祛邪扶正,疏导言行的“社会法庭”。因此,它在诸种社会协商对话中应当发挥主渠道作用。那么,电视台如何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使协商对话真正起到传播、引导和鼓舞  相似文献   

16.
阮琦 《新闻世界》2009,(2):69-70
在新的多元媒介环境下,公众分散话语借助网络得以集中表达,易于形成强势的舆论力量,与官方话语发生冲突的概率大幅度提升,如何更加科学地进行舆论引导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出租车罢工事件”,得出如下结论:在处理官方话语与公众话语发生强烈冲突的突发事件时,政府需要明确意识到简单控制模式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改变过去强制性、简单化的舆论引导方式,以平等对话的协商态度处理、应对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环境下,与信息的迅速传递相伴随,用户的"在场"、参与、互动,使情绪也沿着信息流不断蔓延和扩散.本文主要采用梵·迪克的话语分析法,结合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有关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的典型网络文本进行解读,试图弄清网络舆论产生和传播的情绪机制,剖析影响公众情绪的原因.研究发现:在此类危机事件中,首发的网络新闻能有效地影响公众认知,成为激发公众舆论的起点;网络存在强大的情感动员力量,能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不同声音的碰撞、对话最终能激发公众的理性思考,推动公众情绪从恐慌恢复到理性.  相似文献   

18.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1):66-67
增强公共舆论空间影响力的能力途径首先是与重大热点问题对话能力。在公共舆论空间热点话题已经形成,且渐趋高潮时,其时的状况是议论纷纷,见解很多。主流媒体的对话既是就热点所依附的事件或现象,也是就热点所引发的多元议论进行对话。这  相似文献   

19.
“方韩事件”中的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涛  肖明珊 《新闻界》2012,(6):46-50
2012年初,方舟子质疑韩寒作品“代笔门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中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由于大量外部链接和长微博的使用,话题构造在微博空间,而舆论发酵却在微博平台,公众不得不在微博和博客之间来回切换,使得两种媒介形态出现了一场未经预谋的对话与碰撞.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致力于探讨并呈现“方韩事件”中外部链接与长微博现象背后的公众参与路径、粉丝行为特征、媒体互动机制及舆论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0.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建成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切实发挥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提升舆论引导力、增强用户黏合力、拓展平台影响力是重中之重,必须遵循媒体融合发展的规律,不断整合县域资源,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公信力和组织动员力上的优势,牢牢占领新的舆论场和话语权;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介质以及融媒体平台的强大功能,增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